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粒子化特性媒材对视错觉空间的营造研究

2020-10-12李佳琦

艺术科技 2020年19期

摘要:本文针对粒子化媒材的特殊性质和视错觉建筑、景观小品存在的重要意义,研究粒子化媒材在视错觉空间中的应用规律。首先简单介绍视错觉空间的形成原理和粒子化媒材的概念及重要性,然后从建筑主体与环境的不同连接方式入手,归纳总结营造视错觉空间的方法,最后针对材料的透明性、导入性、交叠性等特性分析经典案例,探究粒子化媒材在视错觉空间营造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粒子化;特殊媒材;视错觉;消隐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9-00-05

空间视错觉艺术是一种奇妙的环境设计形式,是利用光线、材料、角度等因素,使人们实际看到的物象与以往的视觉经验大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形状视错觉、动静视错觉等二维平面视错觉,还包括虚实视错觉、范围视错觉等三维立体的视错觉[1]。粒子化是稳定、凝聚状态的对立面,正如隈研吾所说,“粒子化就是凝聚的反转”[2]。粒子化特性媒材即具有轻盈、灵活性质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材料,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融入周围环境,使人、建筑、环境三者紧密联系、友好互动。这种用材料使建筑更加灵活甚至消隐的设计手法,从艺术性的角度而言就是对视错觉空间的营造。

1 以主体与世界连接的不同形式营造视错觉空间

使建筑与世界相连接的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地面,还有一种是框架。

1.1 用地面连接主体和环境营造视错觉空间

建筑与环境通过地面连接,即规定好建筑的基地范围,仅仅通过地面确定空间。这种空间营造方式模糊了建筑的边缘,打破了建筑的封闭性,弱化了建筑的存在感,将人、建筑和世界有机连接在一起,从而营造出消融于环境中的视错觉空间。

隈研吾的水玻璃旅店设计受到陶特的建筑与环境融合设计理念的影响,采用地面连接方式,用透明的玻璃构筑了一个隐形的、没有造型体存在的建筑空间。以水底(海底)为基地,在水深约15厘米的水底贴上深绿色的花岗岩,这样在人的意识中,水底和建筑的存在感就消失了,依旧是一片摇曳的水面。玻璃的透明性使建筑的体量感消失,但玻璃本身由于含有铁、锰等元素,不可避免有一定绿色的偏色,这种偏色比较明显地表现在玻璃的边缘处,使得人们在远观水玻璃旅店时,除了不透明的屋顶,对于建筑的主体部分只能看到几条模糊的竖向绿线。透明的玻璃和海水颜色的大理石都是具有视觉消隐性的粒子化媒材,它们营造出一个主体“漂浮”在水面上的视错觉空间。水面作为建筑,海面作为环境,主体与环境就这样和谐自然地连接起来。

1.2 粒子化框架建筑营造视错觉空间

建筑与环境通过框架连接是指以框架的形式圈定建筑,由墙体、窗户等构成生硬厚重的隔断。这种连接方式明确地划分了建筑边缘,因此极易造成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割裂。现代建筑大多以这种形式存在,但是如果对框架建筑进行粒子化处理——使其与以地面为媒介的建筑相结合,就可以利用粒子化媒材的特性,改变框架建筑笨重沉闷的造型体结构,营造出亦真亦假、虚实结合的视错觉空间。

意大利艺术家Edoardo Tresoldi(爱德华多·特雷索迪)设计建造的迪拜世博会意大利馆就是运用粒子化框架建筑的方式,使建筑的主体与复杂的环境紧密联系。建筑下半部分以框架连接主体与外部环境,容纳了展馆的所有的实用功能,然后在这个实体底座上构建了一个半透明的连续性外壳。艺术家利用了金属线网结构通透、轻盈的粒子化特性,营造出了一个具有漂浮感的拱顶外壳,使建筑主体以一种模糊的状态温和地融入环境,使身处环境中的人们产生分不清室内还是室外的视错感,同时也消减了大体量建筑的笨重感,虚实结合,使整个空间更加灵动轻盈,宛如梦境。

2 粒子化媒材的作用和性质

2.1 视觉消隐——粒子化媒材的透明性

利用媒材的透明性营造视错觉空间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透明是只有部分遮挡的现象,在透明中可以看到两个事物相互重叠,我们可以透过遮挡物看到被遮挡物。阿恩海姆把透明分为了知觉透明和物理透明,如网结构、玻璃、蒸汽等都属于物理透明物。“当一个物理透明面的形状与被遮挡面的形状一致时,就看不到透明”[3],反之想要达到若隐若现的视觉消隐效果,就要使物理透明面和被遮挡面的形状不同。粒子化媒材所具有的物理透明性使其可以营造出有趣、微妙甚至带有混乱感的消隐型视错觉空间。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由600多块菱形的透明的玻璃和金属网架构成,坐落于法国卢浮宫广场。玻璃和金属网架的物理透明性使整个现代的建筑形态自然融合于卢浮宫古典建筑群的环境之中,古典与现代就这样以温和友好的方式和谐共存、融为一体。玻璃上映出建筑、水池、天空的影像,同时水池又折射出建筑、天空的影像,混淆了空间的界限,营造出视觉层次丰富而不拥堵的视错觉广场。

此外,“林盘梦网”是麦稞文化创意公司设计的一个互动景观小品,小品的主体材料是同样具有透明性的织物(如图1)。这是一个支点看似轻松随意,实则充满规律和秩序的爬网装置,其支点和网的布置呈对称的形态,非常安全和稳固[4]。爬网装置位于一片大草地上,网材料的透明性和灵活性并没有被破坏村庄原有的形态,钢柱结构将整张网向上抬起,青草在网下生长,原有的树木也被保存了下来,真正做到了环境友好型设计。网结构的透明性使这个现代景观小品没有突兀感,仿佛会随时蒸发一般,轻盈地漂浮于草地之上,橘黄的颜色则使其不会完全隐形于环境之中,远观之下,其黄色的网结构仿佛连绵的金色山丘,以一种平和消隐的姿态和整个环境完美融合。

2.2 視觉拓展——粒子化媒材的导入性

具有高反射性、能产生镜面效果的材料,可以产生拓展空间的视觉效果,配合恰当的角度和光线,甚至可以使映射出的图像重复多次,使原本并不存在的视觉影像看起来似乎合理,空间视觉上的多次重复也可以使观者产生更广阔和深邃的体验感。具有这种特性的粒子化媒材又可分为自然媒材和工业媒材,其中水、冰等属于自然媒材,镜面、抛光金属等属于工业媒材。这些媒材可以将周围环境导入自身,起到“隐身”的效果,材料的反射性和折射率越高,导入性也就越好。利用粒子化媒材的导入性设计视错觉作品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万花筒就利用了镜面的导入性,把3面镜子以一定角度放置,根据光学的镜面成像原理,使单个物象反复成像。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设计的Seeing Spheres(看到球体)艺术装置即利用了镜面的导入性,和万花筒原理类似(如图2)。它由5个抛光钢制球体组成,围绕一个中央空间排列成一个圆形。每个球体都在面对圆心的部分嵌入圆形镜面,将周围以及其他球体中的镜像反射出来,从而共同形成了出人意料的多层次的反射空间。经过分析可知,这5个镜面组合成了一个五边形的围合空间,假设人站在空间内的O点,其身上反射的光经这5个镜面,第一次成的像有5个,分别为01至05,第二次成的像为06至015,由于光会在5个镜面中连续多次反射成像,所以人可以在这个环境中的任何镜面中看到无数多个像(如图3)①,即无数个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影像。由于镜面特殊的摆放位置以及像点距人不断变远,相同的人和场景会通过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不断重复出现并从前往后不断变小,形成隧道状的画面,最终消失在镜子的深处,营造出圆球内有无穷无尽的隧道的视错觉感。面向圆心的5个镜面会使参与其中的人看到5个同时存在并会因人的动作改变而产生变化的隧道,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魔幻的沉浸式体验,无形中建立起了观者、主体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心理上主动的融入。不锈钢材质做成的球体同样拥有导入性,球体的弧面以变形的方式映射出周围的场景,但由于不锈钢的反射度较低,所以所成的像比较模糊。球体模糊变形的像与镜面高度清晰准确的像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奇妙的节奏韵律,使觀者产生奇特的观感反差,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十分乐于参与其中。

MAD建筑事务所“胡同泡泡”系列的北京旧城改造项目是在老旧的北京胡同里加入分散的、由不锈钢打磨制作而成的泡泡形态的共享空间。老舍曾说,北京的好处“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5]。胡同泡泡就是在保持这份“空”的同时,以艺术的方式从功能及精神层面活化社区。虽然流线的泡泡外形与传统的四合院形态有强烈的对比,但高反射度的金属外沿淡化了其自身的形态,光滑的镜面使泡泡导入了周围的环境,把建筑、植物甚至天空的色彩都尽收其内,全然没有突兀感。而不规则曲面的造型使周围景观的成像发生形变,随着光线以及观者动态的变化,成像也发生变化,这时,人类视知觉的选择特征就会使人产生流动变形、若有若无、忽明忽暗的感受,镜面不锈钢的材质就这样把人带入一个奇特的矛盾空间中。异形的泡泡很好地利用了不锈钢的导入性,使新与旧、传统与未来在老城里和谐共生,成为一种针灸式旧城改造的优秀典范。它营造出的视错觉空间为传统的风貌增添了一些活泼俏皮的元素,同时给居民生活增添了趣味性,给居民平凡的生活加入了艺术化的浪漫情调。

利用粒子性媒材的导入性营造空间的做法,大胆地打破了空间的物理秩序,使空间在表面上看起来合乎情理的同时,显现出一丝狡黠的矛盾,使人在迷惑的同时产生惊喜的感觉,设计师正是利用了人们对视错觉空间的这种天然的好奇心。正如荣格①所说,“一旦达到能清晰解析的程度,其魔力会立即消失。一个有效的或生动的符号,必定具有不可解释性”[1]。

2.3 视觉叠加——粒子化媒材的交叠性

由于一些粒子化媒材自身的交叠性,在一个空间里重复使用它们形成重叠效果,可以使熟悉的事物间离[6],打造出虚实相间的视错觉空间环境,引起人们的审美惊奇。对于一般物体而言,重叠造成的干扰不是相互的,位于前者的物体总是会影响位于后者物体的完整性,而粒子化媒材特有的透明性,使其在交叠的过程中使整个结构达到有形和无形的和谐统一。

以迪拜世博会意大利馆为例,由于网结构的交叠性和透明性,叠加次数不同的金属丝网营造出明暗虚实不同的空间效果,边缘处叠加次数少的金属网结构呈现出轻盈和虚幻感,而叠加次数多的中心部位则呈现出次于实体建筑的重量感,有形和无形的两重性刺激着观者的感官,达到视觉效果上有节奏、有秩序的衰减,形成像海市蜃楼一样亦真亦假的幻境视错觉效果,赋予材料一种朦胧的诗意。

3 粒子化媒材营造视错觉空间的意义

视错觉空间不仅可以给观者带来与其过往经验不同的错觉感受和更复杂的感官体验,还具有平衡空间、拓展空间、丰富视觉感受等实用功能。建筑应当注重展示材料本身的特质,发挥不同材料的优势和性能,创造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正是粒子化媒材具有的透明性、导入性、交叠性等特点,才使视错觉空间具有了不可替代的表现力、存在感及特殊的意义。

3.1 平衡空间

很多现代主义建筑是刻意追求地标性、象征性的造型体,为了达到震撼的视觉效果甚至不惜与环境割裂,独立存在于环境中。而视错觉建筑很好地调解了这一矛盾,利用粒子化媒材的透明性和导入性,有效地实现了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其浑然天成。比如玻璃金字塔和胡同泡泡,一个地处文艺复兴风格的法国卢浮宫,一个地处传统的北京胡同,不同时代的建筑师选择了同样具有透明性的建筑材料,都营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视错觉空间。现代简约的玻璃金字塔和优雅古典的卢浮宫建筑群相得益彰,玻璃和钢框架结构包容了建筑及周边环境,形成对比又统一的平衡效果。古老的院落环境映在科技感强烈的金属泡泡里,金属镜面的高反射度使结构隐形,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既可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条件,又不破坏原有的建筑形态和历史风貌。同时曲折平滑的金属面反射出的太阳光增加了胡同的采光,使老旧街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历史感和未来感和谐共存,平衡了主体、人、环境之间的关系。

3.2 延伸空间

粒子化媒材营造视错觉空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对空间和环境的延伸。多重镜面材料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空间重复和增加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对物像的无限繁殖和自我复制[7],对空间进行了虚幻的延伸,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空间的魔幻感觉。Seeing Spheres艺术装置正是通过粒子化媒材延伸空间的典型范例,不锈钢球体与镜面的组合,把平平无奇的商业广场打造成了拥有五个无边际、可变形的隧道的趣味艺术空间,不仅在视觉上拓展了广场,更极大地提高了广场的利用率和知名度,是其功能上的延伸。

3.3 增加空间趣味性

视错觉空间是用粒子化媒材营造出的具有欺骗性的艺术空间,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违背,带给观者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视错觉空间往往更吸引人,因为视觉对其的感知较为困难,它先给人一种错乱、疑惑感,随后使人产生豁然开朗的惊喜,使人获得主动解密的征服感,从而情不自禁地沉迷其中,并主动寻求更多视错觉空间,这一过程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型压迫”。利用粒子化媒材营造错视觉空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丰富了空间设计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强化了人们的审美愉悦,使人们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并主动寻求這种视觉刺激,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去探寻“真相”,从而自然地建立起人与空间的关系,使其以积极的态度与空间和设计师对话。

4 结语

通过对粒子化媒材的透明性、导入性和交叠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具有平衡空间、延伸空间、丰富视觉感受的作用,不仅可以营造出与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建筑空间,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范围里营造出更有艺术感和趣味性的视错觉空间。掌握和利用使用粒子化媒材营造视错觉空间的规律和方法,可以弥补普通设计的不足,更突出地表现出视错觉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化“错”为美,提高空间的艺术价值,使人们获得难忘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戴志强,刘国华.化错为美:空间视错觉艺术的审美认知[J].山东社会科学,2016(7):106-110.

[2] 隈研吾.反造型——与自然连接的建筑[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45-56.

[3]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12-117.

[4] 林盘梦网,彭州/麦稞文化创意[EB/OL].谷德设计网,https://www.gooood.cn/

the-weaving-dream-china-by-atelier-mic.htm,2019-10-21.

[5] 老舍.想北平[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1-6.

[6]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2-66.

[7] 曾嵘.镜面装置艺术中空间形态与呈现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66.

作者简介:李佳琦(1996—),女,山西长治人,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