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劳动就业的关系

2020-10-15曹光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0年9期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寻求转变,由新中国成立后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劳动就业受其影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就业矛盾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缓解其转变带来的就业压力,是我们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同时良好的劳动就业形势也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的环境。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劳动就业

我国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劳动就业形势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的深入,我们不得不关注劳动就业形势的变化,因为它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稳定。只有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成就,才能让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经历不同的时期,在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上也会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产生变化,甚至同时运用多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广种薄收,生产效率低下,比较依赖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依赖于高新的科技水平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利用一定量的自然資源,利用高新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升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上看,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所注重的,分别是生产要素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们将这种经营模式引用到了工业当中,后来则运用到了国民经济当中。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使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的提升,是比较低层次的经济增长方式,适用于各类资源比较丰富的发展初期。而作为较高层次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新的科技水平和知识化高级化的劳动力,因此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我国的国家经济发展虽然增速很快,却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的能源消耗,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资源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能源节约,也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也推进深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有了大量资金的投入,科学技术有了长久发展,随着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生产要素支持国民经济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面对许多阻碍,例如核心人才的欠缺,同时这也是造成就业形势,失业空岗现象加重的原因,另外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地区间的差距也阻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就业形势的严峻,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使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和可持续,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要完全舍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现实,灵活选择最合适的发展方式。因为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着劳动就业,而劳动就业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和国家长期稳定,是不可忽视的课题。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就业人口,受各种条件制约,经济的发展还不能给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目前我国仍有大量的失业人口的存在,个别体制单位的人员冗杂,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加上工业企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中还有许多潜在的失业人口,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有许多隐蔽性的压力。

2014年到2018年五年间我国新增劳动力877万,新增就业人口330万。国有单位就业人口减少了600万,城镇集体就业人口减少了90万,随着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体制单位就业的人口仍会进一步减少。其他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也各有少量减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74万,同比2014年新增22万,我国社会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势必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矛盾。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依赖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基础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也带来的经济增长,但它是缓慢的,效率低下,随着资源的日益紧张,这种情况急需转变,以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会导致资金向科学技术的大量投入,让原本在劳动力上的资金投入更加紧张,但从长远上看,资金的投入后科技的进步,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更加健康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的劳动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促使劳动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同时也给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造成了困难,甚至造成了失业空岗的情况。在集约型经济中,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劳动者需要适应高新技术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方法。这与我国目前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偏低产生了矛盾,同时加剧了劳动就业的压力。其次,在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劳动力的收入虽然提高了,劳动力的需求却减少了。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应的带来的收入提高,使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开始涌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相比2014年减少了2500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了1700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则新增了4600万,随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需求减少,大量劳动力涌向第三产业更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缓和了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基础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使那些没有更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中,也要结合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完全抛弃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既要保证经济效率,也要缓和就业矛盾。既要坚持集约的方向,一方面大力发展科技,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也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收入。

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中,使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就业结构的改变,一方面来自于科技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让劳动就业也逐渐转向了高级化知识化的方向,從长远上讲,它让我们在生产力上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

三、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互动平衡

劳动就业问题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和避免的问题,解决好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就业难题,才能让经济发展在稳定的环境中稳步前进。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一方面劳动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关乎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社会就业矛盾的缓和,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它不仅仅是企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和各级政府共同重视,在整个社会经济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劳动就业问题就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劳动就业问题解决提供了的最直接的办法。

为了达到让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能够彼此配合,首先就是不能实行“一刀切”式的改革,要让转变平稳地过渡。在推动集约型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要继续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也应适当考虑发展和接受一些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的企业的发展。其次为了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必须制定能够解决中长期就业问题的政策,以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其提供稳定的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劳动力的主导方向变成了第三产业。为了达到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互动平衡,我们还需要重视转变的平稳过渡,既要解决好企业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也要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变,有计划的组织和实行“再就业工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渐进性、长期性的任务,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层次的推进。对于已经具备转变条件的企业,要推动实现高新技术的嫁接,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不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特点和地区的工资水平,确定合适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要以实现劳动就业为基础,切实稳定就业矛盾,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就业问题,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重视人民的切身利益,力求转变平稳过渡。

因此,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经济稳定增长与保证就业效率政策的结合,实行有利于稳定就业的财政支持和就业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一定的货币政策上的支持,减轻企业负担,扶持能够吸引就业的企业的发展。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使就业政策能有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并保证信息的通达,使就业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待就业人员。其次是加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能力教育,加强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减少失业和空岗现象,重视技术方面的培养。最后是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和建设,维护劳动力的合法权利,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机构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劳动就业的难题,无论采用何种经济发展的方式,都应该将稳定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结合起来,让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并进,共同推动国家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结束语: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主要依靠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发展,但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依赖开放的经济、人力资本的投入、技术的引进等,但技术发展就不可避免要与劳动就业产生矛盾,所以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协调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关系。缓解就业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因为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只有重视劳动就业,提高劳动力的活力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胡宗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05):3-5.

[2]甄大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就业[J].社会科学战线,1997(04):35-40.

[3]陆进富,谢宏观.浅谈劳动就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互动平衡[J].唯实,1996(Z1):33-34.

[4]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中国培训,2017(20):50-54.

[5]卢希悦.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与选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6(01):2-5.

作者简介:曹光(1994-)男,朝鲜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延边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