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物件背后的长征故事

2020-10-21

华声文萃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何叔衡谢觉哉董必武

在险象环生、千难万阻的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上,红军将士们渡过无数个险关隘口,手挽手、肩并肩,齐心协力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陈列于全国各地革命纪念馆里的数件长征期间的文物,如雨布、毛衣、毛毯等小物件,生动地体现了当年革命大家庭中那情同手足、同志友爱的真情厚谊。

一块普普通通的雨布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雨布,它的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红军长征时,战士汪立发双腿不幸负伤。部队行进至四川甘孜,他的伤口不断淌血水,还发起高烧,腿脚肿得老粗,不能行走。汪立发怕连累战友,想留在行军路上不再给部队添麻烦。但战友们硬是用担架抬着他进入了草地。

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战友们把被单拉起来往汪立发的担架上方挡雨。雨太大了,战友们又用仅有的小块雨布盖上了他的双腿。夜深了,雨还没有停。忽然,汪立发从梦中醒来,眼前一位有着熟悉面容的人正眉头紧锁地蹲在他身边。他急忙欠起身来叫了声:“首长好!”

这是一位后勤供给部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事隔多年,该部长的姓名已无法考证)。他抚摸着汪立发滚热的前额,关切地问:“吃东西没有?”汪立发回答:“吃了!”这位部长接着伏下身子察看他的伤口,心疼地说:“这么大的雨就这么小块雨布怎么行呢?”顺手将自己身上披着的一块大雨布扯下来,把汪立发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然后转身消失在大雨之中。

此时,汪立发两行热泪流出眼窝。他知道,这位已上了年纪的部长在长途跋涉中从不肯骑马,总把马让给病号或体弱者;而部长自己的身体并不好,经常咳嗽、吐血,特别是进入草地以后,部长的身体更加虚弱了。

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和战友们的精心照料,汪立发的腿伤渐渐地好起来,终于走出了草地。就在他要把那块为他遮风挡雨送来温暖的雨布还给部长的时候,却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部长没有走出草地,光荣牺牲了。

从此,这块饱含官兵深情的雨布,成为汪立发永远的纪念。后来,为了让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汪立发将这块雨布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看上去样式极为普通的毛衣,它见证了一段艰苦的革命生涯,凝结着一段深厚的战斗情谊。

何叔衡与林伯渠既是同乡又是多年的老战友。1934年10月初,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苏区红军被迫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转移前夕,党政干部谁走谁留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当时,年近六旬的何叔衡也打好了草鞋,准备随红军主力转移。但是由于何叔衡在苏区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办事,避免和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因而受到了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的打击。最后,何叔衡被留下来在根据地继续开展工作、坚持斗争,而他的老战友林伯渠等其他几位革命老人则随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征途。

在中央红军离别瑞金出发前的一天晚上,何叔衡热情准备了清酒、花生米等,为林伯渠的远征饯行。两人一边围桌浅饮,一边做临别前的彻夜促膝长谈,依依不舍。何叔衡见天气已凉,将自己身上的一件毛衣脱下来,赠送给即将远行的战友,以抵御征途的风寒。这件毛衣是何叔衡离开上海转移到苏区前,他的女儿连夜赶工一针一线织的。分手时,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互道一声“珍重”。林伯渠抚摸着毛衣,百感交集。

1935年2月,苏区组织决定让何叔衡和其他同志一起转移去白区。2月24日,当部队从江西转移行至福建省长汀县小迳村时,他们的行踪被敌人发现,何叔衡一行三人被逼到了一处陡峭的悬崖边。由于年老体衰,何叔衡为了不连累其他人,在危急关头纵身跳下悬崖。几乎就在同时,敌人的一排子弹横扫过来穿透了他的身体。何叔衡壮烈牺牲,时年59岁。

何叔衡牺牲后,林伯渠悲痛至极,感慨万千,悼念老友之情。何叔衡送给他的那件毛衣他也一直保存着,当作对昔日亲密战友的无限怀念。

一条常用的御寒毛毯

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有着特殊经历的毛毯,它由谢觉哉在长征路上病倒后扔掉而被董必武捡起、后来董必武送还谢觉哉、最后谢觉哉又赠给董必武。

长征时,已经50多岁的中央苏区内务部长谢觉哉,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胜利地到达陕北。长征中,谢觉哉有一块毛毯,行军露营时,他总是与徐特立一同盖上。有时,由于双方都想让对方多盖点儿,结果谁也没有盖好。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同志。

在一次行军中,谢觉哉病倒了,他病得连背包也背不动了,加之上级号召轻装行动,于是顺手把这条毛毯扔掉了。走在后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见路边有条毯子,一眼就认出是谢觉哉的。他明白,谢觉哉是不会轻易扔掉毯子的,定是身体虚弱走不动了才扔掉的。于是他拾起毯子塞进了背包里。要知道,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多背一条毯子要付出多大的体力呀。到了宿营地,董必武把这条毛毯送还给了谢觉哉。谢觉哉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从此,谢觉哉一直把这条毯子珍藏在身边。

在延安,每当看到这毛毯,谢觉哉总是感叹万分。他决定把这条附有特殊经历和意义的毯子送给董必武,作为纪念。董必武也十分珍惜这条毯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征集革命文物时,董必武便把它慷慨地捐献了出来。后来就一直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让人们参观。

一张字迹模糊的纸条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张纸条虽然纸面早已泛黄、破损,但经认真托裱,内容仍可以看清。它的背后诉说着一段同样感人的故事。

1934年5月8日,红三军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冒雨攻打重庆彭水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二十一军第十三旅1个营,俘敌400多人,占领该县城,隨后进入贫困的苗汉杂居的贵州黄家坝地区。当时,那里的老百姓还不了解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加之当地反动政府的宣传,老百姓便都躲藏了起来。饥肠辘辘的红三军第七师机炮连一排的战士们推门进了黄堂珍老乡家里,生起火,做了一顿饭,烧了他家几根柴禾,用了几根大葱,吃了半坛咸菜。临走时,一排的官兵们留下了6升黄豆作为补偿,并且提笔郑重地写下了一张字条,贴在了门板上。

话说黄堂珍回来后,抬眼看见了门上的字条,随之捧起黄豆,情不自禁地感叹:“红军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呀!他们与又杀又抢的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于是,黄堂珍决心将这张红军字条保存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由于纸薄,粘得又结实,揭下来的话字条就会撕破。可是如果不揭下来,当地正处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自己的生命和字条都难以保住。

怎么办呢?思来想去,蓦然间一条妙计浮现于黄堂珍的脑海——门神画!黄堂珍买来了一张门神画,贴在门板上,正好把字条盖住了。共和国成立后,黄堂珍揭去了门神画,露出红军留下的字条。1958年,他主动把这块带有字条的门板锯下,交到涪陵军分区,后由成都军区展览办公室移交到军事博物馆。

一些泛黄的易物布币

在四川省邛崃市文物管理局,收藏着一些已经泛黄的易物布币。

这些特殊的布币是用粗麻布片裁成的长方形货币,由黑色油墨印刷而成,直到现在还很清晰。共41张,其中37张是布币,还有4张是纸币。除了一张纸币的面额是一串,其他纸币与布币的面额都是三串。邛崃市文物管理局的负责人介绍说,这些都是川陕苏区发行的货币。布币的正面,正中央是一颗醒目的五角星,五角星中间还有一只紧握的拳头。五角星图案下方印着面额“叁串”,再往下是发行时间“一九三三年”。五角星图案上方印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的字样以及一排紧凑的字“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935年11月到1936年2月期间,红军的司务长每到场期总要去邛崃买猪肉。猪肉商贩刘代春不愿收红军的钱,但司务长却坚持要按市价支付。司务长前前后后在刘代春的摊位上买了约150公斤的猪肉,由于当时红军使用的是边区布币,几次下来,一共给了刘代春几千元布币。在红军北上离开邛崃后,刘代春把布币小心翼翼地包好,夹在《三字经》里,藏到自家房梁下,这才避免了布币被敌人搜走。几十年中,布币虽然泛黄,却丝毫未损。

1981年,刘代春已是80多岁高龄。他怕后人保管不善把布币损坏,便找到当地政府,要捐出全部的布币。政府收到这些珍贵的布币后,依照当年红军的承诺,给他兑换了300元。

(综合《文史春秋》《党史博览》等)

猜你喜欢

何叔衡谢觉哉董必武
谢觉哉的读书之道
董必武与6角钱“较劲”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一条常用的御寒毛毯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大代表
董必武舍车骑马去视察
董必武清廉为政
何叔衡,一个穷秀才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