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装饰风格动画与迪士尼动画的预期动作设计比较探析
——以《大闹天宫》为例①

2020-10-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100191

关键词:大闹天宫迪士尼预期

张 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 100191)

一、迪士尼动画及美国主流商业动画中的“预期动作”特征

自动画这一艺术形式诞生启始,如何使动画角色呈现拟真动态,是动画工作者一直亟待解决的问题。18世纪初叶的早期动画作品,如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J.Stuart Blackton)的《滑稽脸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1920)、埃米尔·科尔(Émile Cohl)的《幻影集》(Fantasmagorie,1922)等,虽通过逐帧播放技术使静态画面成为动态影像,却未能赋予动画角色通过逼真动作传递复杂情感的能力。正如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所称:“世界上有两种动画,一种简单的动画可以维持观众最多五分钟的兴趣,而另一种动画是会走路、会说话的图像,可以让观众沉迷上百分钟,甚至让小孩忘记上厕所!”②引自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邓晓娥译:《动画师生存手册》(The Animation's survival kit)教学视频第一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1月,00:03:03-00:03:59。如果说早期动画尚处于“简单动画”的阶段,那么自温瑟·麦凯(Winsor McCay)创作的《恐龙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1914)开始,另一种“会走路、会说话”的动画逐渐成为主流形式。1937年,迪士尼公司推出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7),动画角色动作愈发逼真、复杂及精准,并能传递丰沛的情感,动画逐渐发展成为“让观众沉迷上百分钟”的艺术形式。这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动画师,对动画运动规律、表演程式的深入研究。1981年,迪士尼动画公司的弗兰克·托马斯(Frank Thomas)与奥利·庄士敦(Ollie Johnston)合著《生命的幻象:迪士尼动画造型设计》(The Illusion of Life:Disney Animation),该书与理查德·威廉姆斯的《动画师生存手册》(The Animation’s survival kit)均被认作是学习动画及其运动规律的经典教材,其理论影响诸多动画从业者及动画爱好者。在《生命的幻象:迪士尼动画造型设计》与《动画师生存手册》中,均详述“启始动作”“预期动作”“强调动作”等动作基本规律。动画运动技法的成熟与完善,赋予迪士尼动画及美国主流商业动画形象鲜活的生命力,使观众通过动画运动规律,在动画角色身上产生更为强烈的移情感受。

预期动作是迪士尼动画运动规律中的实用技巧,可保障动画角色的动作,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适度增强夸张化、戏剧化的视觉效果。其源头可追溯至表演技巧中的“预期性”表演。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曾将表演动作分解为三个步骤:1.告诉观众你正打算做什么。2.做出来。3.告诉观众你做完了。其中,“告诉观众你正打算做什么”即是表演技巧中的“预期性”。法国默剧演员马歇尔·马索(Marcel Marceau)则更为直接地点明,应该“大量运用预期性。”。基于此,动画艺术家比尔·泰拉(Bill Tera)总结出动画动作的三个关键要点:1.预期性;2.动作;3.反应。[1]274其中,预期性在动画运动规律中体现为预期动作。

图1 男子向画面右侧张望的分解动作(摘自《动画师生存手册》第285页)

举例说明,图1是一组男子惊讶地向画面右侧张望的分解动作。此组动作由四帧关键动作构成框架,第一帧(图1左一)为启始动作,基本不呈现运动状态。第二帧(图1左二)为预期动作,男子似乎听到声音,将头低下,身姿呈现向左下方压缩的趋势。第三帧(图1右二)为强调动作,男子将头用力探向右侧,表情及姿势呈现出此组动作最极端化的状态。第四帧(图1右一)为恢复动作,男子动势较极端动作趋于缓和,逐渐停滞于结束动作。

图1四帧关键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预期动作与强调动作间的明显对比,且此对比程度越强,角色所呈现的动势也越剧烈。有趣的是,在迪士尼动画运动规律中,多数启始动作与预期动作间,同样存在反差。即图中男子在启始动作中,身体呈现挺拔的姿态,头颅端正,直视前方,面部表情放松。而图中男子在预期动作中,身体呈现压缩状态,头颅朝向画面左下侧,面部五官皱紧。在此组动作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启始动作与预期动作之差异,弱于预期动作与强调动作之差异。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图1四帧关键动作,呈现一种“压缩”与“伸展”间的对比关系,从角色高度上的变化中,就可明显感受到似弹簧般的伸缩对比。即启始动作为“伸展”,预期动作为“压缩”,强调动作为“伸展”,恢复动作为“压缩”,如果我们将“伸展”用“+”标识,将“压缩”用“-”标识,此组关键动作按照动作演绎的顺序,呈现出“+、-、+、-”的标识组合结果,此组标识组合结果,在迪士尼动画运动规律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图2是威廉姆斯绘制的“标准走路”关键动作分解图。我们可以看到,他将标准走路分解为五个关键动作:1.脚跟接触地面的瞬间动作称为“接触点”,即启始动作。2.人物向下蓄力,膝盖弯曲,头的高度较启始动作更低,此为“下位”,亦是预期动作。3.人物开始向前迈步,从侧面看双膝交替重叠,头部扬起。此为“经过位置”,也是预期动作和强调动作间的过渡动作。4.人物向前迈进,身姿前倾,头部抬高至此组动作的最高点。此为“上位”,即强调动作。5.人物迈步向前,身体下沉,头部位置降低,另一只脚接触地面,即呈现出“接触点”动作,亦为恢复动作。在此组动作中,威廉姆斯虽将比尔·泰拉所归纳的运动方式予以分解,但若以启始动作、预期动作、强调动作和恢复动作为标识范围,以人物头部高度为标识标准,则此组动作亦会呈现“+、-、+、-”的标识组合结果。其预期动作与图1所示一致,皆呈现与主体动作相反的运动方向(-)。

图2 男子标准走路的分解动作(摘自《动画师生存手册》第108页)

图3 动画《睡美人》中蓝天仙子腾飞的动作分解

图4 动画《睡美人》中蓝天仙子腾飞的动作高度标识

迪士尼动画在实践中也体现出此规律性特征。我们列举两部与动画《大闹天宫》创作年代相近的迪士尼作品为例。图3是迪士尼动画《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中的动作分解,该组动作描述蓝天仙子玛丽薇瑟从地板上腾飞而起的场景。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蓝天仙子腾飞过程中,启始动作、预期动作、强调动作及恢复动作如何顺序呈现。

如图4所示,我们以蓝天仙子帽尖高度为对比标准,用红线贯穿动作始末,作为角色高度变化的标尺,便可清晰地观察到其高度的上下波动,即启始动作帽尖位置较高,预期动作帽尖位置降低,强调动作中帽尖位置最高,在恢复动作中帽尖位置降低,自恢复动作后,角色在本镜头中以漂浮状态完成飞行动作,并且帽尖高度不再具有明显变化,即通过前述四帧关键动作,完成角色腾飞过程。以“+、-”符号作为高低差异的对比标识,即可得到“+,-,+,-”的标识组合结果。此结果与前述迪士尼动画运动规律的理论结果一致,其预期动作与图1所示一致,皆呈现与主体动作相反的运动方向。

图5是迪士尼动画《石中剑》(The Sword in the Stone,1963)中的动作分解,该组动作描述亚瑟从坚硬的石头中拔出宝剑的场景。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拔剑过程中的启始动作、预期动作、强调动作及恢复动作。

图5 动画《石中剑》中亚瑟拔剑的动作分解

图6 动画《石中剑》中亚瑟拔剑的动作高度标识

如图6所示,我们以亚瑟头顶高度为对比标准,用红线贯穿动作始末,作为角色高度变化的标尺,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其高度的上下波动,即启始动作头顶位置较高,预期动作头顶位置降低,强调动作中,头顶位置甚至高出了画面的极限,在恢复动作中,亚瑟摔倒在地上,头顶位置为最低。以“+、-”符号作为高低差异的对比标识,亦可得到“+,-,+,-”的标识组合结果。其预期动作与图1所示一致,皆呈现与主体动作相反的运动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以迪士尼动画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商业动画中,顺序演绎启始动作、预期动作、强调动作及恢复动作是普遍遵循的动画运动规律。启始动作作为动作的出发点,与预期动作产生对比,其与预期动作间的差异越大,则对动作方向的提示性与指向性越强,而强调动作作为幅度最大的动作,其与预期动作间的差异越大,即表明整体动作力量越强。普遍而言,启始动作与预期动作间所产生的力量,较预期动作与强调动作间所产生的力量要小,即体现出力量的传导与递进。因此,若动作方向为正向(+),则启始动作和强调动作均为正(+),而预期动作则相对为负(-)。在迪士尼动画及美国主流商业动画中,预期动作与主体动作运动方向相反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中国装饰动画《大闹天宫》中的“预期动作”特征

在中国装饰风格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中,是否也呈现如上所述的动画运动规律呢?动画《大闹天宫》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于1983年在法国公映。同期上映的迪士尼动画作品有《狐狸与猎犬》(The Fox and the Hound,1981)及《黑神锅传奇》(The Black Caldron,1985)等。在迪士尼动画公司已经开始探索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拍摄的同时,动画《大闹天宫》走向国际舞台,并广获殊荣。如《大公报》所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动画所做不到的,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2]59事实上,除动画《大闹天宫》的造型艺术之外,其动画运动规律亦是“迪士尼动画所做不到的”。尤其在预期动作方面,动画《大闹天宫》与美国主流商业动画具有明显区别。

图7是动画《大闹天宫》中,太白金星飞入云霄的一组动作场景。太白金星的体型与图4中蓝天仙子玛丽薇瑟相似,皆呈下宽上窄的三角造型。然而,将动作分解之后,我们很难察觉到动作高低间的波动起伏,似乎从启始动作开始,角色腾飞的动作方向便一以贯之向上而行。

图7 动画《大闹天宫》中太白金星腾空而起的动作分解

图8 动画《大闹天宫》中太白金星腾飞的动作高度标识

图9 动画《大闹天宫》中哪吒踏上风火轮的动作分解

如图8所示,我们以太白金星头顶高度为对比标准,用红线贯穿动作始末,作为角色高度变化的标尺,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其高度不具备上下波动的形式特征,即启始动作头顶位置较低,后续动作头顶位置相继逐步升高。似乎在此组动作中,很难区分预期动作和强调动作,更不具备恢复动作。以“+、-”符号作为高低差异的对比标识,此组动作亦可得到“-,+,+,+,+”的标识组合结果。除启始动作外,未有动作呈现出与主体动作方向相反(-)的动势。虽然,图3与图7皆为角色腾飞的动作,但太白金星似乎是一步登天,蓝天仙子则如弹簧般,在力的作用下腾空而起。所以,其运动标识结果完全不同,亦说明动画运动规律间存在本质区别。

但是,我们也留意到,图8中太白金星的动作,并未呈现恢复动作,其自下而上飞翔,动作结束时已经消失于空中。而图3中蓝衣仙子的动作,具备明显的恢复动作,并降低角色位置高度后横向飞行。那么,是否可以说明,由于动作序列中缺失恢复动作,所以导致预期动作无法呈现与主体动作相反的运动方向?在下文中,我们以动画《大闹天宫》中哪吒出场的动作为例,分析其恢复动作与预期动作间的关系。

图9是动画《大闹天宫》中,哪吒踏上风火轮准备出战的一组动作场景。哪吒造型圆润饱满,其动作理应颇具弹性特征。从此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哪吒以跳跃的动作踏上风火轮,其动作必然会产生向上的强调动作和向下的恢复动作。

如图10所示,我们以哪吒头顶高度为对比标准,用红线贯穿动作始末,作为角色高度变化的标尺,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在启始动作之后,角色并未进入向下发力的预期动作,而是直接跃起,角色高度介于启始动作与强调动作之间,呈现过渡动作。在此之后,向上的弹跳力促使角色头顶位置达到最高峰,呈现强调动作。随后,角色身体受重力影响向下运动,呈现恢复动作。由此组案例我们可知:1.动作序列中恢复动作与预期动作间没有必然联系。2.在动画《大闹天宫》中,预期动作会以过渡动作的形式呈现。即启始动作头顶位置较低,后续动作头顶位置相继逐步升高,直至头顶高度达到极致,呈现出强调动作的形式特征。随后,角色头顶位置逐渐向下移动,形成恢复动作。以“+、-”符号作为高低差异的对比标识,此组动作亦可得到“-,+,+,-”的标识组合结果。除启始动作和恢复动作外,未有动作呈现出与主体方向相反(-)的动势。由此可见,在此组动作中,预期动作以过渡动作的形式呈现,与图7相似,与迪士尼动画运动规律却大相径庭。

通过上述案例可知,在飞翔和跳跃动作中,动画《大闹天宫》常以过渡动作替换预期动作,其运动方向与主体动作一致,运动幅度介于启始动作与强调动作之间。那么,如此运动规律是否仅局限于飞翔和跳跃这般的特殊动作?当角色走路或跑步时,如上所述之运动规律是否仍具作用?

图10 动画《大闹天宫》中哪吒踏上风火轮的动作高度标识

图11 动画《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走出水帘洞的动作分解

图12 动画《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走出水帘洞的动作高度标识

图11是动画《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与巨灵神对阵前,缓缓走出水帘洞的一组动作场景。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孙悟空的动作轻巧灵动,与画面左侧巨灵神形成鲜明对比。从此组动作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孙悟空向前迈步时,其高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与图2中,威廉姆斯归纳的人物行走运动规律颇具差异。

如图12所示,我们以孙悟空头顶高度为对比标准,用红线贯穿动作始末,作为角色高度变化的标尺,自左向右顺序观察,会发现角色高度位置并未受行走动作影响。在第一帧中,角色左脚接触地面,形成接触帧。在第二帧中,角色右腿向前迈进,但身体动作未呈现向下的运动趋势。在第三帧中,角色双腿交替,头顶高度依旧未见明显变化。在第四帧中,角色右腿迈向身前,其身姿仍维持标准高度。在第五帧中,角色右脚接触地面,迈步动作完成,孙悟空站定,身姿宛若京剧演员亮相,但自始至终,其头顶高度并未呈现上下波动的形式特征。与图2相比,动画《大闹天宫》的行走动作,即不具典型的“上位”“下位”动作,也缺失标准的预期动作、强调动作,更未见迈步动作中,头顶位置的跌宕起伏。动画《大闹天宫》里,许多动作并未呈现迪士尼动画预期动作之规律,即预期动作与主体动作方向相反之特征。由此可见,以动画《大闹天宫》为代表的中国装饰风格动画,与以迪士尼动画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商业动画相较,其预期动作方向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三、迪士尼动画与中国装饰动画在“预期动作”方面的差异及原因

如前文所述,在迪士尼及美国主流商业动画中,动画预期动作方向与强调动作方向相悖是其基础运动规律。而在以动画《大闹天宫》为代表的中国装饰风格动画中,则可忽略此规律性特征。究其原因,有学者曾认为,动画《大闹天宫》的制作团队并不熟悉迪士尼动画运动规律,缺乏对美式动画技法的了解。正因如此,才塑造了动画《大闹天宫》独特的动作表演体系。换言之,动画《大闹天宫》独树一帜的动作艺术语言,源于创作者独立自主的摸索,是“不自觉”的产物。但是,事实情况或许并非如此。首先,动画《大闹天宫》的创作者们,于20世纪60年代便已对美式动画技法有所了解。据马克宣回忆,他于1959年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当时“学习动画的直接途径是摹片,可供参考的文本有钱运达留学捷克后带回来的残本《美国动画技法》(疑为曾在迪士尼与米高梅工作过的动画师Preston Blair于1948年出版的《Animation》,该书曾对南斯拉夫动画产生很大影响)……”[3]44其次,在动画《大闹天宫》中,许多动作为达到戏剧化、夸张化的视觉效果,仍呈现预期动作与主体动作方向相反的形式特征。如动画开篇,孙悟空从石缝中蹦出的动作,又如巨灵神飞扬跋扈地漫步于花果山中的动作。由此可见,动画《大闹天宫》的创作者通过书籍与观摩影片了解美式动画运动规律,并且在动画创作过程中,筛选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角色,塑造颇为不同的动作风格。因此,动画《大闹天宫》的动作艺术语言,源于作者主观地、自觉地、有选择性地创作。

笔者认为,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运动规律,和中国装饰动画《大闹天宫》的动作表演体系,在预期动作方面的差异,是源于两种艺术风格的本质区别。中国艺术奉“迁想妙得”为美学宗旨。因此风格颇具表现性、主观性特征;西方艺术自古希腊时期便具有“模仿自然”的形式特征,风格具有再现性、客观性特征。虽然,现当代西方艺术愈发呈现多元化审美理念,但我们在美国主流动画造型中,仍能发现“模仿自然”的设计语言。如图13所示,迪士尼动画《泰山》(Tarzan,1999)的角色设计稿,具备三个方面的客观再现特征:1.比例关系的客观再现;2.关节位置的客观再现;3.体块结构的客观再现。[4]114又如,图14中,迪士尼动画角色唐老鸭的设计稿,虽然忽视客观的比例特征,且不具备四肢的膝肘关节,但动画角色体块结构的客观再现,依旧在造型设计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由此可见,在迪士尼艺术家的笔下,无论如《泰山》般的写实动画造型设计,或唐老鸭般的卡通动画造型设计,均注重体块结构方面的客观性、再现性特征。

图13 动画《泰山》中角色设计稿

图14 动画角色唐老鸭的设计稿

迪士尼动画角色,充分利用球形表现体块结构。与动画《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设计稿颇具区别。如图15所示,经严定宪修改后的孙悟空造型设计,不但忽略比例关系及关节位置的客观再现特征,而且不具备迪士尼动画造型设计的球状体块结构。体块关系的缺失,意味着纵深感不再重要,其导致动画《大闹天宫》造型较迪士尼动画造型更具主观性、表现性特征。[4]115

显然迪士尼造型遵循立体化、结构化、块状化的设计方法,而孙悟空造型具备扁平化、图案化、装饰化的设计语言。所以,迪士尼动画虽以二维绘制技法创造角色,但其本质依旧是以体块结构塑造相对客观真实的“三维”角色,其运动所产生的空间变化,以客观真实世界的三维空间变化为描摹对象,其运动所导致的位置变化,严格遵循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及理性科学的视觉习惯,即“艺术模仿自然”。因此,自然世界中,预期动作与强调动作间的伸缩关系,就成为迪士尼动画运动规律的参考标准。举例说明,弹簧在作用力(Action)的压迫下,会呈现收缩状态,当作用力消失后,弹簧会在反作用力(Reaction)的影响下呈现伸展状态,随后在“压缩-伸展”的过程中,逐渐恢复初始形状。这一过程颇具上下波动的形式特征,符合“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法则,即“物体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在动画的视觉表现中,这一理性化、科学化的客观规律,以预期动作与强调动作方向相反的运动规律得以体现,同时符合美国主流商业动画颇具客观性、再现性的体块结构设计语言。反观动画《大闹天宫》,其角色造型以扁平化、图案化和装饰化理念为设计宗旨,其本质是以平面结构塑造的相对主观抽象的“二维”角色,其运动所产生的空间变化,以主观抽象世界的二维空间变化为参考标准。因此,无需遵循自然空间(即三维空间)的动态法则,即可忽视过于科学化、理性化的规律性特征,如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或变形空间面积的守恒原则等。自然,动画《大闹天宫》中的动作技法,也无需遵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物理法则。其在预期动作方面,呈现出“迪士尼动画所做不到的”视觉效果,即更具主观性、表现性的形式特征,并形成较迪士尼动画更为夸张化、自由化的运动规律体系。正如埃米尔·科尔(Émile Cohl)所说:“别做摄影机能做的事,做摄影机做不到的!”[1]16从这一角度讲,中国装饰动画《大闹天宫》,较美国主流商业动画而言,更易突显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

猜你喜欢

大闹天宫迪士尼预期
大闹天宫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农行“大闹天宫”信用卡上市经典重燃 “忆”起翻天
迪士尼乐园
《大闹天宫》读后感
分析师一致预期
迪士尼开业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欢乐上海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