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艺术普及与创新的高校美育类课程设计研究

2020-10-09陶佩天

艺术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美育民族艺术

陶佩天

摘 要:本文以美育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为具体切入点,抓住地方艺术的普及与创新关键点,进行高校美育类课程教学设计,师资提升。研究授课对象知识、技能、素质水平,导入地方艺术,依据学情进行授课内容项目分解,并列出每个教学环节分解点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教学规范。以期授课对象真实的做到任务引领、项目驱动、艺术体验、审美与人文素养提升。

关键词:地方艺术;高校美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7-00-02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进高校美育改革发展,贯彻“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艺术与审美教育培养体系”,如通过优化高校美育类课程教学、中国工艺美术进校园,加强艺术类社团建设,搭建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组织开展艺术与审美教育教学,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營建大学文化艺境,启迪学生艺术思维,为高校注入审美培育新维度。

一、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美育类课程旨在通过鉴赏多种艺术门类,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中思考生活,在艺术中发现地域差异与区别,在艺术中体验情感变化,在艺术中体验社会变迁、反省自我,从而提高其审美素质,陶冶身心,并传达、体现艺术背后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让各民族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从而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1]

徐观复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中国文化的特性,在超越时,亦非一往而不复返”。地方文化能够保留至今,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岁月的变迁中,地方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多因素的冲击下仍然保有其最初、最朴实、最核心也是最光亮的内涵。可见在美育类课程中导入地方文化,是经受得起各种考验的,是极具价值的。地方文化的表现能够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地方文化既有在历史长河沉淀过程中的厚重,又有在新时期不断革新的自然清新。这些或是美学思想的总结与传承,或是本身就具备美的元素的形态样品。那么这些地方文化所蕴含的美学理念可以为美育类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样,地方文化流传至今的艺术品和表现技法也能够为美育类课程提供式样依据。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收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料,潜心在地方文化资料中梳理、归纳、概括形成教师个人的理解与感悟,是高校美育类课程任课教师必须要做的功课。[2]

二、课程改革的创新点

(一)教学手段的革新

高校美育类课程应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程授课方式,可采取专题讲座的课程授课方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不再采取一个老师一门课的模式。让团队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将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团队教师的不同专场由一位教师承担授课任务,若干个模块轮流授课,学生每周上课的内容都不一样,这样就可以把每个模块最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每个模块分解课时,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舍弃了冗杂难懂且拖时间的专业部分,这也契合了该类课程的开课初衷,即让学生学习到一门“大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该类课程应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闪光点,选取现实性强、趣味性浓的生活中的大艺术进行专题设置,以期开拓学生的眼界,启发其智慧,陶冶濡染学生个体的人格气质;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提升其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3]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与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美育类课程以艺术为视角,积极整合地方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课程可精心设置专题,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提取其中的营养元素供学生汲取。使学生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吸收和传递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中的包容情怀及跨文化学习能力。

每一个学生往往都会有一种地域的归属感。而激发这种情感归属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乡的文化。美育类课程中如果能巧妙的融合地方文化、积极展现地方文化的美,总是能够唤醒学生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地方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与满足,也成为学生心灵和精神的慰藉。圆赖三在《美的探求》中写道:“在美的观照的体验中,有喜悦、有感动。这都是属于感情......美的观照的体验,是作为感情、体验而显现......美的观照的特色,是直觉与感情相协同之事。” 通过地方文化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归属,离不开教师对文化的个人体验感悟和地域生活经历的累积这个条件。教师通过多变、饱含深情、真情流露的语言,呈现给学生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的作品。牢牢掌握住地方文化对学生精神情绪的变化,从复杂的情绪变化中找寻到学生的情感归属点。地方文化与师生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是学生学习的精神依托所在。通过地方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情感归属点,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愉悦、自豪、强烈,带着这种情绪在学习中营造出乐与智的想象空间。[4]

地方文化的素材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是独一无二的,是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的。美育类课程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宣扬本土的文化是有骄傲感的,是带有复杂的感情色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土地方文化是热爱的、感激的、骄傲的、敬仰的。明确地方文化元素的运用产生情感归属,能对美和地方文化的推广和引导起到重要作用。

地方文化的表现必须提炼概括。可以是具体物象的展示,也可是精神的传导。具体物象的展示,需要合理选择编排元素。而精神的传导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宽泛的文化视野、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这是对美育类课程教师的时代要求,不论是那种形式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层次和审美能力进行选择表现方法。

(三)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

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留在过去,更应该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不朽不灭的光芒。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打通传统与现代的时间隧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体味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芬芳。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一组文化行为,它们总是以一种只有该文化特有的脉络相互关联着——这个脉络关系就是这组文化行为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在该文化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表现里看到,也可以在同一群人的政治行为中找到,同时,它亦呈现在该文化的历史过程里浮现的规律性中。”课程教学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感受艺术背后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積极在诗歌、建筑、歌舞、服饰、节日、品牌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启发其智慧,陶冶濡染学生个体的人格气质;培养高校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提升其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5]

(四)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高校美育类课程可紧紧围绕“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青春正能量”“工匠精神,独具匠心”“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等方面凝练思政元素,在教学实施环节抓住课内和课外两大课堂,最终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为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建立“立德树人”的新模式。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对于高校美育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团队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不应局限于试卷的形式。可以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的所有内容之后结合实际提交一份课程学习体会,可以是以问卷的形式抽样调查学生对课程教学模式、内容设置、学习收获的调查,积极进行课程过程考核。配合高校团委组织了多个社团,如文学社、舞蹈团、唱歌团、书法社等,还可依托多个学生工作室进行各种艺术创作与实践,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体现在课程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上,做好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科研、课外艺术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提升。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大艺术为特色的高校美育工作必将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观复.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乐林会,李正周.艺术类社团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作用探究[J].戏剧之家,2020(12):150+152.

[4]胡小娱.以美育人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改进路径探究[J].艺术教育,2020(05):26-29.

[5]周星.新时代高校美育观的思辨认识[J].设计艺术研究,2019,9(03):1-5.

猜你喜欢

美育民族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MINORITY REPORT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传承 民族 文化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