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冯杰散文集《说食画》的多重主题表达

2020-10-12段晓丹

美与时代·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饮食

摘  要:在散文集《说食画》中,冯杰分别从诗化意象、饮食和口语化写作三个层面进行了审美、亲情和身份认同等多重主题表达。冯杰以古典、诗化的意象构建了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表现了自然、和谐的审美心理。在对家传食味和北中原生活风俗的描摹中将饮食与生活、生命联结在一起,承载着他对亲人和故乡真挚深厚的感情。大量的方言口语,以宽厚、幽默的心态讲述着原汁原味的北中原乡土生活,以口语化写作方式进行了自我身份的确认。

关键词:诗化意象;饮食;口语化写作

散文,词和词义必须和感情一致。反过来说,概念或片段的概念、感情以及与这种“思想感情复合体”相随的各种感情也必须相互协调,它们必须成为一个有机体,它们必须像一棵橡树那样,是从一粒橡实生长出来的。在冯杰的散文集《说食画》中,书中的那些鹌鹑、西瓜、扁食、荆芥、辣椒等就是一粒粒橡实,种在作者几十年的生命记忆中,生根发芽长出橡树,那些茂密的枝干就是作者丰富情感的形状。本文试图从意象、口語化写作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分析《说食画》的审美、亲情和身份认同三重主题表达。

一、诗化意象与审美主题

《说食画》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子,作者冯杰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在写作的经营中善用诗化的表达,以写意的笔法抓取、勾勒意象,因此,该文集中收录的文章读来有诗意、画意交融之感,表现出自觉的审美意识。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的集合体”[1]。意象派领袖庞德主张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准确的物质关系可以象征非物质的关系。典型意象的抓取是作者对外在环境、主观情绪的提纯过程,将内心一次细微的悸动或者累积深厚的记忆灌注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再经由艺术的升华成为情感符号,这从感性到理性的提纯过程考验着作者的情感控制力和艺术敏感度。

在《土著的鱼们》中冯杰写道:“在北中原,每一座屋都是一尾鲤鱼,瓦是鳞片。雨中时空交错,鳞片里没有时间。”雨丝敲打着屋顶的瓦片,瓦片上或许还有瓦松、青苔和不知何年何月飘来的草籽长成的草棵子。古旧的屋在迷蒙的雨中复活,像一尾黄河鲤鱼,湿漉漉的层叠瓦片是鱼的鳞片。北中原笼罩在雨中的缥缈画面将现实推远,将过去拉近,将时间拉长,而房屋和屋顶的瓦只是在北中原无数场风雨中恒久地静默着。清新淡远的意境勾勒出如水墨般的北中原图景。将房屋比作鱼,瓦比作鳞片,奇特而又自然。采用白描手法描绘清冷的意象,房屋和瓦是实在的,鲤鱼和鳞片是虚构的,将虚实对照归结到对空间与时间的感受和想象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超然玄远的意境,一种对自然的崇尚,一种“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2]的境界。在形容家乡杏花开放时节的繁盛之状时,只用一句“花的密度容不下最细的炊烟和鸡啼”。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花开时节杏花遍野地将村庄笼盖起来,因此,村庄的生活痕迹都被杏花所遮蔽了,看不到炊烟,也听不见鸡啼。炊烟有形,缱绻轻柔;鸡啼有声,生机盎然;杏花有色,云蒸霞蔚,简单一句便有声色入画,动静皆有,勾勒出一幅写意杏花山居图。“炊烟”与“鸡啼”两个古典意象的引入营造了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将读者拉入遥远的时光中,仿佛可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景象,渲染出恬淡的乡村生活氛围。在文中,冯杰多次将脂油渣比作日子里的小珍珠,把白麻杆比作幽暗的月光,原本是艰难生活中的凡俗事物却与雅致的珍珠和月光发生了奇妙的关联,这是冯杰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对记忆情感化、诗化的结果。熟悉的物件隔着时光的距离再回看,变得亲切、美好,成为过去某个生活片段的浓缩,打上往昔岁月的印记,由具体的物化为抽象的符号,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从意象的分析可见《说食画》体现了冯杰自然、和谐的思想根源和审美的人生态度。乡村的日常生活片段在他笔下妙手化出雅意;以清丽的语言捕捉刹那间的艺术形象,使经典意象焕发出新活力,以细腻写实与超逸想象使其内涵得到扩展,各意象之间彼此协调且与作者心境契合,成为生活故事和内在情感的符号。

二、饮食与亲情主题

作者将《说食画》称之为“口味散文”,题记为“纪念我的姥姥和母亲”, 散文集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家传食味,以及北中原普通老百姓们的餐桌之物。五谷杂粮中自有生活的味道,人、食物和故事调和在一起,更加回味悠长。冯杰借着对食物的讲述,引出了饮食与日常生活、人情世故的重要关联,沟通了过去与现在,重塑了童年与故乡。

“我”的姥姥、母亲和姐妹、妻子都继承了制作面托来祭奠先人的传统,闷蔓菁是“我”家秋后食谱里最独到的一个菜,姥姥传给母亲,母亲不在了,闷蔓菁的手艺就失传了,作者在食物的消逝中寄寓了对亲情的凭吊。饮食与情感在时间长河中积淀、凝聚,是以作者品味到插饭时的熬煮过程正像乡土感怀在逐渐浓缩的过程。在贫穷的日子里,吃是头等大事,乡下人对于吃食不挑剔,在勤俭节约中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布衣暖、菜根香,乡村生活方式中自有朴素的智慧,姥姥对每种菜根都珍惜,吃白菜根腌菜,芹菜根、芫荽根烧汤,茄子腿切碎插咸糊涂,甘蔗根切成方条吃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贫朴人家才去注意那种掂斤拿两的生活细节”“多少年后我还能感觉到,这些细节能延伸出来一种光芒,它温暖着我。”姥爷喜欢吃辣椒,用盐水泡青椒就饭吃,因为辣椒是穷人的馋,简单、有效,“让人们忘掉日子里的苦与艰难”,“窝头蘸酱,越吃越胖”是对生活的乐观豁达态度。制作食物的过程也是一家人情感交流的过程,父亲在寒风中忙碌着套肠、洗海带,“我”在旁边打下手,腌制韭花时父亲和母亲无声的配合更像是细细诉说相依生活的温情,童年艰难的生活场景现在回忆起来却带有温暖的色彩。在对煮套肠、煮海带、腌韭花的生活劳作场景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不善言谈的一家人以手上的活计为话题拉着家常,少有语言上的表露,但未说出的感情却更为厚重而深沉。在写家中的金针、木槿、葛花、槐花的篇章中,这些花朵被母亲做成食物,温暖着贫穷的日子。由植物的外观、习性、考证讲起,交织着对母亲的回忆,最终仍旧落脚到花与人的关系,几代人之间以食物的形式传递亲情关爱,食物又在时代更迭中不可避免地退场,留下这些植物成为母亲的象征。食物最终都与生活、生命连结在一起,由具体的吃食回溯往昔的生活,进而引发出与食物相关的人事回忆,不仅仅是谈吃,更是在谈亲情、谈人生。

馮杰在《说食画》中也着意讲述了乡下人对过日子的执着。人吃饭时不讲究的做派被称为“馇食”。生活再困苦,也不能让上门来的亲戚吃杂面,对生活有困难的人、上门讨饭的人总要施以援手,自家独有的好东西,要与邻里分享——朴实的观念传递出浓浓的人情味儿和质朴的道德风尚。没有精致的食材,姥姥和母亲依然坚持做饭的讲究,炸面托要均匀、齐整,她们“一向都是乡村美食形式主义者”,这种“形式主义”是老百姓对食物的亲近与尊重,更是对安稳日子的珍惜。粗中有细的生活方式正是乡下人在漫长岁月中累积出来的生活智慧。生活虽苦,也能苦中作乐,知足、从容而认真地生活着。冯杰着力于将家传食味的诗意书写和对姥姥、母亲的怀念联结在一起,以细腻的情思与散淡的笔触讲述着原质、单纯的乡村本色,可以说,作者由饮食出发,在对以“我”的亲人和乡邻为代表的北中原百姓形象的刻画中写出了北中原人的善良、淳朴、坚韧和豁达。

三、口语化写作与身份确认

《说食画》以大量原汁原味的口语、民谣、传说等乡土元素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言在雅俗之间自然流动,疏朗有神。如果以河南方言来阅读,对于文本中流动的语言节奏会有更直接的体会,这流动的节奏也构成了《说食画》自然、真实和幽默的气韵。在“口语写作”中诗人重视对生活中庸常、琐屑一面的书写,大量口语(乃至俚语)入诗,成为他们抵抗僵化和拓展诗域的手段[3]。冯杰在《说食画》里对北中原人民日常生活语言恰到好处的运用,一方面使隐蔽于庸常生活表面下的细节意义复活,使日常生活图景跃然纸上、灵动亲切,另一方面也以此标记了自我身份——北中原的一份子。

《说食画》的写作回避了宏大叙事,落脚在乡间小小的餐桌和饭碗上,使得口语化写作成为自然而然。在对杏、扁食、红薯的描写中引入了歌谣,如“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类似的乡间民谣既记录了生活的苦涩,也表现了乡民的幽默和坚韧精神。冯杰在文学创作中延续了这种精神,无意去述说痛苦和不幸,相反以幽默的姿态去消解生活的苦涩,在宽厚、温和的心境中表现出文学家的体恤和悲悯之情。描写乡村日常生活细节时,冯杰准确使用了一系列口语化动词,如抿豌豆、点眉豆、捋柳絮、煎饼、面等。乡村人物群像中每个人物都有贴切的民间称谓,剃头的叫赵一刀,医生叫胡半仙,以及豆腐赵、马十斤等。还有充满奇异色彩的乡土经验之谈,如瓜籽见油腥就不发芽,黄瓜像千金小姐最娇贵,种荆芥时撒籽不可离地太高,荆芥籽受惊还能跌死,多抽出一根筷子、预示着家里要来客人的乡村象征。地道乡土语言的运用使每一个生活细节充满了亲和性,对风俗的娓娓道来使文本的阅读过程如同与作者对谈,听冯杰讲述记忆中北中原乡村最真实的故事,妙趣横生。轻松风趣的俗语歌谣是作者从略带苦味的生活经历中提取出的明亮色彩,是对原始质朴的乡村生活的怀念,是对自我生存经验的确证。故乡这一概念包含的内容、积蓄的感情是多样且厚重的,这使得故乡主题的言说充满复杂性。冯杰在《说食画》中借着以诗意的图景和口语化写作,以轻盈的姿态对“北中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显示出了深厚的散文创作功力。从自我个体生发出来的怀乡之情,是“作家灵魂中一种始终向内转和向后转的思维,它使作家不自觉地把他对社会的批判对历史的审视以及对生命的体验都沉入到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从而一切所观之物都变成了自我生命的关照”[4]。这些乡土语言是独属于冯杰的北中原生活经历印记,对于城市人来说是陌生的,在村庄概念日渐消散的今天,使用乡土语言写作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四、结语

冯杰在文中写道:“我是用眼睛来抚摸那些草木的味道”,同时以荆芥自拟,“我写的是一种荆芥散文”,可见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说食画》中各篇均为小短文,所写均为上述类似的小事小物,在写“小”中生发出对“大”的关怀。小到一粒黄瓜籽,远到宋朝的一碗面,在冯杰的笔下都演绎出了自然与生命的主题,反映着作者寄情于自然,收归于生命的理念。冯杰以古典、诗化的意象以及“自然”“和谐”的审美理念构建了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展现出乡村质朴的道德风尚,承载着他对亲人和故乡真挚深厚的感情。诗意的表达赋予了文本高度的开放性,给予了读者更多的阐释空间,在想象与解读的过程中使读者产生共情,既走进冯杰笔下的北中原,也走进了自己心中的家乡。这样的结构使得散文的主题不局限于写一己之感,而是提升到对生命的关怀,落笔于斗室之内,生发于旷野之中,作者的心境和美学思想使关于亲情和故乡的感叹获得了更高蹈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66.

[2]宗白华.美学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桃洲.“口语写作”:由来和归宿[J].星星诗刊(上半月刊),2007(5): 138-141.

[4]梁鸿.黄花苔与皂角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段晓丹,硕士,河南省文学院。

猜你喜欢

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多吃和少吃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饮食养生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身体瘦弱者的饮食调理
身体瘦弱者的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