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

2020-10-20江姣姣

读天下 2020年23期
关键词:融入传统文化德育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具有必要性,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应当学会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教育资源去进行德育工作,文章希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关系的深入研究,为推进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更好促进当前的德育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融入

一、 概念界定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应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它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独特性、传承性和复杂性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独特性是指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话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传承性是指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过程,它是对文化的一种“过滤”,将一些优秀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保存下来,将其中一些过时的文化淘汰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传统文化的构成具有复杂性,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增添一些新的内容,淘汰掉一些旧观念,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传统文化,而在这些复杂多样的传统文化中,其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正如陶德麟先生所指出的,“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如此,并非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为然。正如我们热爱养育自己的母亲,但并不需要把母亲看成毫无缺点的完人,连她实有的缺点也一起学来;也不会因为母亲有缺点而承认与母亲的血脉关系,更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继承母亲的缺点就成了数典忘祖的不孝之子”我们应该采用继承的观点来对待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德育内涵

关于什么是德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有人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也有人把这两种观点合二为一。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

二、 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的,其中具有很多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奋进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瑰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比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表明了只有克己的人才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够克制个人非分的欲望,限制自己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當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事时都要保持中庸之道,避免过激行为,要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因此,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便利,不同民族、种族、宗教的人们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不同形态的文化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性,多元文化不仅面对先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也许面对面对各种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的情况,在这日益开放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例如: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学生可以轻易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学生还不具有完备的辨别与筛选的能力,他们很容易在这些信息海洋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德育工作的契合点,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面对各种是非冲突面前能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不是在文化冲击下迷失自我。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现状

(一)德育内容中忽略文化资源

首先,学校德育内容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主要依靠思想品德课进行,希望通过思想品德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诚然,学校思想品德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校德育手段和德育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依靠间接的道德教育进行德育工作,忽略了情感陶冶、实践锻炼以及榜样示范等的德育作用,在德育内容方面也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中小学开设的思想品德课,还是高中阶段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课,以及大学教育的近代史纲要几乎教授的都是一些政治性的内容,文化性的内容涉及较少,所以其道德教育的意义十分有限。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也十分有限。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家庭作为学生的天然合作者,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的人际氛围以及家庭于学校的配合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然而大部分家长受文化教育程度较低,他们自身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没有及时吸取现代先进文化的精髓,他们自身在面对一些道德问题时都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也会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教育中缺失,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社会逐渐蒙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对于其宣传往往缺乏热情和动力,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到传统文化,虽然也有很多组织相应政府要求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上来,但大多是做表面工作,并没有解决本质问题,从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中极其缺乏。

(二)德育过程中忽视青少年身心特点

德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质,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然而,现行的德育模式大多数都忽略了青少年个体身心特点,难以找到与青少年精神的契合点,青少年也难以将外在的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并按照德育要求践行自己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目标和内容不符合青少年实际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把它当作一种纯理论的东西,并没有采用很好的形式让它外化于行,这些深奥的德育内容使青少年难以理解,这使青少年难以形成良好的德育习惯;青少年是一个多样发展的个体,其个性具有多样性,现行的德育标准过于单一难以满足青少年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德育要解决青少年青春期面对的各种问题,例如:个体坚毅,善良的品质。如果德育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就难以达到塑造人各种心理品质的要求。

德育过程忽视青少年的主体性。在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应该是充当着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引导孩子主动掌握德育理念,并将德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德育行为,而不是忽视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性,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德育教育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难以满足青少年德育的要求。在这样被动灌输式的德育教育中,青少年自身的参与度不高,甚至不参与这样子的德育教育,从而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德育发展,道德教育本身是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如果忽视青少年的主体性,进行单方面的灌输,缺乏与他们的互动,这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四、 对于融合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德育文化的途径分析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为了使德育融入生活,贴近生活实际,首先,我们可以积极引导青少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传统课堂灌输,随着时代发展,各种社会实践资源也越来越能够被家长和学生接受,显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符合德育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评价机制,鼓励青少年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导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会感恩、尊重等各种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將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其次,我们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让道德教育具有自身的时代特色,当我们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主要侧重于对其中含有的道德知识进行理论性的阐释虽然教师对历史人物事迹的讲解鞭辟入里,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离我们当下的生活太过遥远,难以使青少年感同身受,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其现实生活,关注青少年当下产生的疑问,解决其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地使青少年产生共鸣,道德教育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学会运用不同的德育方法,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德育知识的德育方法,不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忽视学生情感需求,也不考虑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这样的德育工作产生不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日常礼仪规范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依靠人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进行道德教育,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塑造青少年的道德观。

(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

目前,中国的道德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进行,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德育工作,这在中国的德育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只有学校单方面发力,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学会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使其形成教育合力,德育才能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首先,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场所,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一直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教育水平、专业素养等都直接关系到各国德育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明白开设道德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思想政治素质,而不是为了应对教育部的任务。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天然合作者,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德育水平,学生成长于良好的家庭人际氛围之中,有助于他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若是学生成长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不高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因此,家庭作为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以直接影响人发展的价值方向以及人发展的内容。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滋养学生的内心,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给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孩子的道德修养,将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最后,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络。学生既是自然的人,优势社会的人,具有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家庭一样,社会同样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青少年思想观念极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社会教育十分重要,我们应当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公共道德。

五、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要积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融入德育中,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德麟.略论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J].哲学研究,2013(6):6.

[2]彭菊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J].湖北大学,2015(5):27.

[3]李建.为己由仁:孔子德育思想及其人本价值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18(6):37-41.

[4]黄明征.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结合[J].福建省泉州市临海小学,2019(4):1.

[5]夏库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中学德育探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2019(6):29.

[6]刘静.民族地区儒学传播与研究综述[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

作者简介:

江姣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融入传统文化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