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高考招录“陷阱”谨防上当受骗

2020-10-12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交钱花钱陷阱

本刊记者整理

2020年高考已于7月10日结束,后续考生查分、填报志愿和高校录取等工作也相继展开,而这个时段,也是各类涉高考招生诈骗的高发期。“花钱进名校”“内部有指标”“提前发奖学金”等各式骗法经常上演。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不法分子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一些招生诈骗甚至披上信息化的外衣。对此,教育、公安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实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提防招录“陷阱”,谨防受骗上当。

陷阱一:查分短信有“木马”“钓鱼”网站有后门

考后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高考分数,一些不法分子抓住这种心理,试图通过伪造查分“钓鱼”网站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手机短信,入侵考生电脑或手机。一旦得手,便会盗取考生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资料,进而盗取网络支付账号实施诈骗。

提醒:高考结束后,各地招生考试机构会及时公布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和查询方式。考生和家长在查询考生成绩时,一定要有辨别真伪的意识,通过学校或教育部门官方指定的查询方式或查分网址查询成绩,切记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

陷阱二:内部有关系,花钱就能录

不法分子盗取考生信息后,利用考生低分高录的侥幸心理,通过“伪基站”发送低分也能提前录取的诈骗短信,或打着“有内部关系”的幌子以花钱录取为由实施诈骗。

提醒:以往“内部招生”“特殊指标”“补录”等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谎称某高校名额没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特殊指标或补录名额。近些年,有骗子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警方表示: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有严密的全国统一的认证加密体系和监督机制。所谓“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都是骗人的伎俩。考生和家长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收到来历不明的通知书要仔细甄別,切勿轻信,一旦发现受骗,应及时报警。

陷阱三:黑客能改分,交钱能“包过”

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想顺利通过考试的心理,通过散布“考试未过,可内部操作”“内部加分”“交钱包过”等诈骗信息,声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分,骗取事主转账。

提醒:此类自称可修改高考分数的纯属骗局。高考网上阅卷并非一般理解的互联网,而是采用内网阅卷,根本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网上阅卷科目首先在保密场所进行集中扫描,再通过专线传送到有关评卷点,全程实行“无死角”监管,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切勿相信黑客改分的骗局。

陷阱四:志愿填报找“专家”,小心受骗被误导

近年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高考填报志愿服务火了起来。一些培训机构、咨询公司、个人等冒用教育部门、招考机构或高校名义组织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活动,或仿冒官方网站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号称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大数据平台使用费等,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还可能被误导,丧失其正常的录取机会。

提醒:考生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对于社会上各类咨询机构举办的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活动要提高警惕,一些高价服务收费的手机软件、网站或咨询机构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各地招生考试机构、招生高校举办的现场或网上咨询活动都是免费的,要认准他们的官方网站,高考政策及信息一定要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为准,不要相信其他非正规途径了解的信息,避免上当受骗。同时,要牢记各批次志愿和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严格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按程序填报志愿,避免漏填、错填,更不要错过填报时间,并保管好自己的志愿填报密码,不要泄露给外人,以防他人篡改志愿。

编辑 鲍琦

猜你喜欢

交钱花钱陷阱
小小花钱看科举
陷阱
陷阱2
陷阱1
交钱
一大学副教授竟做起了挂科费的生意
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