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方式探索

2020-10-12季敏

艺术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设计教学校企合作

摘要: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对流行时尚市场的把握,对时尚敏锐度和服装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认知能力。高等院校教学必须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交流,通过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中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方案,主动和企业交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各级各类“双师型”教师队伍,抓住设计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培养符合市场规律的服装设计师。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校企合作;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9-00-04

我国高校的服装本科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30余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至今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达百余所[1]。该类专业培养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他们应该是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备一定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而这些类型的工作都不是单单纸上谈兵、会画几张好看的效果图就能实现的。

1 对在校生、毕业生及服装企业的走访调查结果

以扬州大学为例,在2017年之前的办学过程中,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几乎达到了100%,一年后跟踪调研和走访发现,学生的工作变动非常频繁,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再从事与服装相关行业的工作,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企业和学生双方的沟通发现,一方面服装企业每逢毕业季都热情地向院校发出招聘通知,招聘崗位多元化,多集中在服装设计开发、服饰陈列、品质监控等方面;另一方面,当毕业生与企业接触3个月至1年时间,就会发生转岗甚至跳槽事件。反思这一现象的存在,其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因素造成的:

1.1 学生对服装企业实际工作模式不适应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艺术性、实践性、技术性的交叉性学科。由于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多数高校培养的服装专业类人才难以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需要的是经过短期培训能迅速上岗并独当一面的综合应用类人才,而学生因为在本科学习阶段更多接触的是专业基础类课程,这类课程多数为48课时,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即使任课老师在授课时要求学生开展市场调研、实物制作等环节,但是由于课内学时及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制作出的成品多数不尽如人意,反映在教学效果上不过是60~90分的分数差距。而在企业工作时,企业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对作品的要求非常具体,设计师需要结合当季流行趋势、迎合目标消费群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面料、确定合适的工艺等,最终由市场实际销售额反映产品优劣,这样的工作强度对多数学生来讲是不容易适应的,因此优胜劣汰的现象多有发生。

1.2 服装企业对就业学生的管理体系有待改善

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服装企业中,大学生员工在全厂员工人数中的占有比例不足5%,这样的人员配比导致在员工集中管理过程中会忽略大学生高于普通一线工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例如在服装企业,没有双休、流水线工人加班是常态,特别是大货生产时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反馈工作太辛苦、时常要加班等。同时,服装设计类工作是需要与市场流行趋势紧密结合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时不断开阔眼界,不只是在办公室中浏览很多国内外时尚网站,还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和平台,保证设计师定期出差或出国与同行交流,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因素,学校要在有限的大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引入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服装企业管理理念,使学生预知和适应将来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以及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在高强度、高竞争性的工作环境中能游刃有余、轻松面对;同时企业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能力有较为清晰的了解,熟悉他们的工作与思维特点,尽最大可能擦出合作的火花,就必须加强校企双方联合协作,提前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才能共同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服装设计类创新应用型人才。

2 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2.1 科学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学时及授课内容

根据国家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每门设计类专业课通常按1∶2的配比制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师在讲完基本理论知识后会布置相关调研和设计专题。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设计专题一般由老师指定或由学生自行确认,相关的市场调研数据要么从网络中获得,要么通过实体店铺的调研获得。比如在扬州大学,因为扬州地处苏中,周边商场数量和服装品牌与货品数量较南京、苏州等中大型城市略有差距,在近3年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尝试将扬州地域较为成功的服装企业产品植入课堂教学环节,例如童装款式设计专题课上,任课老师将扬州本土品牌、全国十大优质童装“笛莎”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实地去店铺、公司调研,了解品牌文化,沟通设计细节,为该品牌秋冬季服装设计了多款效果图,在经过老师指导、企业设计团队筛选、面辅料搭配等环节后,班级有5位同学的作品最终入选秋冬季大货名录。这样的实践经验远比简单的百分制课程成绩更具有认可度和鼓舞性,可以达到校企共赢的效果。

因此,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使学生有较多时间融入企业,在开设设计专题类课程时,不能将设计类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要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机动性。目前扬州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第7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安排有2个月的产业实习模块,任课教师提前拟定课程合作的企业名单,上报专业和学院教学秘书处报批备查,安排相应的交通及安全保障措施,满足学生的企业实习活动需要[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服从学校统筹管理,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院系要求提供自选实习企业的相关文本材料就近实习。任课教师通过定期回访、沟通、收缴实习报告等方式,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知识应用中的创新能力。

2.2 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好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单位与企业双方本着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共同搭建好创新实践平台[3]。通常专业设计类课程涵盖服装多品类设计方向,学校可根据所在地服装企业的规模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多种类实训实践基地,一般在学校所在地拥有5家左右服装企业实训基地为宜,便于后期实训实习环节院校的管理。

学校与合作企业达成共识,在相关实践课程植入教学环节后,特别是高年级相关产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阶段性时长较长的相关课程,在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光靠讲解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使企业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安排技术过硬且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人员对参与企业實习的学生进行细致认真的知识讲解及技能指导,将传统观念的师徒制转变为导师制,才能达到产学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企业导师的素质教育,使其对待学生更有耐心和细心,适当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产学合作教育,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实践,保证产学合作教育的长久开展,促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其具备的以策划、设计、执行能力为核心的设计技能,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4]。经过一轮或多轮实践性教学环节后,校企双方应及时沟通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和企业导师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和过程考核方案,为后续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创作阶段,学生可根据前期相关实践类课程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创作。通过与企业管理者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在相关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不仅不会被企业拒绝,反而企业会为学生提供极大的便利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学生制作毕业设计的花费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挖掘新生力量的设计才能,打破原有设计的固有思路,为自家产品的设计开发拓展新的视野。这种校企间的合作更像“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为后期企业招聘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匹配空间。

校企合作要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将校内课程植入企业不能阻碍企业的日常生产、影响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因此,常态化地维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专业领导要定期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安排,并多维度开发合适的实践基地,这是高校专业建设评估中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

同时,院校为了满足日常教学实验需要,都配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服装专业实验室中常见的设备有平缝机、包边机、烫衬机等普通缝纫机器。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减少打扰企业的频率,校企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在校内建设专项实验室,以院校提供实验场地、企业先期投资设备仪器、后期师生成果优先转化的合作方式开展实验室共建项目,例如目前很多纺织类高校建设的服装虚拟仿真设计实验室,需要三围扫描仪、虚拟仿真设计软件等相关实验投入,企业可以携手高校师资共同开发相关服饰款式和结构,企业可以大大降低开发成本,而教师利用便利的实验条件也更容易出成果,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成果。

2.3 “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

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础,对高校和企业来说是双赢且一举多得的好事。高校师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仅局限于教师个人的学历和学术水平的高低,年度考核中,针对教师在大学生科创项目指导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有相关的考核指标。学生申报科创项目类别多与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联,学生想申报校级、省级等系列科创项目,甚至高级别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项目,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这些科创项目要求指导教师各有专长,了解行业动态,熟悉生产实践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项目。

因此很多高校针对新入职的老师都提出了“双师型”相关要求,即要求新老师入职前需有在企业挂职的经历。作为应用型特色明显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如果未到企业培训或挂职锻炼,实战经验不足,会严重制约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针对这一现象,很多高校出台了相关文件,一方面鼓励在职教师去行业一线,为了使教师安心深入合作企业挂职锻炼、面向生产,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减免等政策,便于教师直接与企业人员合作进行产品开发,促进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资金支持,方便其利用寒暑假参加合作企业或行业内提供的各类专业研修、技能竞赛等相关培训,在内部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

教师对自身能力的锻炼,能使其在教学工作中更游刃有余。如今服装产品紧随市场潮流,款式、面料以及工艺更新非常快速,以往单一款式、大批量的生产设计模式已逐渐被多款式、小批量模式取代,设计师需要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设计并生产制作出令客户满意的商品,必须通过一线实战才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同时,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资深的技师或管理人员作为专业教学的外聘师资,定期安排这类人才进入课堂开展产业讲座,通常学生对企业一线拔尖的工作人员都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心理,通过这类兼职教师讲授的实践专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学生打开另外一扇知识的窗户。院校老师讲课的逻辑多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企业员工会以一种更平实、更直观的表述方式使学生对未知的工作产生兴趣,为学生日常学习专业知识做好铺垫或带来美好的憧憬。

3 结语

校企双方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可以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借助地域优势,发挥自身优势。面对机遇和劣势,特别是在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服装市场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服装企业更需要与高校紧密合作,高效寻求匹配的求职者,高校也需要服装企业的鼎力支持,保证毕业季大学生稳定就业,校企双方加强交流,立足于服装产业背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更加全面地提高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使服装产业链更加健康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15(12):240.

[2] 阎玉秀,毛雯,楼丽娟,等.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基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6):918.

[3] 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0(7):138.

[4] 王晓蕾.试论艺术设计教育中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51.

作者简介:季敏(1982—),女,江苏扬州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服装材料与服装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设计教学校企合作
基于企业实际的针织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工作室模式”探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浅析设计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要性
研究性教学观下的高职设计工作室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