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氧气驱动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价值探究

2020-10-16天津市津南医院儿科天津30035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体征氧气雾化

天津市津南医院儿科 (天津 30035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9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炎、化痰、止咳、平喘,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观察组患儿同时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气喘、肺部体征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采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可取得更显著的疗效,且操作便捷、设备简单。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从其病理机制上看,气道慢性炎性反应是其主要机制,可引起气道反应性增加,气流受限及气道重塑,最终影响患儿呼吸功能[1]。患儿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气促、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可诱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危及患儿生命[2]。因此,必须给予患儿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雾化吸入疗法,但在雾化吸入方式选择上,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将在患儿治疗中分别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吸入两种方案,对比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9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年龄2~10岁,平均(6.95±1.08)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58±0.75)年。对照组45例,年龄3~11岁,平均(6.89±1.23)岁,病程3个月~2.8年,平均(1.60±0.69)年。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炎、化痰、止咳、平喘,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给予患儿积极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使用仪器:QYW型氧驱动雾化治疗仪(宁波海署医疗用品厂),氧流量5~8L/min,持续吸入15~20min,2次/d。对照组患儿接受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使用仪器:SN型超声雾化治疗仪(天津市圣宁生物科技公司),吸入15~20min/次,2次/d。两组患儿均使用普米克雾化液(H20140475,AstraZeneca Pty Ltd),剂量根据患儿体质量确定,低于20kg患儿0.5mg/次,20kg患儿1mg/次;使用0.5%万托林雾化液(H20160660,GlaxoSmithKline Australia Pty Ltd.),剂量0.025mL/(kg·次),使用生理盐水20mL稀释。

1.3 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显效:不良症状及体征消失,肺部哮鸣音、啰音消失,呼吸平稳,临床用药可停药;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肺部哮鸣音、啰音减少,但需要使用相关药物进行临床支持;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为前两者合计。对比两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SPSS21.0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气喘、肺部体征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支气管哮喘发病诱因较多,主要与多种病原菌侵入导致呼吸道感染有关,大量粘性物质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雾化吸入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雾化吸入能够将药物打散成微粒形式,经吸入进入人体后,可直接接触病变组织,起效快,药物浓度高,作用范围广,可减少全身副作用发生,治疗效果良好[3]。

目前,常用的雾化吸入方式包括氧气驱动以及超声雾化吸入,其中,超声雾化吸入的特点为产雾量大、水分含量高,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浓度,减弱药效[4,5]。同时,药液雾粒主要在较大气道沉降,吸入水蒸气会对氧气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因缺氧加剧呼吸困难,引起剧烈咳嗽[6]。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主要是利用高速氧气流负压将药物撞击为雾滴,以喷雾的形式进入毛细支气管、呼吸道、肺泡,发挥药效。以往有报道显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采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可达到更好的消炎祛痰、平喘止咳效果[7,8]。此外,研究发现,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还能够改善患者缺氧症状,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机体缺氧、CO2潴留情况。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气喘、肺部体征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充分显示了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应用优势。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表2.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s,d)

表2.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s,d)

组别 例数 发热 咳嗽 气喘 肺部体征观察组 45 3.04±1.03 4.45±1.20 3.13±0.98 4.34±1.33对照组 45 4.15±0.97 7.78±2.05 5.77±1.90 6.57±1.45 t-5.263 -9.404 -8.284 -7.603 P<0.05 <0.05 <0.05 <0.05

猜你喜欢

体征氧气雾化
聚焦空气与氧气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雾化有害?
慢性咽炎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雾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解读DeVilbiss TTS智能雾化技术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