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领域基层干部作风问题研究

2020-10-20杨雪娇

时代人物 2020年18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基层干部作风

杨雪娇

关键词:脱贫攻坚;基层干部;作风

基层干部在扶贫攻坚领域存在的主要作风问题

政策掌握“不求甚解”。随着脱贫攻坚纵深推进,扶贫政策涉及面越来越广泛,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但一些基层干部惯于凭经验办事,对脱贫攻坚政策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对政策理解不深入、界限把握不精准,解决问题不够细致,解决问题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如H乡在贫困户动态调整中,只重点关注了住房安全保障和医疗保障情况,对家庭收入情况、子女从业情况等未深入分析研究,解决了住房安全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出现比较突出的错评问题,一些扶贫政策标准变动频繁,部分干部对新的政策更新不及时,致使在扶贫政策在执行上把握不准,出现偏差或打“擦边球”的现象。如Z乡在落实D级危房改造政策中,未严格落实先建后补政策,个别贫困户以租房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仍能享受D级危房改造补助,且群众将资金闲置或另做他用。又如在接受市委脱贫攻坚督查巡查访谈时,Y乡某村村主任对脱贫攻坚政策不熟悉,对本村落实中央巡视反馈超面积整改任务情况一问三不知;H乡某村村主任对本村贫困户动态调整工作不熟悉。

督查考核“名目繁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督查检查是考核如何推动工作落实的惯用手段。但在基层仍存在督查检查资源整合不到位的事实,县纪委监委机关、县委组织部,县脱贫攻坚办都承担督查检查工作,且检查内容交叉,导致同一事项接受不同单位监督检查。且基层接受检查次数过于频繁,仅2019年城口县迎接中央、市委市政府等上级部门开展的脱贫攻坚监督检查10次,当于每月接受上级部门监督检查1.1次。落到乡镇(街道)的任务就更加繁重,以Y乡为例,2019年以来,该乡迎接县级及以上的监督检查13次,相当于每月接受上级部门监督检查1.5次。每次检查,都离不开查阅资料,每次检查的工作方式、检查风格各异,对资料的装订要求标准不同,同一工作每接收一次检查,又需要加班加点地重新装订资料,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基层干部工作负荷过重。

责任落实“层层甩锅”。脱贫攻坚工作中,项目管理、资金监管、检查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存在职责边界不清、职能界限不明等问题。加之国家机构改革落地不久,一些部门职能划转、人员转隶融合不到位,部分扶贫项目主责部门不明确或多个监管职能相近或交叉部门相互推诿;还有部分主责部门高高在上、只管发号施令,不求实际效果,致使基层无所适从。有的部门将中央、市委和县委重大决策事项或重大工作安排,生搬硬套、照抄照搬以文件、会议贯彻落实,只提要求不讲方法,只压任务、定目标,不进行过程跟踪,严把质量关,工作失误一推了之,缺乏承担责任的担当和勇气,导致使基层抓工作落实如“无头苍蝇”。

基层干部“疲惫厌战”。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久推进,“一线工作法”的深入推行,加之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绝大部分干部在脱贫战线上“夜以继日”地工作,也有的干部身体透支严重,对家庭的照顾日渐疏远,逐渐产生疲劳厌战情绪。有的党组织或党员领导干部,没有了之前奋勇当先的勇气,标准降低、要求不严,工作质量难以提升;有的乡镇及帮扶单位对脱贫攻坚统筹不够,贫困户与非贫户“用力”不均,导致非贫户满意度不高。比如,调研发现H乡某村非贫困户反映,乡村两级干部只关注贫困户,2019年近大半年内均未到非贫困户家中走访,对村干部工作不满意。此外,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成为常态,扶贫干部不但要面临着繁重工作任务,还要担心着被追责问责的心理负担,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追责问责,产生“债多不愁”等应付心理,导致工作压力大,执行力受挫,影响工作效率,导致畏战厌战情绪上升。

干部管理“不愿亮剑”。调研发现,少数党组织在干部管理方面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不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将干部管理简单归类于考勤考核、问责处理等,将日常监督责任“转包”纪检监察组织,敢抓敢管的担当、斗争精神不强;有的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的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不善于运用思想教育、示范引领、行为感化等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干部,调动干部积极性。

原因分析

综合来看,基层干部在扶贫领域产生的不良作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政治意识不强。部分党组织及党员领导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肩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领会不透、贯彻不力,工作开展浮在表面,导致脱贫攻坚工作用力不均、落实不到位。有的干部不调查、不研究,拍脑袋决策,提要求脱离实际,下级执行也“空对空”应付交差。

政绩观念不正。“无利不起早”的庸俗价值观是部分干部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有的干部急功近利求“政绩”;有的干部注重“显绩”,只作秀不做事;有的干部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绕着走,新官不理旧账;有的只求“短平快”忽略“长远实”,更有甚者避实就虚,搞“数字政绩”,欺瞒群众和组织。

创新能力不足。上述作风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一些干部的能力短缺密不可分。有的党组织和干部遇到难题,不会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导致老问题得不到解决又添新问题,群众满意度降低。

担当精神不够。干部作风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一方面是少数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实干精神,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另一方面是少数领导干部只想揽权不想担责,严重缺乏担当的本领和精神。

监督执纪不硬。作风问题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难以以具體固定的标准量化,监督难、认定难、查处更难,通常是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或被舆论曝光后,才有相关责任人被查处,监督执纪呈现事后性,震慑效果打了折扣,让部分干部心存侥幸、少有顾虑,更有干部认为自己的在脱贫攻坚一线劳苦功高,犯了错误不应该被处理。

关于整改基层干部在扶贫攻坚领域存在的主要作风问题的思考

基层干部在扶贫领域存在的作风问题,多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严重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又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必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务实管用的措施、踏石留印的毅力坚决纠正。

抓学习教育促实践,把认识提起来。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提高全县党员干部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二是扎实开展政策培训。统筹做好扶贫政策的业务培训,切实避免因能力不足产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三是推动干部深入实践。抓实一线工作法,扎实推进“八到户八到人”和网格走访,实现户户见干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诉求,扎实推进住房安全保障“突击行动”、解决干扰脱贫攻坚突出问题“突击行动”、医疗保障“突击行动”、“四类对象”突出问题“突击行动”,聚焦关键、精准发力,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抓关键少数带全面,把制度立起来。一是紧盯关键少数,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精文简会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土壤。三是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推动形成积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抓监督方式谋创新,把责任扛起来。一是畅通举报渠道。构建“信、访、网、电、微”五位一体监督举报体系。二是创新日常监督方式。真正让检查贴近工作,推动工作。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建立科学严密的监督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建立完善定期调度的工作机制,用好大数据监督平台,为监督执纪插上科技的翅膀。

抓执纪问责强约束,把红线亮出来。一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常态化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二是精准问责,亮明红线。对突出问题、行为进行坚决从严查处、迅速纠正。三是综合施策,深挖彻查。

切实提高执纪问责的硬度、通报曝光的广度,增强震慑效果。

抓选人用人明导向,把方向指出来。一是健全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干部的长效机制,让干部经风雨、长才干、壮精骨。二是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干部。把在脱贫攻坚中做出成绩的优秀干部作为提拔优先考虑对象,让那些想干事、真干事的干部有平台,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奔头、有盼头。

决胜决胜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更对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意义非凡。加强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领域的作风建设,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保驾护航的功效,更对推动乡村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潘佳慧. 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问题治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2]吳欢欢,韦恒聪.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路径探析——以广西南宁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9,19(03):39-42.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基层干部作风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毛泽东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周恩来:官僚主义是一种病症
中纪委发布一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画像
反对官僚主义永远在路上
要严管更要厚爱
作风建设要“攻坚战”与“持久战”统一
作风建设贵在“抓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