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的“罅隙”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

2020-10-20陈思颖首都师范大学

大学生 2020年10期
关键词:罅隙首都师范大学沙尘暴

文/陈思颖(首都师范大学)

这本书所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故事。作者村上春树在序中写道:“年龄在十五岁,既接受热切的祝福,又接受着最凶狠的诅咒。”少年的十五岁,是变化莫测的,他们打量着同样变化莫测的世界。

村上欣赏少年身上的摇摆和不屈服,他们尚未窥见世界真实,他们是人间理想。我依稀记得自己十五岁生日那天,在淋浴房里温水滑过肌肤,四周水汽升腾,那一刻仿佛有种虚构的气场,幻想前程远大。

《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的整体架构仿照古希腊的神话《俄狄浦斯王》——一部伟大的悲剧。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认为,悲剧不应该描写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而是描写有错误的人的遭遇。这里的错误从词源学上是“错失”的意思,表达了一种人与其本质的无可避免的偏差。通俗来说,就是一种命定的缺憾,也像是人缜密细致的外壳上的一道罅隙,世界能够乘虚而入;但通过这罅隙,人也得以向世界敞开。面对罅隙而展开的自我救赎,成为了大多数人生命的走向。

我们与世界交手的时间越长,罅隙中世界的痕迹就越多,那道本不起眼的隙缝反而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存在。基于此,人生的态度也逐渐两极分化,成为了一对没有什么特别的反义词——妥协和抗争。

抗争,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所体现的,便是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走,面对着另一侧月台上站满的肩挎书包身穿夏令校服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们,形单影只地奔往与他们完全相反的方向。少年面对暴戾的父亲和残忍的诅咒,毅然选择离开。童年的不幸——母亲的抛弃,仅带着姐姐离开,留下了他和父亲度日,这便是田村卡夫卡身上的罅隙。这罅隙把他推向社会、推向世界,也推向自己的命运。这里所体现的矛盾就是,所谓的抗争,实则是一种反向的妥协——以一种自己更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迎接结局,以此来体现个人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进退犹疑、彷徨、选择,就是成长和经历。

真正有意义的是经历本身,是主人公在经历中自身所发生的变化。“而沙尘暴偃旗息鼓之时,你恐怕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中穿过而得以逃生的,甚至连它是否已经远去你大概都无从判断。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的沙尘暴的意义。”村上春树说。

猜你喜欢

罅隙首都师范大学沙尘暴
首都师范大学
可怕的沙尘暴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风暴一种
空椅子
陷落
大话西游之沙尘暴
天外来客:火星沙尘暴
如何看待沙尘暴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