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0-10-20张云飞

商情 2020年42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

张云飞

【摘要】现阶段大学生在初入社会时,常常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自虐和伤人事件的发生,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从不同的家庭教育类型、父母性格以及孩子受教育的不同阶段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针对家庭教育在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休学、退学、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环境来依托,家庭所提供的成长环境是影响他们心理成長的最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所处的教育和环境自然不同。为了更好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规律,预防大学生们因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身心伤害,本文具体从家庭教育类型、父母性格类型及孩子成长不同阶段进行探讨,以寻求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对策。

一、不同家庭教育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专制型:经调查发现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我国占7%~10%且这种类型下的教育主要是父母掌控孩子的发展,并且他们会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强行加在孩子身上,他们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禁止孩子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下走出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自卑,面对选择举棋不定,缺少自己的想法。

(2)权威型:又叫“民主型”,这类施教的父母大约占30%且他们对孩子既有要求又会充分尊重孩子。这样教育出的孩子表现为性格活泼,比较热心,对待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这类孩子会更自信。

(3)放纵型:又叫“溺爱型”,实施这种教育的父母占比30%,他们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切,以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关心和关爱孩子,造成这类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犯罪率也高。

(4)忽视型:又叫作“留守寄居型”,这种类型的教育约占30%,这类施教的父母和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缺乏对孩子情感上的交流,对孩子的行为也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不言而喻,这类教养下的孩子的内心更脆弱,他们自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因此更自卑,消极情绪占上位。

经过对比发现,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且充分尊重孩子的教育类型是预防大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最佳教育方式。

二、不同类型的父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夫妻相处融洽

家庭人际关系和谐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在和谐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充满整个家庭的爱,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从小就会树立正确的三观,他们待人处事态度温和,并且他们择偶标准也是会依据父母的形象。

(二)父母富有责任感,思想品行端正

有较强责任心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定会重视孩子的品格、行为这一块儿并加以鼓励和引导,这类孩子的人格和品行肯定不会太差;如果父母对婚姻、家庭和孩子负责,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才会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在处理问题时,孩子会带一份责任心,并且客观公正。

(三)重视情感交流的父母

如果父母重视情感交流,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像父母倾诉,父母与孩子就可以互相信任并提升亲子关系。受这种教养的孩子估计一生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在父母的引导下会合理释放出内心的消极情绪,从而更加乐观和沉稳。

因此,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性环境是影响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三、不同的家庭教育阶段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婴幼儿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婴幼儿时期,这个时期是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最快,正适合培养他们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是孩子性格行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事物的占有欲也越强,这个时候他们会在内心建立起一些小秩序,并极力去维护它们,一但这些秩序遭到破坏,他们会显得自私。这个时候父母能做的就是多一些耐心、理解和沟通,并且不要试图去阻止孩子们自私的行为也不能随便给他们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是要教会他们学会分享,并且最好尊重孩子们的所有权。

(二)儿童阶段

6~12岁的孩子学习能力已经大大提升,但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父母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起他们的品德,因为这个年龄他们会出现说谎、懒散的现象。父母们就开始考虑给孩子们制定一些合理并且严肃的规定,同时还要给他们安排一些锻炼意志的劳动,引导他们应该学会与他人相互扶持、相互尊重。如果父母面对孩子们这个阶段出现的错误并且无休止地批评他们只怕孩子们会在自卑和卑微中过一生。

(三)青少年阶段

繁重课程的增加让大多数孩子显得手忙脚乱,甚至多了几分忧郁和烦躁,这一时期孩子们开始自己支配时间和空间,他们的自制力和独立性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增强,家长如果不进行适时的引导,孩子们的内心就会滋生叛逆心理,而行为习惯也渐渐远离道德标准,如出现打架,逃课,撒谎、作弊等情况,这无不体现家庭教育的差异。父母一定要在这一阶段培养孩子的健康爱好,从精神层面充实他们,与他们保持坦诚的交流,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向,才能消除两代人的隔阂。

四、结论

通过对学生成长各个阶段的教育和家庭影响的研究分析,初步掌握家庭因素影响的规律,在高校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主动增强家庭教育的能动意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和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主动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在高校完备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的作用下,积极引导并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武艺.亲子沟通方式在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情绪调节间的中介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杨梦琪.论早教教育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4):21.

[3]陆丹.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

[4]周瑾昱.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机制研究[J].青年时代,2015(9):184-185.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
关于家庭因素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影响的思考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