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与特点

2020-10-09杨占丽

艺术大观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杨占丽

摘 要:本文旨在对中国工笔画的基本特色和相关问题展开对应讨论,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梳理,借助各类名家作品和实际发表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部分开展讨论,对于特征方面的讨论包括意象气脉、下笔用笔、艺术搭配三种内部关系,而对于发展方面的讨论则借鉴于诸多佐证作品,根据时代脉络加以分析与认证。

关键词:中国工笔画;意笔;发展与特点;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9-00-02

一、文化艺术领域的中国工笔画

关于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种种讨论众多,不一而足。主因不同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所以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能体现出扎根于他们骨子里的文化观念与文明素养。中国工笔画的画风多变,但是画作内容则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为主,其内容也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士大夫风气,他们由于深深扎根于儒家思想,体现在画作中的就是其君子之风。这样多变的风格与独有的特征,也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但是与此同时,其在画作内容相对趋于同一的同时,也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甚至还出现于地域、时间上,如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背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工笔画的发展进程。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原到边陲,这就会形成或者是中央,或者是地方等等各种不同的多边“关系”,这也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根源与精髓所在。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里,以工笔画为代表的士大夫文人画作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意味着研究中国工笔画的发展脉络与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可以由表及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理解艺术思想,把握时代脉搏。[1]

二、中国工笔画的发展进程

顾名思义,“工”为工笔画的显著特征。它以精致细腻的刻画、黑白及淡雅的色彩和严谨的造型进行精工创作,其作品呈现工细、工整与工丽的画风。但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工笔画,它作为一个绘画术语,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在更早的封建时期,士大夫文人们常常用“细画”、“工画”来代指它,借以表述这种画作的特点。因此,有些人认为工笔画就是简单的白描,叙述,这种想法是很粗浅的。

然而,人类绘画的最初形式却并非是基于物质基础的白描绘画。上古的先人们利用野兽的毛皮、尾巴等制成“画笔”,然后就地取材,利用白垩土、朱砂土等原料,在洞穴、毛皮甚至岩石上记录当天的天气、狩猎情况,由于上古时期生存环境恶劣,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细致描绘,而是借以最少的时间,描绘出最生动形象的画作,这也是工笔画最初的雏形。

到了东晋,以顾恺之为首的一批画家开始探索新的绘画出路,他们绘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表达对求仙问道的渴望和对世俗的批判,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这一时期的画作就相对粗糙,远远没有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这样精巧细致。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这绝不是画家个人艺术技法的问题,李嗣真说顾恺之是“天才杰出”“六艺奔啺”,也就是说,顾恺之在当时的画坛上闻名遐迩,众所周知,但是由于粗制滥造的画笔、单一乏味的颜色,甚至只有粗糙卡笔的生绢来完成绘画,就算是再杰出的天才画家,想来也没办法绘制出太精致的画作。总而言之,东晋时期的工笔画发展进程,被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大大阻隔了。顾恺之的作品粗犷自然未必不是美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对于工笔画而言,细腻自然才该是更需要追寻的方向。[2]

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物质生产已經大大丰富,人民百姓安居乐业,物质富饶,无论是笔墨纸砚,还是生绢颜料,都变得越来越精致,光毛笔一种,就有狸、麝、猩、狼等兽毛的区分,不同的兽毛粗细不同,适用于环境也不同,这也大大丰富了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颜料的种类也变得极其丰富,人们已经学会开采不同的矿物,然后通过加热、简易蒸馏等方式加以运用,将不同的矿物颜料分成不同的颗粒级数,然后研磨加入花粉,力求精致细腻,人们也开始进一步开采植物颜料并利用。也就是说,盛唐之后,在绘画的物质方面,已经不存在阻碍工笔画的发展了,在这一时期,工笔画发展蒸蒸日上。[3]

三、中国工笔画的艺术特点

从气韵方面来讲,中国工笔画讲究“气韵生动”,在《六法论》里面提到,气韵生动是一个画最为本质的特征,是绘画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一开始,这种生动境界被要求运用在人物创造上,人们笔下绘画出来的人物衣袂飘飘,质感丰润,可以更加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工笔画创作方面,人们渐渐开始将这种气脉运用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之中。气就是指自然的动态,是活泼泼的,而韵指的就是画面的自然与生动,能否让人身临其境,给人以最美好的体验。也就是说,气韵生动作为一幅画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完整的提法,体现了工笔画最高的审美要求而一直被沿用至今。[4]

从运笔下笔方面来讲,在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要求作者修身养性,以人的气韵赋予画作,再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画中有大面积的空白,这种空白在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意境的处理与传达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手段,以大面积的空白来反衬画面主体的丰富多彩,在某种程度上带给人们以一种对比的美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脉脉不语,回味悠长。这种大面积的空白,使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画中的人物、山川、花鸟身上,后面的背景可以想象为任何一种场景,也许是归家的路上,也许是寂静的山中,画中虽未画出,但想象却可以随意驰骋。[5]

从艺术搭配方面来讲,自唐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后,后世的画家,特别是山水、花鸟画家都自觉地把诗意融入画中。宋代画院招画师,以诗作为画题,挑选能真正领会并画出诗中意境之人进入画院。“画中有诗”不是仅仅指画面上有题诗,更着重指出的是画中表现或隐含着的诗情喻义,补充画笔所不及之处,启发观画者之丰富联想,使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这其中诗与画相得益彰,一脉相承,交相辉映艺术与文明,将文化艺术与文学艺术一起带上一个全新的高峰。[6]

四、中国工笔画传承的文化意义

随着宋朝文人登上画坛、占据了画坛,人们还是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书画的文体功能是情感抒发。虽说在书画创作中,书画创作者确是在抒发情感,但却是自发的、不自觉的,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画的艺术功能这一秘密虽然在创作中并未成为很大的障碍,但在人们的观念争却并非如此,人们还认为画是用以叙事的,或用于其不同的价值目的。而花这一典型意象的抒情形象实际上也就源于它的深刻内涵与意义,所谓书画的情感抒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和观念一步步变化,这也就构成了书画当中抒情形象的塑造。[7]

而书画当中常见的抒情形象,如“花”“月”“人”“情”等都与画作本身的演进有着一定的关系。对于画作的演进,抒情体的塑造与画作的演进一脉相承,而抒情本身与唐书画人的生命体验也就有着比较深的联系,比如“花”这一意象,常常在绘画过程中用以借代美人面貌、形容年华易逝,众所周知的是,花是娇小柔弱的,是纤弱之美,是美人代称,但是花又具有生生不息以及自强不息的典型生命特征。而中国古代以工笔画为代表的书画艺术,就依托于多种意象的诸多特点,实际上象征了当时人们追求独立自主的数种不同形态,也许体现在具体的画作表达上,有所不同,但是实际上的隐喻却是殊途同归。工笔画作为“君子画”的一种,象征着独立自主的文人画家追求人生自主。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书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内涵。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封建社会的生存环境、生活內容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视野日益开阔,人们的反抗意识也逐渐觉醒,认识能力、思辨能力不断提高,价值标准必然会做相应的调整,追求也就有所不同。所以,以工笔画为代表的典型的书画艺术,是时代、社会变革在当时人们心灵上的投影、折射,是对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能力的展现和演变的记录。诸多工笔画家在其创作中审美地揭示出这种艺术的不同内涵及其走向,反映了人们对人类自身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求,同时也体现出书画文学的主体性、自觉性正在日趋成熟。[8]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各个时代的画家所表现出来的工笔画所代表的书画艺术的内涵及其走向是反抗意识的萌芽觉醒,这种游离于反抗意识上的形象分析和人们话语地把捉,可以让我们在追寻艺术之美中较准确、较系统、较全面地认识书画艺术的面貌。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研究书画所代表的画卷本身,还以由此观照出民族性、现代性在人民身上的启蒙作用、演变与发展,并进一步检验新中国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初步战果。

参考文献:

[1]汤哲明.从“工笔”的名称说起——对当代中国画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J].中国花鸟画,2009(02):85-87.

[2]彭锋.从岩彩看东方精神[J].中国艺术,2010(04):22-23.

[3]胡明哲.澄怀观道——反思中国岩彩绘画之历程[J].中国艺术,2010(04):144-151.

[4]冯远.岩彩·敦煌·中国画[J].美术学报,2010(04):102-103.

[5]梅琦.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工笔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04):131-134.

[6]牛克诚.“工笔”源流探究(上)[J].美术,2013(12):108-112.

[7]陈立红,陈绶祥.文心万象——陈绶祥先生访谈[J].美术观察,2014(05):48-53.

[8]杭春晓.工笔画——东方媒材的另一种可能[J].美术,2014(02):97-10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