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词的结构隐喻分析

2020-10-21向静仪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

向静仪

摘要:基于莱考夫的结构隐喻理论,本文分析了苏轼作品中的隐喻概念映射方式,选取苏轼词中与人生有关的词句作为语料来源。可以得出,在苏轼旷达超脱、从容自适的词句中,“人生”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梦、味、月、风雨、旅程、行舟、酒”等丰富的隐喻蕴涵,反映出结构隐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苏轼词;结构隐喻;人生隐喻

根据莱考夫的理论可知,结构隐喻是将一个源域的内在结构图式映射到一个目标域上,利用源域来理解目标域,用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1]这样的隐喻概念理解方式,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苏轼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他旷达超脱、从容自适的词句里,“人生”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梦、味、月、风雨、旅程、行舟、酒”等丰富的隐喻蕴涵,下面以苏轼作品中有关人生的隐喻表达进行举例分析。

(1)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在例(1)中,分别包含了两组隐喻。一组是将“世事”的概念系统与“梦”的概念系统建立了联系。其中,“梦”为源域,“世事”为目标域。显然,“梦”所具有的“虚、变、奇、异、美”等等特征被赋予到了“世事”这个概念上。“梦”还与人的意识有关,从“世事是梦”这一隐喻,便生成了“世事虚无缥缈”、“世事变化无常”、“世事难以预料”、“世事美轮美奂”等等连贯的隐喻表达。在另一组隐喻中,“人生”是目标域,“秋季(季节)”是源域。因此,“秋季(季节)”所具有的部分特点(如随时间而流逝变化、凄凉等)便被映射到“人生”的概念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几度新凉”意指人生又能有几个新秋到来。此处“新秋(季节)”便饱含了对时间流逝、年华易老的惋惜和对季节变换、人生无常的悲慨。在整句词中,词人自然巧妙地用“大梦”和“新凉”的概念抒发了对“世事无常”、“人生坎坷、时光易逝”的感慨。

(2)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中却蕴含了震撼心灵的力量,让我们每个人都不由地深深体会其中的哲理。在这句词中,“人生(人间)”是目标域,而“味道”是源域。“人生是味道”是一个结构隐喻,所以人生也具有了“酸、甜、苦、辣、咸”的特征,不同的味道分别对应了不同的人生状态,具有隐喻概念系统的连贯性。苏轼在这句词中,表达了他的人生哲理,“人生是味道”,而我们要追求的是清淡的欢愉,是淡泊名利的人格情懷,是从容自适的豁达胸襟。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自古以来,月亮便是古人最常歌咏的对象之一,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把对月的描写达到了极致。在这首词中,处处隐含着“人生是月亮”的结构隐喻。如例(3)“月亮”有阴晴圆缺的特点,映射到“人生”这个概念中则喻示了人生中的离与合、悲与欢。与“人生是月亮”的结构隐喻相契合,我们也有诸如“合家团圆”、“她的出现宛如天上的一轮新月”等隐喻性的表达。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定风波》极大地彰显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坦荡胸怀。此时的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他却依然能够旷达从容、乐观洒脱地面对生活。“一蓑烟雨任平生”,以“烟雨(风雨)”建构“人生”的概念。用自然界的风雨映射人生中的挫折和坎坷,而作者只需身披一件蓑衣便可度过一生,体现出苏轼豪放洒脱的气概。例(5)中,词人进一步地把“风雨和晴(自然界的天气)”与“人生”概念建构在一起。结合当时作者一行人没有带雨具的语境考虑,这里的“风雨”是含负面义的,给人带来不便、不幸的,而“晴”则是正面义的,给人以希望、曙光、温暖的。如此,将“风雨和晴”的概念映射到“人生”这个概念中,即是指人生的顺与逆、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等状态。

(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

诗仙李白曾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春夜宴桃李园序》),苏轼化用此句,发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逆旅”指的是旅舍,在这句词中,存在着“人生是旅舍”的隐喻。作为源域,“旅舍”具有“来去匆匆、有聚有散”等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人生”上,便有了“人及万物都是天地间的过客,来去匆匆,短暂停留”、“人生中有聚有散”等隐喻性的表达,“人生的特征是旅社的特征”,苏轼所要表达的正是“人生匆匆,时光易逝,你我皆是过客,不必为仕宦浮沉、得失荣辱而徒增烦恼”的旷达之语,饱含着他高明的人生境界和思辨精神。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词人夜饮神游,豁然有悟,全身心陶醉于静谧美好的自然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地唱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这句词中,隐含了“人生是行舟”的隐喻。源域“行舟”,具有“漂浮不定、随波逐流、顺势而上、孤舟一叶”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人生”的概念上,则能传达出“人生经历起起伏伏,难免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人生命运坎坷,自己难以把握,无奈而乐观接受自己的命运”、“孤独的人生状态”等意蕴。由此观之,“人生”和“行舟(小舟)”的隐喻同样揭示了隐喻性概念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苏轼与景会心,与物同游,抛下世事的苦闷烦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自然中,表达出潇洒如仙的豁达襟怀和向往宁静自由的心声。

此外,苏词中还有许多存在结构隐喻的例子,例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流年未肯付东流”(《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等,又如其他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结构隐喻所具有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我们得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由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并以最具体的隐喻概念的方式来窥探整个概念系统的特征,获得更加深远、生动、贴切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