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教红粉不成灰

2020-10-21张晓晨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白居易

张晓晨

摘要:唐代女诗人关盼盼的三首《燕子楼》在某种意义上既是绝笔,也是遗书,它集中体现了关盼盼寡居人生的三个阶段,及其逐渐变化的心理状态。而三首《燕子楼》与白居易之间引起的风波,则凸显了封建主义时期,女性的道德舆论困境。

关键词:关盼盼;白居易:《燕子楼》;心理特征

关盼盼的三首《燕子楼》,状似闺怨,实则写尽了关盼盼的一生。

关盼盼是唐代徐州歌姬,工诗文,善歌舞,是当时徐州守帅张愔的宠妾。关盼盼出生书香门第,因家道中落沦落风尘,被张愔重礼娶回为妾。而张愔虽是一介武官,却性儒雅,通文墨,非常欣赏关盼盼的诗文与歌舞造诣,并为她在徐州城西郊云龙山麓建造了一座楼阁,也就是著名的燕子楼。

关盼盼精通歌舞,既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又以善跳“霓裳羽衣舞”而闻名徐泗一带。白居易当时官居校书郎,某次游经徐州时张愔曾设宴招待,宴上关盼盼为之歌舞助兴,白居易即兴赋诗赞其“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稱赞关盼盼的娇艳情态,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与她媲美。经此,关盼盼艳名愈扬。

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张愔病逝,葬于洛阳北邙山。生前繁华一朝湮灭,张愔死后,府中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只有关盼盼无法释怀,矢志为张愔守节,年轻的她移居燕子楼,从此开始与世隔绝的生活,身边只有一个老仆陪伴,在燕子楼中一待就是十五年。

其间,关盼盼写了三首《燕子楼》。

其一曰:“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楼上的残灯,窗外的晓霜,燕子楼中的人显是一夜未眠。当年的合欢床如今只剩独眠人,物是人非,相思情长。而这一夜的相思,尚非地角天涯之长所可比,更何况十五年的漫漫时光。情深似海,意浓似痴,令人叹惜。

其二曰:“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洛阳北邙山是张愔埋葬之地,也是汉唐以来王侯公卿的墓地,北邙山上苍松翠柏,常年烟雾笼罩。可以想象,关盼盼在燕子楼上远望北邙的方向,只因那里葬着张愔,草木本无情,因人生愁烟。继而转眼当下,如今的自己,已是罢歌弃舞整整十年了。对于正值妙龄、精通歌舞的关盼盼而言,停歌辍舞,罗袖不挥,表明她对生活已了无趣味,丧失追求。

其三曰:“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南雁北返,燕子春归,春社日临近,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而关盼盼已无心欣赏这良辰美景,她精美的瑶瑟玉箫已落满蛛网,永远蒙尘,再不会发出悦耳的天籁。灰败的乐器一如褪色的生命,此时的关盼盼,已随着爱情的彻底消逝,逼近死亡的边缘。

关盼盼的三首《燕子楼》,反映出她移居燕子楼后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张愔刚刚去世。面对两人曾经的爱巢燕子楼,多少两情相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以致关盼盼睹物思人,难以成眠。第二阶段,是张愔去世十年后。十年了,关盼盼仍遥望着北邙山的墓地,这无尽的苦思已煎熬了她整整十年。她亦漫无目的,颓废度日。第三阶段,是关盼盼生命的尽头。她已不记得在燕子楼中度过了多少日夜,只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近枯竭,或许消逝,或许解脱。

在徐州一带本就素有才名的关盼盼,因这种忠于旧情、守节不移的精神,赢得了远近许多人的怜惜和赞叹,当地不少文人都曾写诗撰文,歌颂其人其事。

元和十四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张仲素对关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和当地的其他文人一样,他也对其情深守节一事十分感动,再加上关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极为仰慕大诗人白居易的文采,因此张仲素带了关盼盼写的这三首《燕子楼》给白居易观阅。

白居易读后大为感叹,或许他也没想到只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关盼盼竟如此专情。白居易不由提笔,和诗数笺。

白居易的和诗中,先是表现出对关盼盼孤身世外、守节不屈的叹惜,充满了对往事不复的黯然神伤,也表达了对关盼盼的无限同情。接着笔锋一宕,写下“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的句子。语意直白露骨,竟是劝关盼盼以死殉夫。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的和诗带给了关盼盼。关盼盼读罢也和诗一首:“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自此,关盼盼开始绝食,一心求死,十日而亡。据说徐州一带文人听闻此事纷纷写诗相劝,然而终究无济于事。

关盼盼在看到白居易的诗时,她或许不是愤怒的,但一定是绝望的。如果她真的贪图所谓贞洁烈妇的美名,大可在张愔刚病逝时一死了之,以全名节,何必在燕子楼苦苦守候这十数年。关盼盼一定也是失望的,她在回复白居易的诗中,既有自白,更有幽怨,也有对命运不公平的悲愤。她在诗中称自己是“形同春后牡丹枝”,显然是承袭当年白居易夸赞她的“风袅牡丹花”之句,当初风华正茂时白居易盛赞她时的喜悦,俨然变为年老色衰后被讽不死的可笑。她无法理解,她仰慕的大诗人白居易,不但不理解她的痛苦与坚守,反而讽其不死,因此她说白居易是“舍人不会人深意”。不被理解的人最为痛苦,本就生无可恋的关盼盼直接用自己的死亡回击了白居易。

关盼盼临死时,提笔写下“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这句话显然是针对白居易的,在关盼盼心中,经此一事,白居易俨然不再是她曾经仰慕一生的大诗人、大文豪,而是像一个幼稚无知的孩童,他不懂得爱情的珍贵与坚守的意义,反而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

白居易得知关盼盼的死讯后大为后悔,却为时已晚。从他的和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关盼盼本也是充满同情的,只是他认为,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多年,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留下贞洁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以封建主义时期的道德标准来看,生前相伴、死后相随是女性一种崇高的美德,节操与美名往往比生命更重要,这种世俗的藩篱连白居易也无法跨越,不能免俗。或许关盼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毅然赴死,白居易的观点出现代表着一种信号,一种道德舆论上对关盼盼的态度转变,焉知未来不会有更多人持相同的观点呢?关盼盼显然预见了这种道德困境的必然出现,她自知无法面对,也无法解决,只能自我终结。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关盼盼是死于白居易,不如说是死于当时的舆论,死于封建主义时期强加在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锁。

斯人已逝,红粉成灰。白居易晚年归隐洛阳香山,自知时日不多,便遣散了自己的两位爱姬,或许他也不想她们再重蹈关盼盼的悲剧。

参考文献:

[1]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2]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上、下)[M].辽海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白居易
早蝉(节选)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早春(节选)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