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2020-10-19焦朋朋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5期
关键词:静脉血栓护理对策肺栓塞

焦朋朋

【摘要】目的:分析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干预对策。方法:取2018.06~2019.10接收50例确诊肺栓塞患者研究,回顾分析肺栓塞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干预对策。结果:50例患者危险因素:创伤及手术26.00%、心肺疾病22.00%、高龄20.00%、静脉血栓18.00%、长期吸烟伴肿瘤8.00%、妊娠及分娩6.00%。結论:创伤及手术、心肺疾病、高龄、静脉血栓等为肺栓塞危险因素,临床需进行针对干预,可有效预防肺栓塞发生,为临床救治赢得时间,从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肺栓塞;危险因素;护理对策;心肺疾病;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5-168-02

肺栓塞(PE)为呼吸内科常见危急重症,因病情重、发展快、死亡率高等获得临床广泛关注,加之PE预后效果差,致使临床救治风险较高,特别是针对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患者,尽早实施护理预防是提高PE患者存活率关键,因此本文选择50例2018.06~2019.10接收确诊肺栓塞患者回顾研究,分析PE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达到降低临床死亡率目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2018.06~2019.10接收50例确诊肺栓塞患者研究,其中28例男、22例女,年龄35.41-82.04岁,均值(58.41±20.41)岁;栓塞部位:14例左下肺、26例右下肺者、10例双肺者;学历:文盲5例、小学8例、初中10例、高中及其以上27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者;纳入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者。

1.2方法

采集50例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原发疾病、危险因素(参考2015年《肺栓塞诊疗指南》)等,将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血、胸痛、血液高凝、血液滞留、创伤、手术、心肺疾病、孕产妇、高龄等视为高危人群,对此类人群全面评估、严密监护并采取预防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用t、平方差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表示,P值表示检验结果。

2结果

50例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创伤及手术13(26.00%)例、心肺疾病11(22.00%)例、心肺疾病伴高龄10(20.00%)例、静脉血栓9(18.00%)例、长期吸烟伴肿瘤4(8.00%)例、妊娠及分娩3(6.00%)例,其中创伤及手术、心肺疾病、高龄、静脉血栓为高危因素,经早期治疗、护理后患者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动脉血氧分压上升>75%,发病后1-2天内死亡4.00%。

3讨论

PE为全球常见、高发病,发病因素复杂且无典型临床症状,国内外研究者通过长期研究明确创伤、手术、心肺疾病、高龄、静脉血栓等为PE高危因素,这与本次研究相互印证。

危险因素分析:(1)创伤及手术:若机体所受创伤较大,患者卧床及制动时间明显延长,使下肢静脉回流速度慢,回流量低,导致血液循环处于瘀滞状态,增加血栓发生率。在体位变动、再次手术等刺激下,易造成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相同动脉内,形成PE[1]。(2)心肺疾病:肺心病可增加肺动脉压力及右心负荷,使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瘀血,其次心肺疾病患者存在缺氧、呼吸困难等表现,致使其活动受限,日常活动量较少,血流速度慢,增加静脉血栓血栓发生率。(3)高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血小板变性,血凝与纤溶系统平衡紊乱,致使机体出现高凝状态,其次老年人心肺功能代偿能力较差,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致使血液黏度增加,增加血栓发生率。(4)静脉血栓:患者需长期卧床、制动,使下肢静脉回流差,导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在深静脉内形成血凝块,诱发PE。(5)其他:吸烟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导致血液黏度及凝固性增加,其次烟中含有的尼古丁可损伤或剥脱血管内膜,导致血小板聚集;肿瘤可分泌促凝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可间接或直接激活凝血过程,造成血液高凝,增加血栓发生率。妊娠前后孕产妇多以卧床为主,活动量少致使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在血管壁形成血栓,此时若突然下床会导致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其他动脉及分支,诱发PE。

护理措施:(1)健康宣教: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PE对健康影响、预防方法,提高其对PE的认知,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避免久站、久坐,所饮水,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2)密切监测:高危患者出现气急、胸痛、咳嗽等症状时需警惕有无PE可能,其次及时进行血浆、超声、胸片、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肺扫描,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疗。其次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低氧血症者及早给予面罩吸氧,合并呼吸衰竭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3)运动:对手术及长期制动者,因指导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活动量由小到大,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减少PE发生率。对无法活动者定时协助其翻身,长期卧床者每2-3h更换一次体位,多进行深呼吸以促进血液回流,指导其进行足趾、手指、脚踝、下肢屈伸、抬起运动,为其按摩腿部以促进血液循环。出院后不管任何情况每1-2h活动10-20min。(4)体位指导:妊娠晚期指导产妇选择左侧卧位,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多饮水,降低PE发生率。(5)药物治疗:对血液高凝者需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尿激酶等小剂量抗凝剂,避免形成血栓[2]。

综上,针对肺栓塞危险因素实施科学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1-2天内死亡率下降。

参考文献

[1]凡翠华,贺宁,武凌慧.肺栓塞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1):24-26.

[2]朱晓敏,罗健,李苗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05):746-752.

猜你喜欢

静脉血栓护理对策肺栓塞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生理节律对PICC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护理干预预防创伤性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低分子肝素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临床研究
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中肺栓塞死亡1例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