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及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2020-10-12王冉迪张京亮

管理学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生活垃圾可持续发展

王冉迪 张京亮

[摘 要] 2020年5月1日,北京市为解决垃圾分类及处理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正式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着重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源头减量两个方面摆脱现实困境。截至7月1日,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已实施两个月,在取得厨余日分出量翻倍提升、桶站配置率大幅提升、桶站值守覆盖率明显提升、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下降这些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垃圾分类法规政策较难制定、垃圾分类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物业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尚待完善、公众参与度和宣传教育有待强化等问题。如何更好地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案,更有效地解决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实现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93.3 文献标识码:A

一、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1955年,北京市在一次垃圾管理展览活动中第一次提出“垃圾分类”的概念。2011年11月1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国内第一部规范垃圾处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管理进入了法治时代。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修改决定,自2020年5月1日起,全市实施最新的垃圾处理条例。

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和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北京市每天会产生高达2.6万多吨的生活垃圾,大量的垃圾存量和日益增长的垃圾产生量都对城市发展提出了越发严峻的考验[1]。粗放的垃圾处理会产生严重且长远的恶劣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分类”对于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的重要价值。

北京的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居民若未能按类别丢弃,将面临 50 元以上 200 元以下的罚款。此外,废旧家具家电等体积较大的废弃物品,要单独堆放在当地指定的投放地点。家里装饰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应在当地规定的时间、地点单独堆放,并承担处理费用。

北京市自实施新的条例以来,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厨余日分出量翻倍提升、桶站配置率大幅提升、桶站值守覆盖率明显提升、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下降。组织机制和政策支撑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及源头减量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逐步完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在加强,规范管理垃圾分类,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率逐步提高,积极参加垃圾分类宣传教育[2]。

二、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困境

(一)垃圾分类法规政策较难制定

尽管现行法规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负责人的责任和法则,但仍存在惩处和制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困难等问题。物业及居民个人参与垃圾分类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压力传递不足。缺乏约束和强制性措施导致垃圾分类居民的参与率增长缓慢,并且从源头上降低了废物分类的质量,这影响到垃圾资源化。

(二)垃圾分类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社区垃圾桶站配置不齐全、设置不合理,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缺少油水分离设施。公共场所垃圾桶和运输不够规范,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期垃圾桶易满冒现象仍存在[3]。可回收物两网融合点位较少、回收站点偶有不规范现象发生,区级、街道、社区再生资源分拣点选址较难。有害垃圾暂存点和收集容器还需进一步规范,红桶数量少,大件垃圾暂存点选址和建设规范目前还比较缺乏,装修垃圾、建筑渣土临时堆放点还不够规范。前端分类智能应用、信息化手段待进一步推广。“互联网+”目前实施基础较弱,物联网等有待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作用有限。

(三)物业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

垃圾分类全流程规范科学管理未全面形成,特别是前端分类人人有责未落实,还存在标准不够全面、执行不够到位、管理不够落实,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足、垃圾清运不及时、混投混装混运等现象仍有发生,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解决[4]。需要物业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管理力度,从源头落实分类责任。

(四)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尚待完善

当前用于兑换积分的激励措施缺乏长效保障,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带来了需要政策支持的低价值可循环利用材料的问题。收集和运输生活垃圾的分类系统与回收可再生资源的系统的结合,尚未实现真正的“两网融合”。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回收公司以及“低,小、散”的流动商户在市场上没有优势。第三方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有限,需要提高其服务能力,实现规模经济[5]。

(五)公众参与度和宣传教育有待强化

垃圾分类与源头减量宣传工作开展的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主要还停留在表面。社区内宣传参加者以老人居多,机关内宣传没有做到尽人皆知、公共场所的宣传缺乏指导等,致使宣传工作没有做到入脑、入心。对垃圾分类指导员、楼门长、环保组织、志愿者等的培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不能很好地发挥宣传指导作用。源头减量目前主要是宣传倡议,且奖惩力度较小,强制性较弱。

三、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可持续性发展建议与展望

(一)加大垃圾分类强制力度

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垃圾分类基层治理体系。借助党员“双报到”机制,鼓励党员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街道需要明确垃圾分类监管负责人,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巡逻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居民广泛参与,深入讨论,协商讨论垃圾分類管理机制,健全群众参与监督评估机制,指导居民监督和评估垃圾分类实施情况。

(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社区应明确责任主体,因地制宜、规范设置可回收物回收站点及暂存点等。鼓励有条件的居住区、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建设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置设施。以精细化管理促进环卫业务流程再造,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鼓励使用“ 互联网+”智能分类模式,推荐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废物分类流程和运营组织,提高垃圾分类管理效率。

(三)加强垃圾分类规范化建设

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开展“圾收运处理的全程管理工作模式”为抓手,着力推进全品类垃圾分类规范管理。

(四)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垃圾按量按类收费制度,推广补贴奖惩制度,调动全民垃圾分类积极性。鼓励各类商会及环相关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开展行业培训,引导企业行为,推广先进技术,落实垃圾产生者分类和减量的基本责任和义务。鼓励引导企业自愿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及源头减量[6]。加强执法业务指导,统筹组织开展各单位行政执法检查和联合执法检查。

(五)强化垃圾源头分类宣传

广泛开展垃圾分類宣传,着力培养市民垃圾分类意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持续开展主题活动,丰富宣传活动形式,注重体验式活动,提升宣传效果。促进单位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采取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减少浪费,采购和使用有利于减少垃圾产生的物品,提倡重复使用,最大化减少废物产生量。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动全社会的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位市民,厉行节约、减少废弃、减少浪费、重复利用、参与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

四、结语

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人民的福祉;创建许多相关产业并促进绿色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有利于现代公民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建立“从产生者到管理者”的垃圾分类“共生圈”,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垃圾分类“合伙人”机制,全社会齐头并进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鼓励更多企业投入垃圾分类处理行业,提高多元共治水平,畅通公众参与垃圾分类与源头减量的渠道,整合行政、市场、社会、科技手段,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李为实.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实施现状及建议[J].广东化工,2020,47(10):77-78.

[2]常纪文.北京垃圾分类制度的思考和建议[N].中国环境报,2020-07-02(003).

[3]陈凯,胡静.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观察,2018(4):114-122.

[4]杜春林,黄涛珍.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困境与创新路径[J].行政论坛,2019,26(4):116-121.

[5]赵功.北京市垃圾分类调研与探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21(4):12-14.

[6]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142-153,160.

猜你喜欢

生活垃圾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活垃圾焚烧的余热利用
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研究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处理工艺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