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2020-10-21张爱东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张爱东

摘要:道德与法制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小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是为全面成长为高素质人才打基础,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知识灵活转变为实践知识,教学回归生活,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前言

知识源于生活,构建教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活动,比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公交让座等日常实例,使学生从体验的角度学习道德与法治,使生活成为课堂的活教材,从而改善自身的行为习惯,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活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改大背景下,任何一门学科都在逐渐加重重视程度,道德与法治亦是如此,但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理论知识点学科,没有公式化操作,具有更加意识化的特性。因此,尤其注重生活教学,将道德与法治更多的融于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反哺教育。但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很难简单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堂内容,课堂本身也相对枯燥,教材与生活难以互相结合,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老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注重生活中的小例子,用生动性的故事情节来阐述观点,做到取材真实,使小学生易于理解,加深记忆点,便于学以致用,增强小学生从听、看到运用的感性思维能力。例如:“尊老爱幼”课题,教师利用打印好的图片串联故事,分五个小组,每组八人,每个小组获取其中一部分图片,十分钟时间,让各学生小组为图片排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五张图片总结图中事件为:行人过马路时,一位红领巾少年帮一位奶奶捡掉落的橘子,并扶着奶奶一起过马路,奶奶在分别时送给少年一颗橘子,两人微笑告别。提问学生是否有观察过自己的奶奶,有没有在家里帮助过奶奶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果做过,有没有受到什么夸奖表扬,自己心情如何?引出力所能及范围内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并学以致用,遇到同类事件自己应该怎么做。接着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版,让学生观看视频中除了奶奶和少年以外的行人表现,是否有别人一起参与帮助奶奶等,引导总结出过马路时即使帮助他人也要注意的安全行为准则,提升安全意识。在互帮互助的同时,要学会辨别,将对错和环境背景同时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2.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奇心重,多动性强,易于沟通,但流于表面,针对这些特点,要在课堂上抓住小学生心理,使他们对学习道德与法治产生兴趣,从而进入正规上课流程,需要教师活用情境,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创设出形象化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教学情境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道德与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学习“纪律性”这一课题时,老师进入教师开始模拟上课环境,与之前要稍有差别,如之前有学生科代表组织起立问好,本堂课在老师进入教学情境前,联系好学生科代表取消本堂课程的起立问好环节,提问学生如果学生科代表生病请假了,该由谁来组织起立问好环节,或者不起立问好那大家是否可以自己变化状态进入课堂环境等等的讨论,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討论起立问好的存在有没有必要性,有的话作用是什么?没有的话,为什么没有?引导出纪律性的相关知识点。之后在正式授课过程中,建立几次模拟,实时创设学科课代表不在场或取消起立问好环节的情境下,学生是怎么进入课堂氛围的。再度引出课堂纪律如:铃声响起时应该进入课堂状态,停止聊天,课堂上也不再继续话题交头接耳,端正坐姿,不打瞌睡,认真听讲等等纪律。最后观看短视频例子,举出两个差别案例,一个为学生端正坐姿,认真听课,与老师一问一答的良性互动,一个为睡觉学生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学生对于上课打瞌睡的情况,老师提出批评。通过对比概括总结课堂教学环境中,会发生哪些行为,哪些行为是正确的课堂行为,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课堂行为,对纪律意识加深理解,从而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感和多次模拟的实际参与感。

3.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加强互动交流

课堂教育是帮助小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外实践是帮助小学生将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深刻的加深理解,使传统的单纯只重视课堂教育所存在的缺点得以改善,引入生活化操作,让学生做到自己体验,总结经验,减少枯燥课堂理论的厌学情绪,加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合理的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进入大自然,进入生活实际,感受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与法治,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去理解道德理解法律常识。比如:组织敬老院参观慰问,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做到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来切身感受老年人的生活不便之处,将它们总结,比如走路慢,下腰困难,捡东西不方便,上厕所不方便等,注意力、视力、听力退化等,引导共情到自己的爷爷奶奶,从而养成敬爱尊重的道德品质,力所能及培养敬老爱老意识,日常中分担家务。参观环卫工人的工作,通过自己平时不在意的垃圾分类与倾倒,观看具体去打扫卫生,维护环境的工作者的状态,养成自己见到路面垃圾随后捡起正确扔至垃圾桶的基本环境意识,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环境。观看红绿灯下违规交通和遵守交规规则的不同之处,违规交通容易对他人造成哪些方面的安全隐患等等。思考换做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些生活小事,反思日常中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却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生活日常,鼓励小学生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炼美好的品德加以学习,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安全意识,做到不仅不添麻烦,还能在自己可以做到的条件下帮助他人,互帮互助,进而培养小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对小学生今后的成长之路起到终身有益的积极影响。

4.结语

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意识从小抓起,打好道德观基础,另一个则是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起到学习鞭策生活的正向影响,塑造自身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助力小学生从基础道德学起,从而影响终身,具有十分长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费琳琳.优化教学,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75.

[2]庄培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55-56.

[3]包尊友.浅析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65-66.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