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的镜头下,有深圳不为人知的这一面

2020-10-20杨丽萍

华声 2020年9期
关键词:会堂宝安摄影记者

杨丽萍

作为深圳新闻摄影的第一批拓荒牛,1982年3月调进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后,今年76岁的原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刘廷芳就执着地只干了一件事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特区的成长与变化。

30多年只拍了一张好照片

虽然从事新聞摄影30多年,作品无数,但刘廷芳认为自己只拍了一张好照片——“525万!”

“525万!”,是中国首次拍卖土地最后的成交价。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在深圳会堂举行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在此之前,我国的建设用地是无偿使用的,深圳举行土地拍卖,开创了我国有偿使用土地的先河,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凭着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刘廷芳带上三部相机来到了深圳会堂的拍卖现场。整个会堂都坐满了人,记者更是上窜下跳,有的上台去拍拍卖官敲槌,有的在拍竞拍者用计算器计价。

“我当时就站在前排过道上,面对着观众席左右移动,一心想要抢拍到竞拍最后得主的镜头。”刘廷芳回忆说,当11号和22号两位竞拍者展开拉锯战时,我选择了最佳位置,把镜头对准了他们。这时11号竞拍者——深圳房地产公司代表,从座位上站起来高举应价牌,喊出“525万”最高价。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我发现自己两台照相机都没有胶卷了,而此时换胶卷已经来不及,只好举起理光30D“傻瓜”照相机,借着电视台记者的灯光,连按三下快门,随着拍卖官的一声槌响,定格住了拍卖土地第一槌的瞬间。

这张被命名为《中国首次拍卖土地》的照片画面气氛热烈、现场感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了刘廷芳的代表作。

宝安龙岗的农村跑了个遍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刘廷芳对农村始终怀抱眷恋。渔民村的新楼、东方村施肥的农民、赶集归来的大嫂、南澳龙舟赛渔民的喜悦、西乡敬老院的老人的歌声、劳务工愉快的周末……一个个镜头记录下了特区农村沧海桑田的巨变。而让他特别自豪的是,在当摄影记者这么多年里,自己把宝安、龙岗的农村跑了个遍。

“1984年我乘坐直升飞机航拍了一次深圳。”刘廷芳说,当时从南山直升飞机基地起飞,飞到蛇口工业区上空转一圈,然后沿着深圳河一直飞到罗湖。渔民村航拍出来竟然象一把镰刀,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渔民村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万元户村”。刘廷芳从此一直关注着村里的发展,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个小渔村几十年来由贫到富,再到幸福起来的历史。“村里的人原来都是渔民,富起来后一开始每户都盖起了两层楼,后来两层楼盖成了六层、七层的多层楼,现在都住在高楼里了,变化非常大”。

2004年9月,深圳最后两个村——宝安沙井民主村、福永塘尾村同时挂牌成立社区居委会,标志着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城市,成为全国第一座没有农村的城市。

深圳农村的变迁见证了特区的发展。刘廷芳说,当年刚来深圳,一片黄土,到处尘土飞扬,“如今的深圳成了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当年真的没想到今天会变得这么好”。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2020年8月10日

猜你喜欢

会堂宝安摄影记者
“走向未来的学校”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校长论坛在福建会堂举行
第十五届文博会举行颁奖大会,宝安收获满满 尽情展示魅力 喜获六座奖杯
宝安艺术家赴汉中取经
朗诵名家宝安“献声”掀热潮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开启振兴发展新征程
——辽宁两会速读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