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含水变化规律的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化

2020-10-21邓景夫刘宗宾杨静王公昌田博

石油钻采工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单井含水渗透率

邓景夫 刘宗宾 杨静 王公昌 田博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SZ 油田是一个三角洲相沉积厚储层油田,地面原油密度0.958~0.982 g/cm3,地下原油黏度45.7~291.1 mPa · s,于1993 年投产。该油田油藏厚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产出液黏度高,并且水窜严重,含水上升快。为了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开展了早期注聚试验,于2003 年9 月首次实施单井注聚。目前,SZ 油田已有24 口注聚井,一线受效油井89 口,取得了一定的生产效果。但是,经过长达14年的聚合物驱,油田中后期开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油田注聚效果开始变差,含水上升加快;油田内各区块、各单井注聚效果差异大。目前对注聚区的调整,一般以区块为单元,实施整体调整策略,而这种调整方法只会使各井之间注聚效果差异更大。因此,利用聚驱含水变化曲线来表征每口井的见效效果,并对含水曲线进行定量表征和阶段划分,找到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主控因素优化图版,进而实施对应的调整策略,针对单井实施差异化调整模式。

1 SZ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统计

SZ 油田89 口受效井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其中未见效井9 口,剩余80 口井聚驱含水变化规律主要有对勾型、斜L 型和直线型。

表1 油井含水变化类型统计Table 1 Statistical water cut change of oil well

如图1 所示,对勾型油井16 口,平均见效时间32 月,见聚时间59 月,见效规律为先见效后见聚,平均井控储量为88×104m3,平均单井增油3.8×104m3,该类油井所在区域层间及平面上油层非均质性较强,平均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0,层间及平面上存在渗透率较高的小层或方向,聚合物段塞易沿渗透率较高的小层或方向“指进”,含水下降幅度及见效持续时间短。

图1 对勾型含水曲线Fig. 1 Tick-shaped water cut curve

如图2 所示,斜L 型油井22 口,平均见效时间18 月,见聚时间39 月,见效规律为先见效后见聚,平均单井增油7.0×104m3,该类油井所在区域层间及平面上油层较均质,平均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58,注采稳定,保证了注聚段塞多向均匀推进,含水下降幅度及见效持续时间长,并且井控储量大,平均为105×104m3。

图2 斜L 型含水曲线Fig. 2 Oblique L-shaped water cut curve

如图3 所示,直线型油井42 口,平均见效时间27 月,见聚时间28 月,见效规律为见聚即见效和先见聚后见效,平均单井增油2.9×104m3,该类油井主要分布在SZ 油田B 区块,该区块注聚井和注水井交叉分布,造成水聚干扰较严重,阻力系数较小,平均为1.22,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聚合物驱注采系统。统计不同含水变化类型所处位置,分析其主要受储层条件、井网形式等静态因素以及注聚时机、注采参数、聚合物性质参数等动态因素影响[1-5]。

图3 直线型含水曲线Fig. 3 Straight line-shaped water cut curve

2 聚合物驱含水阶段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典型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曲线如图4 所示,经过聚驱见效后含水下降,到含水率下降最大幅度后逐渐上升并恢复到见效值,再到最终逼近极限含水率的过程[6-12]。基于典型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曲线,建立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的表征参数包括见效时间,见效有效期,含水降低幅度。同时整个含水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4 个阶段,分别为未见效阶段、含水下降阶段、持续见效阶段和含水回返阶段。根据典型聚合物驱含水曲线阶段划分,可以看出对勾型处于含水回返阶段,斜L 型处于持续见效阶段,直线型处于含水下降阶段。

图4 聚驱含水变化规律Fig. 4 Water cut change law of polymer flooding

影响聚驱含水变化规律的因素众多,且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不同。首先以SZ 油田注聚区为原型建立概念模型,模型所用地质和流体性质参数均为实际油田数据。模型平均有效厚度为10 m,共划分21×21×5=2 205 个网格,采用行列井网,井网井距175 m,行距350 m。通过概念模型进行聚合物驱含水规律敏感性分析,定量认识储层条件、注聚时机、聚合物性质参数、注采参数和井网形式对含水变化规律的影响程度,找出影响含水变化规律的主控因素。

对于一个特定的油藏来说,其注采井网、井距等参数是确定的,故此次仅讨论油藏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井控储量),注聚时机(注聚前含水),注采参数(聚合物浓度、注入速度、原油黏度、注聚段塞尺寸),聚合物性质参数(阻力系数)对含水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方法,每个参数在取值范围内各取5 个值,形成了一个“8 参数5 水平”问题,具体方案设计见表2。

表2 含水变化特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设计方案Table 2 Design scheme for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ange behavior of water cut

对方案进行聚合物驱数值模拟,获得不同方案下聚合物含水率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含水变化规律特征的所有因素进行敏感程度定量分析,包括见效时间、见效有效期、含水降低幅度。引入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作为评价因素敏感程度的评价指标,变异系数定义为一组考察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绝对值的比值,如式(1)所示;该指标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差异程度,值越大表明含水率变化对某一因素越敏感。

式中,CV为 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为算数平均值;n为数据序列个数;yi为第i个数据值。

在本次影响因素分析中,CV大 小表征各因素对含水变化规律特征的敏感程度,进一步对变异系数进行归一化,可以得到每个因素的具体影响权重系数,从而确定影响含水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次序。根据变异系数的定义及各方案模拟的结果,计算各因素的变异系数,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含水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变异系数值Table 3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ange behavior of water cut

从表3 可以看出各因素对含水变化规律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其中注聚前含水、井控储量、渗透率变异系数、聚合物浓度是影响聚驱含水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见效时间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次序为注聚前含水、渗透率变异系数、井控储量、阻力系数、注入速度、聚合物浓度、原油黏度、注聚段塞尺寸,而随着聚合物驱的实施,注聚前含水、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参数均为不可调参数,缩短见效时间可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阻力系数。因此在未见效期,要以建立阻力系数为核心,开展平面均衡注采、纵向分层注聚,保障段塞均衡推进;同样,增大含水降低幅度可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注入速度,因此在含水下降期,要以提高注入速度为核心,开展引效促效措施;延长见效有效期可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聚合物浓度,因此见效后期要以改变聚合物浓度为核心,开展差异化注入。

3 注聚参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根据含水定量表征参数的前5 个主控因素:注聚前含水、井控储量、渗透率变异系数、聚合物浓度和注入速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得到前5 个主控因素不同组合方案下的表征参数值,接着利用SPSS 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征参数与各影响因素的线性方程为

式中,tw0为见效时间,PV;fw0为注聚前含水率,%;Nj为井控储量,104m3;Vk为渗透率变异系数,小数;Cp为 注聚浓度,mg/L;Vp为 注入速度,PV/a; ∆fwmax为含水降低幅度,%;twmax为见效有效期,PV。

根据含水所处的阶段,建立不同的优化目标函数,以聚驱含水曲线处于持续见效阶段和含水回返阶段为例,其主要优化目标函数为见效有效期,根据式(5)可以得到不同主控因素下的最优解,接着通过二次多项式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持续见效阶段和含水回返阶段注入浓度、注入速度的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为

式中,Cpu为 最优注聚浓度,mg/L;Vpu为最优注聚速度,PV/a。

使用后处理软件绘制的式(6)和(7)的响应曲面如图5、6 所示,根据单井的含水率、渗透率变异系数和井控储量,能够直观方便地在响应曲面上得到对应的最优注聚浓度和注聚速度,进而对注聚井进行差异化的注入参数快速优化设计,进一步改善聚驱油田的开发效果。

图5 含水80%时注聚浓度优化图版Fig. 5 Optimization chart of polymer concentration at the water cut of 80%

图6 含水80%时注聚速度优化图版Fig. 6 Optimization chart of polymer injection rate at the water cut of 80%

4 应用实例

绘制SZ 油田注聚井组每口油井的含水变化规律,并分别统计注聚受效井所处的含水变化阶段(表4)。处于未见效期的井组主要分布在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变异系数较大,井控储量较小的区域,同时周边注聚井聚窜现象严重,阻力系数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聚合物驱注采系统,通过研究结果分析该类井要以建立阻力系数为核心。处于含水下降期的井组主要分布在注聚前含水较高的区域,该类井要以提高注入速度为核心。处于持续见效期和含水回返期的井组,主要分布在井控储量大、非均质性较弱的区域,该类井要以改变注入浓度为核心。

表4 SZ 油田注聚井组含水阶段统计Table 4 Statistical water-cut stage of polymer injection well groups in SZ Oilfield

以A3 井为例进行分析研究。A3 井处于含水回返阶段,该阶段主要受聚合物浓度影响,要以改变聚合物浓度为核心,开展差异化注入。该井注聚时机为含水80%,井控储量为90×104m3、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结合注聚浓度、注聚速度的优化图版,可以优选出合理注聚浓度为2 050 mg/L,合理注聚速度为0.039 PV/a,因此将A3 对应注聚井A8 井注聚浓度由1 750 mg/L 提高到2 050 mg/L,注入速度由0.035 PV/a 提高到0.039 PV/a。调整后A3 井取得明显降水增油效果,日增油18 m3,含水降低3%。基于研究得出的优化方法,SZ 油田2019 年实施了10 井次聚驱优化措施,累增油达到2.4×104m3。

5 结论

(1)总结了SZ 油田注聚区含水变化规律的3 种类型,分别为斜L 型、对勾型、直线型,并分析了不同含水变化规律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注聚前含水、井控储量、渗透率变异系数、聚合物浓度等。

(2)利用见效时间、含水降低幅度和见效有效期这3 个参数,定量表征含水变化规律,并将含水规律进行阶段划分,找到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从而制定不同策略:未见效期,要以建立阻力系数为核心,开展均衡注采,保障段塞均衡推进;含水下降期,要以提高注入速度为核心,开展引效促效措施;持续见效期和含水回返期,要以改变聚合物浓度为核心,开展差异化注入。

(3)基于数值模拟、多元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建立了注聚参数优化模型,可同时考虑多个主控因素的变化,针对单井特征,计算出合理的注聚参数,实现了每口注聚井注聚参数的个性化设计。

猜你喜欢

单井含水渗透率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含水乙醇催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小型边水稠油油藏单井液量优化方法
中煤阶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划分及渗透率变化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SAGD井微压裂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底水稠油油藏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研究
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新方法
单井成本核算分析
凝析气藏单井油气界面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