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煮一锅滋味丰富的“童书汤”

2020-10-09阿甲

父母必读 2020年10期
关键词:招数童书图画书

阿甲

亲子共读真正教给孩子的不是程式和技巧,而是对好玩的书的热爱,对阅读本身的热爱,乃至对生活的热爱。我和《父母必读》对此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我与《父母必读》很有缘分,大概是在2002年底或2003年初结识,相见恨晚,然后便是各种深度合作,到如今一晃就是18年。

最初,可能是因为泡在新浪亲子论坛,或是因为共同朋友的引荐,我很荣幸地应邀成了《父母必读》杂志的专栏作者,从2003年一直写到2006年,每月至少写一篇有关亲子阅读的文章。2003年至2004年间,我们共同策划了至少两次亲子阅读调查,在此摸底数据的基础上,经共同商议,在2005年由《父母必读》杂志与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合作,创办了优秀童书排行榜年度Top10的评选活动。这项评选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由媒体主持的年度童书评选活动,它見证了中国童书这15年来的成长与繁荣,也渐渐成了引领童书评选标准的业界风向标。

就我个人而言,《父母必读》杂志也是伴随我女儿成长的一份杂志。我一方面供稿并参与亲子阅读栏目的一些策划活动,另一方面也经常从杂志中获取有关育儿的颇有启发性的信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在育儿过程中,虽然也时常要请自己的父母帮助,但在育儿策略方面,基本上是自己主导,不太遵从父母辈的育儿经验,更多参考从国外引进的现代育儿理论。不过,那些理论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且有些观念的年头也比较久远了,所以,我也会参考当下国内育儿专家提出的经过大量实践研究得出的科学养育经验。对此,我非常佩服《父母必读》杂志一贯坚守的立场,她能一直走在科学养育的前沿,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学术精神,同时又接地气,从父母当下的育儿情景出发,提供有效的指导或参考建议。我偏爱这种脚踏实地、有温度的学究气。大概是因为志趣相投吧,我很乐意在这个平台就儿童阅读问题进行类似的知识分享—既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的底气,保持国际视野,同时又必须从当下的儿童阅读生态出发,和读者一起共同寻找最优方案或策略。

和编辑们“过招儿”的岁月

在与《父母必读》杂志这么多年的合作中,有很多细节我仍然记忆犹新。

亲子阅读十八招+绝招儿的诞生

比如专刊的约稿《亲子阅读十八招》,那篇稿件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寄托了我们很多的愿望。那些招数看起来只是一些操作方法,但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当时还比较新的亲子阅读观念,那也是科学育儿观念的一部分。所以,除了招数之外,编辑提出还要有实例,并且推荐当时可以买到的具体的书。这样,大家可以读完之后找书来练练手。这当然是很好的想法,但要实现还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亲子阅读有很多方法,并不仅仅只有十八招,浓缩为十八招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有个抓手,好开始演练。怎样设计呢?比如第一招,“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这是别有用心的,因为我们很多人一开始为孩子选书、一起读书,都以讨孩子喜欢、对孩子有用为基本标准,但实际上亲子阅读,是“亲”与“子”共同享受的过程,大人一定不要把自己撇在一边。唯有我们自己真的觉得这件事情有趣,书本身有趣,才有可能真正坚持下来。简而言之,当时设计那十八招确实是煞费苦心,直到今天,你还能在网上搜索到这个《亲子阅读十八招》,好像到处都在转载,但很少有人会注明出处。那确实是我写的,也应该说是与《父母必读》的编辑共同合作完成的。

当时,编辑也非常有意思,她发现我好像还意犹未尽,好多招数还没有使出来—是不是还藏了什么绝招儿呢?于是又找我做了一次访谈。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棒的创意。在那十八招中有一些格式化的语言,虽然是必需的,但也阻碍了观念的通畅表达。通过这样的访谈,我又增加了一个绝招儿—“无招胜有招”,这就是一种阅读的态度—当你自己真正热爱童书,甚至有可能跟孩子抢书看时,孩子不爱上阅读是很难的。如果你有了这样的趣味和态度,其实阅读用什么招儿都行!这也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得更透彻一些就是,亲子共读真正教给孩子的是一种爱,而不是一些招数或一些技巧,那是一种对好玩的书的热爱,对阅读本身的热爱,乃至对生活的热爱。

“相爱相杀”,才能出品好文章

我在《父母必读》杂志的专栏写作在2006年之后暂停了。坦白说,每个月写至少一篇关于亲子阅读的文章,开始是非常有趣的。但到了后来,按时交稿变得越来越痛苦,因为渐渐写不出新意了,超越自己越来越困难。童书阅读本身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但对于普通读者,基本上是从日常需要出发,希望获得一些比较直接的建议和引导,而我是因为女儿渐渐大了,自己又在深入探究的兴趣之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觉得写的东西已经不再适合这本杂志的读者,因此就很少给杂志写文章了。

不过,回想起来,我还是特别感谢当时的编辑老师,总是那么有耐心,但那么温柔却不厌其烦地催稿也让人无法抵挡。人可能总是要被逼一逼才能激发潜能的,当我被编辑逼得无路可走时,往往灵感就蹦出来了。挂掉电话,一气呵成,憋了一个月的文章不到两小时就写完了。我记得,有一篇《接近永恒的时刻》就是这样完成的,我回顾了人类史上那些曾经诞生过不朽童书经典的时刻,恰好也是亲子相伴时刻。写完,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交稿后,编辑很热情地打电话来夸“真是篇好文章” 。我便学田鼠阿佛,有点不好意思,却也不客气地说:“是的,我知道。”

在“地下”一起“煮汤”的岁月

回头看2004年至2005年的童书市场,优秀的、好玩的童书渐渐多了起来,但还是远远不足的。当时的出版环境并不理想,尤其是图画书的出版很不容易。图书市场的主流还是那些偏向功能化的童书。

中国童书媒体奖项第一家

为了改善这样的环境,倡导大家多出版优秀童书,就需要一定的引导,并且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提升优秀图书的曝光度。当时有一个小插曲,我参与为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查找一些作品的获奖记录,因此接触了一大批国外的童书奖项。我发现,媒体的奖项其实也非常重要,比如美国除了图书馆协会设立的纽伯瑞奖、凯迪克奖,还有《纽约时报》的年度Top10、《号角书》杂志设立的奖项、《养育》杂志设立的“父母的选择”奖项,都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于是向《父母必读》杂志提出共同创建类似奖项的动议。

说实话,当时国内还没有同类奖项可参照,如何评选、如何设计程序,如何发动出版社共同参与?另外,几乎所有奖项都是需要费用的,《父母必读》杂志做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公益性的,能坚持做下去吗?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父母必读》杂志的主编和编辑们,都非常热烈地欢迎这个建议,并且表示无论怎样都一定要想法办下去,因为这件事本身挺好玩的。

爱童书的人都是好玩的人

我记得,最初策划时还邀请了一些当时已有出版图画书的出版单位来参与讨论,当时我们就在《父母必读》所在办公楼的附近的一间处于地下一层的西餐厅里举行茶话会。那时候,出版图画书真的很困难,几乎出一本亏一本,把大家拉在一起,劝人做亏本买卖,好像很不合时宜。而茶话会那天,天气还很凉,想想看,一群人约在“地下”开会,像不像是策划一场阴谋?不过,等到大家一聊开,心中立刻暖洋洋起来,爱童书的人似乎都很容易相处,大概是因为都比较有趣,而且比较纯粹。当时我们定下基调—一起来“煮石头汤”吧!我们就像《石头汤》里的那三个和尚,支起一口大锅,用石头来煮汤,觉得好玩的、充满好奇心的人就会围上来,当第一个人慷慨付出时,其他人就变得更慷慨,于是这锅汤越来越浓、越来越好喝。

优秀童书排行榜年度Top10评选的最初几年,每年都有隆重的颁奖活动,但现在的好书真是越来越多,感觉有点评不过来,也不用再声嘶力竭地吆喝了,和孩子一起阅读童书,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乃至是一种时尚。

猜你喜欢

招数童书图画书
十二星座考试选择题不会,会怎样做
“我最喜爱的童书”五周岁了!
神奇的图画书
童书与童年
李明淑:助力中国原创童书走向世界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来自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提醒:选购植物油必懂的几个“招数”
童书“贵族化”令人担忧
完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