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战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

2020-10-15赵勤

奋斗 2020年1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赵勤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第五个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四篇重要论述,集中阐述了决战脱贫攻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是新时代推进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深切体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联系在一起的执政理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区域和关键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事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只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有效解决好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才能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当前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继续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关注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逐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着力补齐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确保全面小康“一户不落、一个不少”。

深入感受脱贫攻坚的制度优势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政府贫困治理实践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性扶贫和精准扶贫等阶段,中国治贫方略也经历了制度、政策、方式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到2019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8249万人下降至551万人,减少了7698万,贫困发生率也由2013年的10.2%降至O.6%,下降了9.6个百分点,不仅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主导下,贫困现象大规模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探索选择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减贫道路,举全国之力,投入大量的扶贫资源,集中力量脱贫攻坚。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政治保证。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令行禁止,层层落实,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提高贫困治理的实际效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脱贫攻坚,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涉及到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中央、地方等多个层面,涉及到党政干部、普通群众、扶贫对象等多个群体。在脱贫攻坚中,我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贫困治理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把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定,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多方力量,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脱贫攻坚格局,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深刻认识贫困治理的任重道远

当前,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仍面临着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等诸多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并不意味着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结,中国贫困治理依旧任重道远。

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减贫难度持续加大。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这部分剩余贫困人口多集中于区位偏远、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差的深度贫困地区,其致贫原因复杂,贫困深度大,是脱贫难度最大的“堡垒”。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加大资金、政策等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力度,集中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二是脫贫人口返贫和新发生贫困风险较大。除了解决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意义重大。当前,部分贫困地区资源比较分散、产业基础薄弱,仍然面临难以突破的发展困境;部分贫困群体就业不稳定、生产能力较弱、政策性收入占比过高,仍然面临着生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由于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已脱贫人口存在着再次返贫的隐忧,大量处于贫困线边缘的低收入人口也面临着因病因灾致贫的风险,巩固脱贫成果仍有相当难度。

反贫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的贫困问题也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由收入贫困向多维贫困转变。中国贫困治理也将进入由超常规扶贫攻坚向常规性贫困治理转变、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并重的新阶段。因此,需要树立常规化、制度化贫困治理思维,建立城乡统筹的反贫困治理体系,补齐健康领域突出短板,提升贫困人口可行能力,完善灾害救助体系,健全返贫风险防范机制,真正形成减少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蕊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