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无痛无汗症1例

2020-10-14黎笑红陈慧琼刘启乐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发热新生儿诊断

黎笑红 陈慧琼 刘启乐

【摘要】:目的:新生儿无痛无汗症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1例新生儿无痛无汗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改变和治疗方法。结果:患儿反复发热伴皮肤干燥。及早诊断对患儿及患儿家属减轻负担。结论:新生儿无痛无汗症属罕见病,当临床发现反复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肤干燥患儿应予排查。

【关键词】新生儿;无痛无汗症;发热;诊断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3-242-01

1.病例特点:

1.1临床资料

患儿,男,患儿系孕2产2,孕36周,于2018年12月在我院顺产出生,出生体重:2.8kg,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2018-12-22至2019-01-05因“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卵圆孔未闭”在新生儿住院14天。入院体查:体温:36°C,呼吸:48次/分,血压:72/48mmHg,身长:50cm,头围:34cm,辅助检查:血常规:WBC:9.8X10^9/L,RBC:4.87X10^12/L,HB:179g/Ll,PLT:299X10^9/L,血型:“O型”,RH(D):阳性。优生五项:均阴性。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未见异常。胸腹平片:1.早产儿肺改变并新生儿肺炎。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培养、血培养:均未见致病菌生长。2019-01-12至2019-01-22因发热半天再次住院10天。入院体温为38.5°C,无气促,生命体征稳定,肺部未闻及湿罗音和痰鸣音。予以头孢噻肟钠抗感染治疗。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0.9X10^9/L,HB:123g/L,PLT:377X10^9/L,血培养:需氧培养5天无菌生长。胸片:新生儿肺炎。于2019-01-23至2019-02-02又因发热2小时入院。入院体温达40.5°C,住院期间入院予以头孢噻肟钠抗感染治疗,物理降温后体温能恢复正常,但在哭闹不安时候体温有升高,平静时候体温可恢复正常。辅助检查:痰培养:培养48小时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培养:培养48小时无致病菌生长。血培养:需氧培养5天无菌生长。脑脊液常规:颜色:无色;透明度:清晰透明;凝块:未见;蛋白定性(潘氏)试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均未发现。脑脊液生化:脑脊液糖:3.33mmol/L,脑脊液蛋白:500mg/L,氯:120.4mmol/L。脑脊液培养:培养48小时无致病菌生长。甲、乙流感病毒:阴性。

1.2治疗及转归

患儿第一次住院时候发现在静脉穿刺时候患儿从来不哭闹,住院期间出现发热,结合患儿是早产儿,所以诊断考虑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第二次住院因发热入院,考虑新生儿肺炎,就予以头孢噻肟抗感染,治疗1周后出院。第三次住院亦因为发热伴哭闹入院,入院体温高达40.5°C,亦考虑存在感染,又予头孢噻肟抗感染治疗一周,并予温水擦浴后体温恢复正常,后体温间中有升高,予物理降温科恢复正常,患儿高热时候亦未见有汗液。此时回顾病例,患儿住院期间哭闹不安时均未见有汗液分泌,体温升高均在哭闹不安时候出现。故不排除有存在无汗无痛症可能。考虑患儿一般情况可,予安排出院。指导家属注意家里环境温度和适当物理降温。

出院后到上级医院予完善基因检测,样本:患者及父亲、母亲和姐姐外周静脉血。检测方法:抽提基因组 DNA,基因外显子 PCR 扩增后 Sanger 测序。提示1. 患儿为 c.287+2dupT/c.851-33T>A 突变复合杂合子。2. 致病突变 c.287+2dupT 来源于母亲,为剪切突变,导致 mRNA 剪接异常;c.851-33T>A 来源于父亲,剪切突变,导致 mRNA 剪接异常。3. 患者姐姐为 c.851-33T>A 突变携带者。4. 解释:父母亲均为 NTRK1 基因突变携带者。下一代患 CIPA 几率为 1/4,无性别差异。再次生育建议进行产前诊断。

1.3随访结果

患儿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间中发热,出现发热时候嘱家属予物理降温,均可达退热效果。营养较一般小孩差。现生后1岁5个月,体重7kg,家里长期开着空调,一般体温波动在37.8-38.8°C,胃纳欠佳,最多可以吃奶约120ml每次。暂时没有自残行为。神经发育尚可。

2.讨论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又称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IV型,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极少数为显性遗传[1]。男女比例为:3:1,临床报道多为婴幼儿,约20%患儿在3岁前因高热死亡,成人病例罕见[2-3]。发病机理是体内过多的内源性镇痛物质阻碍了疼痛信息的传导[4]。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可分为先天性有汗无痛症和先天性无汗无痛症两种,以先天性无汗无痛症表现为完全无痛,病情偏重[5]。

2.1本病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1)无痛:痛觉缺失多为全身性,80%的患者痛觉完全丧失,触觉良好,常发生自残行为及烧伤、烫伤,走路跛行或骨折后无疼痛感。(2)无汗,发热:全身皮肤干燥,无汗,手足部皮肤粗糙、皲裂,个别患者夏季仅鼻翼两侧或后背有汗,患儿因为自身的排汗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反复发作的高热。(3)还会因为缺乏对疼痛的防卫反应而发生经常性骨折,全身关节囊松弛。

2.2 本病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询问病史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病史存在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使用解热药物后效果不佳的患儿,不存在感染或者存在感染但是经过抗感染治疗后依然出现发热者[6]要考虑此病。临床上对于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容易误诊。像本例患儿三次住院出现发热时候,我们均考虑感染因素,予抗感染治疗效果没有很好的效果。临床上对于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容易误诊,主要因为对该病患者认识不够,详细询问病史可提供有效线索,痛觉温度觉试验即可明确诊断[7]。

2.3本病治疗:

本病尚无根治方法,心理治疗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主要是对症处理和自我防护,因此需要做到早期诊断,引导患儿家属加强对患儿的监护,患儿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各种意外伤害和自残行为的发生。引导患者注意避免阳光直射以及温度过高的环境,预防患者发生非感染性发热。一旦发热,要实施物理降温方法,对于同时存在感染者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

[1]杜天龙,等.先天性无痛症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5;11(4):226

[2]. Rosemberg S, Marie S K, Kliemann S. 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 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 type IV)[J]. Pediatr Neurol, 1994,11

(1):50-56

[3]廖晖,吴敏,刘江波.成人先天性无汗无痛症一例[J].中国皮肤科杂志,2010,43(6):443

[4].郭淸玉,葛蘊萍先天性无汗无痛症1例.疼痛学杂志。1994 。第2卷。第4期:160

[5].陈朴.先天性无痛症.中华麻醉学杂志,1990;10(疼痛治疗专刊):88

[6].刘世祺,等。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研究发展。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第9卷。第17期。158-159

[7].Ahmed  Mohamed Elzaher,等。婴儿先天性无痛症一例.临床误诊误治2013年5月 第26卷 第5期51-53

猜你喜欢

发热新生儿诊断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红外成像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回转窑托轮轴瓦发热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