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范兴国”的新时代赞歌

2020-10-14张开泉刘世俊丁志操

党史文苑 2020年9期
关键词:兴国县兴国贫困户

张开泉 刘世俊 丁志操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是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革命烈士县、共和国将军县,是人民兵工的发祥地和红色工业的摇篮,也是国定贫困县、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县。自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兴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打响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胜之战。2019年,兴国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9.03%、综合贫困发生率0.57%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考核评估验收。2020年4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兴国县等7个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兴国县彻底甩脱了33年的贫困县“帽子”,迈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全面小康,初心使命在肩

兴国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试验田。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曾在这里领导兴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进行了不懈奋斗,苏区干部对群众“柴米油盐都想到,问寒问暖情意真”。正因如此,当年只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余人,直接参加红军的就有5.5万多人,而姓名可考的烈士达23179人。兴国烈士之多,居全国各县之首。兴国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片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的红土地,却由于“遭受战争创伤太重”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而长期处于贫穷落后之境。改革开放后,兴国经济、社会各项建设虽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底子差,仍处于欠发达状态,是国家级贫困县。1986年,中共興国县委提出“三年解决温饱,五年摆脱贫困,十年绿化兴国”的奋斗目标,实施振兴兴国战略。但到2013年年底,兴国的贫困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全县农业人口711783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321户129387人,综合贫困发生率18.18%。

进入新时代,让人民生活富裕起来,是时代赋予兴国的历史责任;脱贫摘帽,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时代赋予兴国的政治责任。

兴国脱贫,意义深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民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兵工集团等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对口支援兴国;省委办公厅等省、市28个工作队也先后进驻兴国定点帮扶。兴国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切嘱托,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举全县之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严格执行“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专题研究和部署脱贫攻坚。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交响乐在兴国大地上奏响。

2019年5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以“再出发”的精神日夜奋战在脱贫一线,4800余名帮扶干部下沉一线、一对一真帮实扶。每个深度贫困村有1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挂点,每村有1名科级以上领导担任“大村长”驻村指挥,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吃住在村结对帮扶,各乡(镇)、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站、办公室,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一边倒”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经过5年的奋战,至2019年年底,全县25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28199户12534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7%,剩下的2122户4044人也将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

绿色生态,走上致富之路

“光山和尚头,十旱九无收,三日无雨水断流,一场暴雨沙满丘。”兴国,以红色历史名扬全国,也因水土流失严重曾被称为“江南沙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国县第一届领导班子就曾提出要大力抓好水土保持,改善环境,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现状。但到1980年,国土面积3215平方公里的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仍然高达1899平方公里,流失面积占县域面积的59%,占山地面积超过八成,山地植被覆盖率不到三成,致使“山上无树、地面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缸里无米、灶里无柴”。1980年10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世界经济委员会顾问佩雷拉·查理斯爵士偕夫人来兴国考察时,曾深有感慨地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如不及时治理,兴国就要‘亡国。”

为此,兴国县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水保工作,将水土流失治理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水保统一规划、多部门协作、广大群众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形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的好作风。1983年至2017年,兴国县共投入水土流失生态扶贫资金76111.7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3877.88万元,带动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投入10亿元以上,实施了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封禁、开挖水平沟、建设小型水保工程等规划。在治理过程中,兴国县在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水保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下,探索出等高水平沟整地技术和竹节沟加密放浅技术,“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形成了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经过近40年的接续治理,兴国县曾经的“癞痢山”披上了绿衣裳,植被覆盖率由曾经的28%提升至82.8%,森林覆盖率达74.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兴国因“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风貌而形成“靠山吃山”的山地经济特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了一个矛盾的孪生体。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成为兴国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兴国县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生态与经济兼顾,兴林与富民结合”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果、适度开发经济果林。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兴国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通过发展林果经济、发放生态补偿金、安排生态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达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和贫困户收入增加不耽误。例如,杰村乡含田村万亩基地与贫困户联结,辐射带动452户贫困户参与发展油茶种植,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此外,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补助也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常态。据统计,2019年全县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补助受益贫困户共14109户,发放金额552万元。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兴国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兴国逐渐实现从“绿起来”向“美起来”“富起来”转变。

打开“国”门,助力脱贫攻坚

“要致富,先修路。”长期以来,交通是兴国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兴国要发展,就必须改变交通落后状况,才能打开“致富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期,得知搁置多年的京九铁路重新规划建设消息后,兴国便积极向中央争取项目。1996年9月1日,在兴国“拐了个弯”的京九铁路正式通车,兴国终于有了第一条直接连通北京、迈向大江南北的大通道。打开“国”门后的兴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第一次“提速”。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兴国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交通发展越加快速。2019年,又一条“绕弯”兴国的铁路——昌赣高铁正式通车,“兴国弯”再度成为热点,兴国进入高铁时代。至此,兴国县逐渐形成了以昌赣高铁、京九铁路、兴赣高速公路及北延、G238国道为“纵向”,以兴泉铁路、泉南高速公路、G356国道、G319国道为“横向”的“四纵四横”综合交通网,区位优势明显提升。“走出去、引进来”,兴国与全国政治、经济发达地区有了更紧密、更快捷的联系。2019年,兴国“北上南下”招商引资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达28个;全年接待游客4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多元,与2018年相比分别增长30.17%、48.6%。“兴国弯”为兴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蝴蝶效应”,也为高质量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时代发展,农村交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兴国县着力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环境,为脱贫攻坚扫清交通障碍。2016年以来,兴国县累计投入交通项目资金10.6582亿元,实施路、桥项目2706个,其中自然村通水泥路1260余公里。全县26个乡镇、304个行政村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同时,兴国县大力推进“七改三网”等电力、通信公共项目,安排资金3.35亿元,147个贫困村电力、通信实现全覆盖,为贫困户了解党的脱贫政策、农产品线上销售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为外出务工提供了方便。据统计,兴国县仅2019年为鼓励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累计发放交通补贴就达1923.58万元,惠及贫困人口4.11万人。农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水平提质增效搭上了“兴国弯”快车道。

精准施策,打通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素有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兴国人民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以“精准”的精神,创造“兴国经验”,打通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

调查研究,构建高效政策体系。根据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兴国县领导班子立足县情实际,强化调查研究,细化政策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责任体系和工作推进体系,实现脱贫攻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有效衔接。2016年以来,兴国县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村情调研报告300多份,扶贫工作人大建议、政协提案39件;出台涉及健康、教育、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产业、就业等方面的扶贫政策142项。

首创“七步法”,扣准“第一粒扣子”。实现精准扶贫,准确识贫是前提。为公平、公正地识别贫困户,兴国县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首创精准识别“七步法”,即通过“农户申请—组级评议—组级公示—村组审核—村级公示—乡镇复核—村级公告”程序,堵塞在评定过程中出现的人情漏洞,做到不漏评、不错评,真正达到精准识别效果。兴國县首创的精准识别“七步法”,在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会上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学习。

创新学生营养餐,巧念扶贫经。2020年4月28日,江西卫视新闻联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栏目播出《兴国县:营养餐里巧念扶贫经》专题报道,说的就是兴国县创新“农村学生营养餐+菜篮子+产业扶贫基地”精准扶贫新模式。2018年8月,为落实省委书记刘奇关于兴国营养餐的批示,省教育厅专门召开推广“兴国经验”专题会议,兴国县创新建立的学生营养餐供应模式在全省推广。目前,该模式已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脱贫。杰村乡韶溪村的贫困户李舒涛,因腿残不便,种的蔬菜难以外销。县营养餐公司与他签下订单合同后,他的销路问题得到解决,又扩大了种植面积,仅种蔬菜,李舒涛每年就能增加近3000元的收益。

开辟“绿色通道”,突破项目管理瓶颈。精准扶贫,项目落地,是推动扶贫工作进程的关键。但扶贫项目多,加上多头管控,有很多项目无法及时落地,耽误了建设时间,群众意见大。为解决这个制约脱贫攻坚质量的瓶颈问题,兴国县创新建立“项目池”“资金池”,开辟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实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源整合效应;出台《政府性投资脱贫攻坚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暂行规定》,简化、规范脱贫攻坚项目招投标程序,有力推动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省委、省政府对兴国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印发《江西省脱贫攻坚工程项目“绿色通道”实施方案》,向全省推广兴国的经验。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带贫益贫实效。兴国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抓手,创新建立“12345”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产业扶贫。“1”即一套产业体系,以油茶、脐橙、蔬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做优烟叶、灰鹅两大传统产业,做亮肉牛新兴产业体系;“2”即完善奖补、项目两大扶持政策;“3”即拓宽大财政投入、撬动贷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三条筹资渠道;“4”即提升组织建设、提升结对帮扶、提升技术指导、提升电商扶贫四项服务能力;“5”即创新返租倒包、入股分红、劳务就业、土地流转、托管经营五种受益模式。全县已建成农业产业基地515个,联结带动28377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潋江镇杨澄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返租倒包形式,2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崇贤乡上沔村是深度贫困村,坚持“一村一品”与“五个一”扶贫产业基地建设结合,贫困户家庭散养与产业规模发展相结合发展产业,全村产业覆盖率达82.09%,2019年落实产业直补55户达17.9万元,户均增收3500多元。

打造“兴国表嫂”品牌,稳步推进就业扶贫。2016年以来,兴国县通过开发农村公路养护员、环卫保洁员等“九员三岗”,安置了13021人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为解决农村妇女特别是贫困家庭妇女的富余劳动力问题,兴国县积极探索打造“兴国表嫂”家政服务培训品牌。《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以及省、市电视台对“兴国表嫂”家政培训进行了详细报道。2016年至2019年,“兴国表嫂”累计培训34期1652人,其中贫困妇女1512人。长冈乡石燕村贫困户曹银凤,丈夫去世后,家中缺乏劳动力,生活困难,帮扶干部动员她参加“兴国表嫂”培训班。从业后,她的月收入从2600元提高到8000元,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小康”。

凝集攻坚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兴国县动员各方力量协力攻坚,中央和国家机关、社会企业和致富能人各方力量大力支持,形成了全社会脱贫攻坚的大格局。浙江传化集团捐资1400万元,援建70个标准化卫生计生服务室;碧桂园集团结对帮扶兴国;崇贤乡霞光村养殖大户王正福以“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带动10余户贫困户饲养肉兔致富。据统计,仅2015年,兴国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6.1亿元。其中,国家民政部、国家烟草专卖局累计分别支持兴国项目资金1.51亿元和5.56亿元。2016年以来,兴国有121个商会、企业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结对帮扶106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3768.98万元。

感恩奋进,苏区再唱赞歌

兴国是一块红色热土。毛泽东曾在这里亲自指导兴国革命实践,制订中央苏区第一部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教育兴国的党员干部“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长冈乡苏维埃主席谢昌宝带领苏区干部“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他们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苏区大地唱响《苏区干部好作风》。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兴国广大党员干部秉承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监督,深入开展“党员十带头先锋创绩”活动,以“冲刺”的精神和过硬的作风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他们宣传政策、规划产业、整治乡村环境,对贫困群众的吃饭穿衣,生老病死,交通出行,放心水、卫生厕,事无巨细,样样关心。

“白加黑”“五加二”,他们感到“时间不够用”;屋场会、小组会,他们唯恐漏了群众的利益。仅据教育、住房、医疗等行业扶贫部门的统计,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1.2万人次,发放金额达2.54亿元(含助学贷款);6543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100%搬迁入住。2017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四道保障线”20.08万人次,医疗总费用达5.22亿元,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舍小家,顾大家,抛家舍业,扶贫干部心中装的全是群众的利益,而唯独忘记他们自己,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例如,县生态环境局驻教富村第一书记刘柏荣,身患心梗、糖尿病、痛风等三种慢性疾病,仍坚守扶贫一线;交通银行赣州分行驻永丰乡大江村第一书记曾令华,积劳成疾,术后三天不到便回到了扶贫岗位;闵贤倡、胡贵茂、舒祖德三位同志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成为扶贫路上永不泯滅的“明灯”。

感恩的心总是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大地,赐予人们前进的力量。苏区时期,长冈乡的群众称赞“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如今,党的好政策和广大扶贫干部的艰辛付出,群众看在眼里,高度称赞“扶贫干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潋江镇五里亭村黄素云是一个单亲家庭,一家3口,女儿读高中,儿子智障。2014年,黄素云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及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黄素云发展了养殖业,每年出栏200多头猪、150只鸡,还有博苑农业产业基地的分红,因脑瘫智障辍学的儿子也跨进校门圆了读书梦,女儿也顺利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习。2019年,黄素云家顺利脱贫,全家人均收入由2014年识别为贫困户时的2100元增加到15482元,家里住上了三层楼房,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和卫生洁厕。2020年,黄素云的女儿考取了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脱贫后的黄素云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虽然是贫困户,享受有那么多的扶贫政策,但自己也一定要努力。”

欧阳积平是城岗乡严坑村的贫困户,一家4口,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此前,他和妻子长期在广东务工,生活还不错。但随着两个小孩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妻子先后患病,自己又中了风,还患上了结核病,加上失去了工作,一家人陷入困境。得知欧阳积平家的情况后,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根据政策把他纳入精准扶贫户,并帮他争取到易地搬迁政策在县城安了家。生活上有低保,享有“四道保障线”,欧阳积平一家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善。“都不敢想今生还能住上这么好的电梯房,在城里务工、小孩读书很方便,真心感谢党!”欧阳积平感慨万分。2019年春节,他在大门贴上了一副“党恩浩荡”的对联:“毛主席开国建政恩泽百姓,习大大精准扶贫福沐万民。”在得知兴国县退出贫困县那一天,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精准扶贫暖人心,共产党领导真英明;两不愁来三保障,产业发展补资金;四道保障人康健,环境美化笑盈盈;抓好疫情促生产,条条大路通北京;城乡建设日月异,祖国山河处处春。”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兴国扶贫干部弘扬苏区精神,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户的“幸福指数”,书写了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全县86万儿女以“模范”的精神,谱就了脱贫攻坚、旧貌变新颜的新时代赞歌。★

题图泉南高速公路“三同时”工程(2011年5月鼎龙高速公路进口)

猜你喜欢

兴国县兴国贫困户
山歌迎你到兴国
西和赞歌
弟弟会爬啦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兴国之歌
赏花海
手术病人大多吃错了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