APP下载

物质与功能

2020-10-21曹婷婷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货币

曹婷婷

摘要:西美尔的《货币哲学》作为西美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以“货币现象”为媒介,以“文化”为脉络索骥近代社会关系、个人命运等哲学命题。本文试图以“物质”和“功能”为切入点,对该书进行梳理和反思,并将之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殊历史发展背景下,思考西美尔对社会制度、文明发展进程以及“人”本身的关注。

关键词:西美尔;货币;交换;文化社会学

一、西美尔与《货币哲学》

有人说,西美尔与其说是社会学家,更像一个文化哲学家,而他的《货币哲学》则是他对于“文化”关注的重要代表性著作。全书共六章,分为分析卷和综合卷两大部分,前三章关注货币的实质,即其作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从那些承载货币之存在实质和意义的条件出发阐释货币” (1)。后三章“从货币作为前提的诸种价值感、对事物的实践、人的相互关系,研究货币的历史现象、货币的观念与结构对内在世界的影响” (2),关注货币的价值意义和功能性。其研究的核心是关系,西美尔自己称之为“关联”。我们知道,“通过关系交往、关系活动和关系实践等中介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构成社会学研究的中介。” (3)而西美尔正是将货币置于关系交往、活动与实践中,通过对货币与对象相对性关系的分析来体现社会关系。也正是基于这种“关联”,西美尔将物质与功能、实体与价值的壁垒打破,以其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方式构建起现代资本主义以货币为媒介、以互动为手段的社会生活图景。

二、“物质”与“功能”

《货币哲学》一书一直在探究“物质”与“功能”这样一对概念。货币在西美尔的研究里是作为工具存在的,也是其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的切入点。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丰富,货币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承载的功能也不断扩展,被赋予了更多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涵。在他看来,货币本身是中性的,但又是产生实际效用的抽象实体,“实在”与“价值”这样一对相互独立的范畴,“通过我们的观念内容变成了世界图景。” (4)人的价值判断和取向逐渐成为关键性问题,货币的物质性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日益屈从于其功能性,货币的可分性和无限可利用性保障了其功能的实现。货币从手段变成了目的,从经济范畴向文化范畴泛化。货币与人发生的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使得其从客观的实在变成了带有精神意义、心理过程、文化内涵的价值体现。货币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的本质存在着相关,也正是通过对货币的社会互动分析,西美尔对消费主义、现代性各种悖论进行了反思。

(一)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

西美尔的思想根源之一是社会分工论,他的货币研究和社会互动研究也基于社会分工而建立。货币本身是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需求的产物,社会分工为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内在的动力。现代生产体制内的劳动分工造成的精细化生产则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伴随专业化而来的是社会劳动的异化和劳动者个体生命的碎片化,极端和彻底的专业化成为“普遍的文化困境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也就是西美尔思想中重要的部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的悖异。货币经济一方面使得个体脱离与整个群体的关系而独立获得更多自由,原有的社会关系破坏重组,新的聚合形式成为可能,社会关系圈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物化和功能化凸显,理智力量体现出相对情感力量的优势,人们的生活被各种固定的标准、模式和程序充斥,客观文化脱离主观文化迅速发展成独立的体系并开始支配生产、交换甚至消费的过程。因此,货币一方面压制人,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差异。于个人而言,向内和向外的张力互相拉扯,个性的张扬、个体自由的诉求与思想的固化、创造性的缺失同时迎面而来。

(二)生命感觉

西美尔在《货币哲学》中对文化的阐释实际上落脚于一种生命的感觉,即货币所象征的运动的世界与个体精神世界如何发生关联。货币是作为一种“构形物”在代表着万事万物尺度的同时,被卷入“关系”之中,事实上也承担了阐释世界的逻辑和人类心理的作用。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金钱经济关系的支配,其对存在相对性的象征意义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塑造着人的精神世界(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二者相互对峙又寻求妥协。于是有了各种生命的选择,进而扩展到社会团体、国家制度等各个层面。

三、西美尔的哲学旨趣

在筆者看来,《货币哲学》其实代表着西美尔的研究意趣和研究倾向——一种哲学的、美学的倾向。与实证的经验研究和关注社会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历史研究”、“阶级研究”“社会结构”研究等相比,他显然更关注“个体”以及以“个体”为基础构建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而根本性的关系主题是“个人”与“社会”。

西美尔并不关注货币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货币承载的经济学意义,而将焦点放在前文提及的“关联”上。基于知识状态和研究手段的前提,他选择并认为只能选择哲学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关联。他认为货币完全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互动的形式,他将购买、交换等以货币手段进行的经济行为当作一种“心理学的、道德史的甚或美学的事实”来处理,从而将个别现象与抽象概念相结合,将物质实在与价值评价相结合,用哲学检验货币在“非经济学概念和事实中的前提以及它对非经济学的价值与关系所产生的后果” (5)。通过人的观念和精神世界,货币的中性属性向价值的转化才是西美尔研究的根本旨趣所在。而这一点也是很多学者难以将西美尔和《货币哲学》一书归类的原因,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关注、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关注、文化学对文化建立的关注、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描摹在西美尔这里似乎都有涉及又都被略过,它们被作为研究的组成部分或途径指向哲学对人类本质的探索,从生活的细节导向“寻求生活意义的整体的可能性”,人的微妙精神世界可能才是西美尔的终极研究目标。他小心翼翼地从生活的偶然、片段、个别现象出发,索骥人类世界的精神框架和脉络。在他看来,世界在个人生命中的存在是通过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建构的,而货币就经历了这样一种“日益增长的精神化过程”,是“从多样性中实现统一的精神活动的本质” (6)。

西美尔的研究是带有宏大企图的。有学者认为西美尔并不关心社会整体理论的建构,而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细节。而笔者却认为,西美尔追求的追根结底依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概念,在个体生命之外,他关心的另一个向度是“一般生活的本质和构造”,只是这种对宏观意义上的一致性的追求隐于个体生命之后,并区别于一般社会学家以社会实在为背景,而代之以精神世界的画板,超越了社会作为实体的存在本身。西美尔以货币为媒介,关注人类交往的方式以及途径,他对微观的细致观察和表述背后隐含着宏观意义的企图,其本质关注的是人与社会,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独特的东西中可以发现典型,从偶然生成的东西中可以发现规则,从表面和短暂的东西中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7)而货币作为一种手段本身就意味着“把现实中的种种关联融入我们的意志过程” (8)。当然他的这种意图可能并未能完全实现,而他的研究中也依旧可以看到那一群学者的困惑与迷茫。

作为一个现代都市人,西美尔的研究是带有浓烈都市色彩的,资本主义都市发展迥异于过去的特性对他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冲击。阶级的分化与对立、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平等问题的凸显、资本主义精神牢笼、文化生产的机械复制等等应该都被他看在眼中。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前,他可能感受到了一般社会研究手段的局限与软弱,于是选择了哲学的方式,以“人”作为剖析这些问题的立足点,货币是入手点,关系是途径,人的命运和感受在西美尔的研究里占据了核心的地位,许多社会问题在他的研究中被资本主义对都市的塑造和对人的塑造所阐释。当然,这种方式是向内的,是抽象而概括的,也许也是向虚的。这种阐释方式被不少学者拿来与马克思、韦伯等作比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向,而这种研究思想和旨趣影响了后面不少的学者,在本雅明等人那里可以找到很多的踪迹。

注释: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18,p82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18,p82

张传武,《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理论学刊》第5期,1999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18,p89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18,p84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18,p198

(德)西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三联,1991,p219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18,p1031

参考文献:

[1](德)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18

[2](德)西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三联,1991

[3]张传武,《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理论学刊》第5期,1999

[4]朱飞,《货币哲学视域中的审美文化——西美尔美学思想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赵方杜、王伟國,《论齐美尔对现代性的研究》,《理论与现代性》第1期,2009

[6]刘小枫,《<货币哲学>:一位寂静主义哲学家的世纪末劝言》,《探索与争鸣》第2期,2018

[7]赵文力《论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四个维度》,《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2009

猜你喜欢

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央行数字货币的那些事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从国内货币走向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历史瞬间
古代的货币
论中国货币史上的毁佛钱
古代的货币
涵盖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新的货币层次划分研究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