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对我们的启示

2020-10-21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办事处郭丽

农业知识 2020年20期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文化

文/ 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办事处 郭丽

近期,笔者围绕乡村振兴实地到浙江进行了考察,边看边学,边学边思,充分感受到了浙江省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看到了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硕成果和先进做法。充分认识到了我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差距和不足,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更加提振了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浙江省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浙江省从新世纪初就把乡村振兴工作提到富农强省战略层面来规划、组织和推进,先后实施了“美丽浙江”“幸福浙江”等工程。从省、市、县、乡层面成立了四级工作领导机构,即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实体化运转,列入综合考核体系。工作中每年都列支乡村振兴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奖补,并处理好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形成了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局面,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基础工程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中,有效解决了输血和造血的问题。同时,他们还坚持规划先行,既有全省的战略规划,又有区域的总体规划,更有实施单元的详细规划,保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使之有步骤、有计划地持续推进。

二是突出产业的支撑作用。浙江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增强乡村振兴工作的造血功能,使乡村振兴工作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全省各地都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小镇,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如嵊州市福泉村全力打造电机之村,规划实施了占地近百亩的产业园,入驻大小企业22家,村集体年收入1200万以上。柯桥区依托中国轻纺城大力发展纺织产业,把小丝袜做出大市场,年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合全世界每人拥有三双柯桥袜。

三是注重挖掘传统文化。浙江省各地乡村振兴不但提升基础设施硬实力,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地各村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村村有文化礼堂,村村有文化古迹,村村有村歌。比如诸暨市大力弘扬以西施为主题的古越文化,打造“最忆乡愁、最美乡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发展农村新动能。嵊州市东王村紧紧抓住越剧诞生地这一文化名片,在创建工作中充分融入越剧元素,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认可。目前,百年越剧诞生地主题文化街巷被评为3A级景区。袍江区东浦镇充分挖掘3000多年以上的黄酒文化,做大做强黄酒文化旅游业,打造了古越龙山、塔牌等世界知名品牌。

四是做实环境整治基础。在乡村振兴推进中,浙江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营造了山清、水秀、林美、庄净的优美环境。深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90%的村庄都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建立了运维机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大力开展村庄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等“三线”整治工作,由农工办牵头,电力、电信、文广等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整治,有效解决了空中“蜘蛛网”的现象。全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开展了“垃圾革命”,实施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和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并推行“实名投放+积分奖励”制度,保证了工作效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以上。同时对城郊村、镇驻地村全面推行公共设施一体化,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产品延伸到农村,使农民享受到市民待遇,极大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五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浙江省把党的建设和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注重配齐配强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实现书记优、班子强。绍兴市大力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活动,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市1000个村达到五星标准,100个村达到国家3A级景区标准,打造“富裕、美丽、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柯桥区大山西村把党建理念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大山西处有人家”基层党建示范点,对全村党员全面推行先锋指数考评积分清单,建设了一支过硬的“当家人”队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300万元以上,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越城区荷湖村党支部书记傅国彪40余年如一日当好“引路人”,使远近闻名的“乱子村”成为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锋五好村、“五星达标、3A争创”首批示范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1万元。

二、启示和建议

一是坚持产业带动发展,实现村美民富。浙江省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乡村振兴的首位,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新农村成为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源泉。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最核心的是要发展生产,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没有生产的大发展、没有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大提升,乡村振兴就不具备基础条件,也难以达到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建设目标。只有把富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日益壮大农村经济,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要加快土地、山林流转,扩大规模、打造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有效带动村民创业增收。

二是坚持培育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乡村振兴之中,深层次挖掘各地文化元素,提升农村文化内涵。要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等,搞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要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农村现有的文化阵地,深入实施爱诚孝仁四德工程,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和新乡贤等各类群体带动作用,传承文化,传播正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大力培育乡村新风尚,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营造崇德向善的淳美乡风。我们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更要充分挖掘文化优势,讲好乡村故事,传播农耕文化,加快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家园。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我省各地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人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但是,我们有些村庄脏乱差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大力改善路水电气暖讯房等基础设施,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把农村环境整治好、维护好。

四是坚持党建统领,推动乡村善治。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级党支部书记,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当地外出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兴业。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建立村级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让村级组织有人办事、有条件办事。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实施。山东地大物博,胶东、沂蒙、鲁南等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突出各地区位优势、物产特点、文化差异,不要一味地统一,不能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确定村庄发展定位、民居风格、人文风情和产业特色。每个村庄都要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中心来谋篇布局。要立足于现状,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增强可操作性。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的原则。规划一经确定,要纳入村规民约,在实施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扎扎实实推进实施。

猜你喜欢

浙江省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谁远谁近?
新农村 新一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