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丘脑血供解剖学的丘脑出血新分型与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20-10-13黎学谦江耿思陈伟轩叶镜安何志鹏叶嘉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丘脑基底节脑室

黎学谦 江耿思 陈伟轩 叶镜安 何志鹏 叶嘉文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东莞 523000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通过查阅相关的临床资料可知[1-2],丘脑出血约占整个脑出血的6% ~25%,并且症状较重,患者的预后较差,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显示,若出血部位位于丘脑后部与外侧区,则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相对较低[3-4];然而若为全丘脑出血,则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明显提升,因此需要对患者的丘脑出血部位进行有效的诊断,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最终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与预后质量[5-6]。本研究将探讨基于丘脑血供解剖学的丘脑出血新分型与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 年1 月~2018 年1 月我院收治的丘脑出血患者共80 例,按照CT 检测分型情况及治疗后1 个月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进行分组,其中1 ~3 分表示预后不良,4 ~5 分表示预后良好,将预后较差者纳入观察组,预后较好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40 例,男女各28 例与12 例,平均年龄(53.4±4.9)岁;对照组40 例,男女各30例与10 例,平均年龄(53.9±5.1)岁。其中局限型患者共42 例,丘脑基底节型患者共21 例,丘脑脑室型患者共17 例;出血部位如下:21 例为丘脑前部,20 例为丘脑内侧,16 例为丘脑外侧,23 例为丘脑后部;32 例出血破入脑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均为自发性丘脑出血;(2)出血量为5 ~ 40mL;(3)年龄为 16 ~ 75 岁。

1.3 排除标准

(1)非首次丘脑出血患者;(2)继发性丘脑出血;(3)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4)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4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患者入院后分别收集其年龄、血肿量、入院时GCS 评分、体温及血压情况,并进行严格的记录。超过30mL 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共48 例,主要包括脑室钻孔外引流术、开颅手术、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内镜血肿清除术等;未超过30mL 的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共32 例。

对患者进行1 个月的随访,依据患者的NIHSS评分与mRS 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组与预后较差组。之后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法对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

1.5 观察指标

(1)不同分型患者的死亡率情况。(2)单因素分析结果。(3)多因素分析结果。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分型患者的死亡率情况

局限型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丘脑基底节型患者与丘脑脑室型患者,丘脑基底节型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丘脑脑室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1 不同分型患者的死亡率情况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可知,患者的丘脑出血具体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丘脑血供解剖学分型、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凝血功能等因素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见表2。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后显示,丘脑出血具体部位、治疗方式、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分型、GCS 评分、凝血功能为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见表 3。

3 讨论

丘脑出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健康,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还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7-8]。然而通过相关的临床分析显示[9-10],由于丘脑出血部位的不同,加之出血的分型不同,患者将会产生不同的预后情况,因此若想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则需要明确其丘脑出血部位与分型。本研究结果显示,局限型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丘脑基底节型患者与丘脑脑室型患者,丘脑基底节型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丘脑脑室型患者,并且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丘脑出血具体部位为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加强分析丘脑出血部位与分型,从而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分析原因在于局限型患者的出血量一般少于10mL,并且未存在意识障碍情况;丘脑基底节型患者的出血量一般超过15mL,可能存在轻度的意识障碍情况;而对于丘脑脑室型患者而言,出血量一般超过20mL,并且多存在意识障碍情况[11-13]。对于后部与外侧的出血部位而言,将不会对脑组织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而其死亡率较其他部位明显较低[14]。治疗方式也是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在于对于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而言,其血肿消失较慢,因而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损伤正常的脑组织,从而增加死亡风险;而对于手术患者而言,能够及时有效的清除血肿,避免发生血管阻塞情况,因而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15-16]。除上述结果外,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分型、GCS评分、凝血功能为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 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3 多因素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基于丘脑血供解剖学的丘脑出血新分型与丘脑出血患者预后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丘脑出血分型进行有效明确;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其出血部位,从而能够予以良好的治疗。

猜你喜欢

丘脑基底节脑室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M1 段血管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