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好“四史”坚定“信心”

2020-10-14弘文

党史文苑 2020年9期
关键词:四史总书记习近平

弘文

在今年8月底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四史”学习给予的再次强调。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泛、深入地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从根本上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及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战略举措。

“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阐述自己对历史的态度。所谓“历史感”,实质是一种哲学上的“反思”意识。这种自觉的“反思”意识,尽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为人所省察,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做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部人类文明史深刻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想获得持续不断的进步,什么也没有从她自身的历史中加以学习来得快。首先,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其次,学习历史可以汲取经验教训。通过对自身以及他人历史的充分了解,就会帮助我们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当下、把握现实,避免不必要的历史悲剧再次重演。再次,学习历史可以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溫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回望历史,才能更好地立足当下不断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历史意识的真正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说,“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历史的重视和学习运用,集中体现在她对包括“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历史使命感”等在内的整个“理论思维”的塑造上。

众所周知,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就是我们党内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并善于运用历史知识指导革命、建设实践的唯物辩证法大师。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毛泽东的名言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邓小平主持下,我们党形成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等。在其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将我们党对于历史问题的重视推进到了新的时代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领导党员干部对于历史特别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并且身体力行,将历史中蕴涵着的丰富经验运用到治国理政当中。关于“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关于“历史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关于“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连同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在内均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科学思维方法。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协同并进中,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在所具备的历史意识、历史精神等优良品格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和优秀弘扬者。

学好“四史”是守初心、担使命的必然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必须勤“学”苦“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特别是要把对“四史”的学习机制化、制度化。

2019年7月,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的要求。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纪念建党99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这些充分说明,学好“四史”,是“守初心、担使命”的现实要求,更是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以及每一名党员终身课题的内在需要。

“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心”源自何处?如何才能保持强大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拥有和保持一份应有的自信心,不仅要瞩望前方的路、比较别人的路,更要回望来时的路。

自从1921年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深刻嬗变,在实现了伟大自我革命的同时引领中国这个曾经积贫积弱、几乎亡国灭种的东方大国从逆境中成功“突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深入学习“四史”,就要把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的伟大历程及其内在规律放在首要的、根本的位置,同时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基础上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现实基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

深刻认识“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无数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的这一客观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不久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成功进行“三大改造”、推进国家工业化,再到毅然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战略、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缔造一个个“中国奇迹”,迎来由富到强的历史性转折,构建起“四梁八柱”协同高效的内生性制度体系等,在中國大地上,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中国共产党!

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忘本来,方能更好地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对于“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三个来之不易”,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谋求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的历史逻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必然。正是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和丑化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高度统一的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及其社会形态属性,根本上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的高度,给出了鲜明结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习近平总书记曾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高度,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划分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个时间段,揭示今天我们为何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这个富有创造性的阐述,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规律。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我之所以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是要说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深刻认识“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一以贯之”,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纵观一部党的奋斗史,我们的党、我们的事业历经各种坎坷挫折,但愈挫愈勇,越战越强,只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新时代新长征的胜利,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集中反映了新时代我们党对于“文化”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这是因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而以爱国主义为标志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因为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成为凝聚、团结和激励亿万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认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让历史告诉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是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虽然道路曲折,但因为是新生事物,前途必然光明;“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指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其走向复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是指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下,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不惧任何风险和挑战,就将无往而不胜。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指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她的高度组织纪律性上,体现在维护党的团结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上,体现在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上。马克思主义政党不能没有“权威”,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总结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教训时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后,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并且载入党章,这标志着新时代我们党对于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不断深化。政治上的成熟来自思想上的清醒。《通知》强调,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和历史精神,要想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就要通过对“四史”的刻苦学习,着力把握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实践基础、核心要义、价值取向、思想方法、世界意义等,努力取得高度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实践认同。

“坚持正确历史观”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学好“四史”,有助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也是引导人们塑造正确历史观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今天,我们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对于“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意义,无疑有着更深的认识。

“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历史”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不同利益立场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二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相对和平的一个较长时期,但是现实中关于歪曲甚至美化侵略行径的噪音、杂音时有泛起,关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中流砥柱作用的质疑乃至否定等历史虚无主义论调并未绝迹等。对此,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告世人: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和丑化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通过霸凌手段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改变中国的前进方向、阻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破坏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和发展权利、破坏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的交流合作、破坏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是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的诞生、新中國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等,由于在根本上“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和顺应了时代潮流,其蓬勃向上、不断成长之势就是不可阻挡的。当前,以民粹主义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二战以来的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封闭还是开放、和平还是战争、团结协作还是本国优先、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等重大抉择的涌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再次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社会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动态式、螺旋式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的,现在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历经坎坷,也走了些弯路,也出现了像‘十年浩劫这样的情况。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把握住,像《国际歌》中唱的那样,我们党也不是神仙皇帝,在摸索中前进肯定会有失误,不要因为有这些失误就丧失对党的信念,动摇对我们所秉持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一个时期以来,对于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观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针对一些人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上的偏颇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回答,鲜明地体现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的全面、联系、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精神。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是中國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奋斗历程,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无数奇迹,积淀了宝贵精神财富。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我们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就要以深入开展“四史”学习为契机,从党员干部、军人到广大青少年直至全国各族人民,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近百年的伟大奋斗史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例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红船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等等。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把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及其每一个侧面,大力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斗争精神,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个必须”,可以说就是今天我们通过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应该得出的基本结论,自然也是坚定“信心”应该恪守的重大原则。★

猜你喜欢

四史总书记习近平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标题党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