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刺绣传承及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20-10-12韦运玲

数码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摘要:羌族刺绣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更是必须被传承的优秀技艺。但是当前羌族刺绣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困境,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传承人数量更是在不断减少,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冲击,必须探索全新的传承发展路径。其中,数字化保护是新时期传承羌族刺绣技艺的可行路径,值得多加探索。本文拟将数字化技术引入羌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之中,并设计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以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使得羌族刺绣在新形势下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刺绣  数字化  保护平台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彰显了民族的精神和艺术文化,对其的宣传、保护和发展都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发扬民族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意义更大。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在经济、文化和思想的认识上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了更高的意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我国正式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是在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此次的加入是在2004年,由此我国的该项保护工作也正式启动程序。本文拟将数字化技术引入羌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之中,并设计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以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使得羌族刺绣在新形势下获得长足发展。

2 羌族刺绣及传承困境

羌族刺绣具有悠久历史,是基于古羌人挑花刺绣演变发展而来的优秀民族刺绣工艺,融入了文化和艺术在其中,其实际的表达具备很高的价值。在2008年6月,羌族刺绣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由国务院进行审批入选第二批名录中。羌族刺绣的兴起是根据当地的民风习俗以及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凝聚的文化内涵,既包含优美复杂的手工艺技术,也蕴含古拙淳朴的装饰艺术。时至今日,羌族刺绣依旧是我国民族刺绣王冠上的明珠,并且受到了不少群众的喜爱,成为广受欢迎的装饰品,其内容表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羌族刺绣艺术经历了艺术的长河,浓缩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其中,因此所形成的风格更为独特,成为了众多绣品之中的精魄。羌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施针用线和配色上没有固定的形式,其内容的展现完全根据想象呈现,所呈现出来的绣品色彩明艳,构图精巧且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彰显了生命繁衍的重要主题,从而也形成羌绣的一种风格。其吉祥寓意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背后的民族精神、民俗文化现象都值得研究。

羌族刺绣作为中国民族民间刺绣精华的一部分,在手工艺中彰显了其特色,凝聚了我国民族艺术的精髓。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加快,工业化生产的影响以及大众审美理念的改变,也使得羌族刺绣在发展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目前,羌族刺绣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困境,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传承人数量更是在不断减少,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冲击。因此,羌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亟待解决,必须探索全新的传承发展路径。

3 数字技术对羌族刺绣保护的积极影响

数字技术也是由科学技术打造而成,与电子计算机相伴而生,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是借助设备来存储各种信息,进而转化成二进制的数字,之后就可以进行计算、存储、加工、传输、传播、还原等技术过程,而这个转化之后的技术还能在电子计算机上识别。通过数字技术将转化之后呈现物理形态的羌族刺绣技艺生成电子信息,继而也能完成存储的程序,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一举动也让羌族刺绣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首先,存储器在功能上非常强大,存储数量庞大,可以将相关的信息存储在芯片上,减少了过多的损耗,能满足大量资料存储的需要。其次,数字技术还有多种存储格式,这些存儲格式正好能满足羌族刺绣的需要,可以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等进行储存。为羌族刺绣的保护提供便利。再次,利用网络技术将存储在芯片上的丰富资料与互联网接轨将使更多的人增加对羌族刺绣的了解,同时,这些内容还可以下载传播,当然需要获得权限才行,不管多长时间都不会出现改变,这也确保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获得了长久的稳定,也给传承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另外,这种技术的应用也给研究羌族刺绣的人员提供了帮助,不管在那种形式下,只要能运用电脑即可获得相关的信息,在电脑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的条目就能获得相关的内容,这也为科学研究减少了时间损耗。所以,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网络化的平台,就能给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工作带来更好的效果,也是必然的选择方向。

4 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平台总体设计

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总体设计中,是建立在设计心理学、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设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等理论对平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得平台的整体资源表达、界面的视觉交互、页面设计等更加符合用户的浏览与使用需求。

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就是为了适应以下的要求而设计的:集信息的显示、输入、改正、删除、查询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继而也能更好的维护信息。互联网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宣传方式能更直观的展现出羌族刺绣的精髓,更吸引大众的关注,继而也能更好的保护这种文化,而本平台在打造的时候对界面也有很好的设计,画面简单但又不失美感,操作也非常简便,用户试用过后就能掌握,非常符合人机交互的使用方式。

该平台的主要使用人员有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并且在模块上还分为两类:网站的前端和后台。而前端主要是针对用户进行查看、应用,其中更是包含羌族刺绣各类技法信息、最新作品、新闻内容等,用户可自主检索羌族刺绣作品,并对各类内容进行评论、分析等。而网站后台主要由管理员对平台进行管理,管理员需要加强对网站前台与后台的连接创设,保障用户通过对羌族刺绣数据库内容应用的有效性,加强对用户浏览行为、用户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言等事物的管理,尽可能为用户营造良好的数字化保护平台环境。

4.2平台主要功能

针对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在主要的功能上包含了四个。第一,普通用户注册功能。想要进入这个平台就要通过注册成为成员,这样就可以免费查看资源和下载需要的资源,并且还可以针对相关的内容提出建议,普通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其二,导航功能。该平台利用技术的优势,将其他网站上关于羌族刺绣相关的资源融入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库,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按照需要输入相关的词条,以便用户更加全面地了解羌族刺绣艺术。其三,检索功能。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给用户打造了多种检索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检索关键词、篇名、作者、分类等来操作,这也是为了方便用户能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抓取信息。并且平台还打造了搜索引擎,可以给用户提供各相关知识的搜索服务。其四,收藏功能。用户登录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后,可以将自己喜欢的网站或者文献添加到我的收藏夹,以便再次登录时快速找到该资源。

4.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创设的基础,数据库的创设不仅要尽可能全面的收集、管理羌族刺绣信息,还需利用Dx表、系统公告表等收集、记录平台内的公告信息;新闻类表记录羌族刺绣、羌族文化等相关社会信息;user表记录用户的注册信息;链接表记录著名羌族刺绣网站的网址、logo等,使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使用具备庞大的数据供用户进行素材的选择、学习与应用。

5 结语

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既对羌族刺绣保护工作的提高,同时也给民间其他的刺绣研究和传承带来了帮助。首先,羌族刺绣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展现的淋漓尽致,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演绎出来,能让用户深刻的感受到这种文化的特色,并且也能更好的保留羌族刺绣文化的原生态效果,利用现代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全面而又真实的传递羌族文化内容,将这些信息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其次,该数字平台与互联网是同步接轨的,而研究者完全可以在任何的场通过检索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内容,这也大大的节省了研究者的工作时间。并且,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并非简单的复制内容,而是灵活的进行创新,并且通过数字技术展现出来,这也再一次提高了传统羌族刺绣文化的利用效果。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整理,就能实现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效果,同时还能让传统文化抵抗时间的消耗、保持连续性血脉的延续,继而也能超越社会变更,作为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所以,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建立具备很大的作用,能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社会凝聚力量、提高创造力,继而也让羌族刺绣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张岚.羌族刺绣技艺传承困境与产业化发展思路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8):49-51.

[2]王齐霜,徐世玉.商业开发背景下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以川西羌族刺绣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36(06):96-100.

[3]艾雰,李继晓,张国霞.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平台构建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0):100-104.

[4]刘巧丽.衡水内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的设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258+260.

[5]王心悦,宋悦晗.羌族刺绣纹样艺术特征解析[J].纺织科技进展,2018(12):37-39.

[6]宋黎.互联网视域下南阳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供给模式初探[J].美术大观,2018(12):90-91.

[7]况成泉.四川阿坝羌族刺绣传承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9):131-134.

[8]何英.基于互联网的湘绣数字化保护平台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9]朱尧英.杨柳青年画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10]卓千晓.“非遗”视野下羌族刺绣生存发展的研究——羌绣传承人陈莉口述史访谈录[J].中国民族博览,2016(09):52-53+93.

项目名称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QXY201910。

作者简介

姓名:韦运玲,出生年月:1984年11月,性别:女,民族:壮,籍贯:广西河池,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者单位全称: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单位所在地:四川省德陽市罗江县大学路59号。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对行业影响难言“颠覆”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