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智能教育生态构筑扶智“造血系统”

2020-10-09刘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造血输血扶智

刘畅

[摘 要] 2020年是国家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脱贫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传统扶贫方式无法从根本上使得贫困地区及人口获得脱贫能力,因此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文章旨在探讨信息化、智能化社会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变教育扶贫“输血”为教育扶智“造血”,打造“造血机制”,构筑“造血系统”,形成“造血循环”,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获取长久脱贫的能力。

[关键词] 智能教育生态;扶贫“输血”;扶智“造血”;脱贫减贫

[作者简介] 刘 畅(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24-02    [收稿日期] 2020-01-12

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已有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扶贫形势依旧严峻。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强扶贫力度,扶贫资金投入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也呈逐年递增态势,但教育的贫困发生率却出现上升倾向。在收入、教育、生活质量三个维度的贫困测度中,教育贫困最为严重,在多维贫困中的占比高达47.27%[1]。

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但教育脱贫仍面临物质资源匮乏和人力资源短缺两大难点痛点。

物质资源方面,贫困地区多存在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的问题,如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备;社会服务及财政收入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传统的教育扶贫模式多采用资金、物资投入的物质帮扶形式,但物质帮扶为非可持续、非可再生手段,无法使贫困地区和人口形成长久脱贫能力,返贫可能性较大,且有限的投入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加之财政扶贫政策落实难,资金监管不到位,导致最终扶贫效率较低。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但贫困地区除生存及生活环境与发达地区有差距以外,收入待遇、发展空间、工作负荷、精神世界皆与城市地区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导致乡村教师长期面临“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而师资的短缺及质量参差不齐又直接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削弱教育脱贫、减贫效果。

二、构建智能教育生态环境下的扶智“造血系统”

变教育扶贫“输血”为教育扶智“造血”,关键在于打造“造血机制”,构筑“造血系统”,使得贫困地区形成长久脱贫能力,而新型造血机制与系统的构筑则依托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扩大教育供给、推动知识的创造与共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于1998年起实施教育振兴行动系列计划,将信息技术纳入教学手段。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强调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包括加快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述举措从顶层设计层面自上而下建构起“造血机制”。而“造血系统”则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细胞”构筑而成。“造血器官”是生化血液的载体,在教育扶智中对应硬件的信息基础设施。陈宝生部长在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报告中提到,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造血器官”已经就位,而构成“造血系统”的最庞大要素——“造血细胞”则由线上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所组成。以慕课(MOOC)为例,截至2017年10月,仅“中国大学MOOC”的注册用户已接近900万,合作院校700多所,涵盖课程8700多门,让每个有提升愿望的学习者都有机会学到中国知名高校的课程[3]。基础教育方面,教育部于2012年起推广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通过IP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如同“造血细胞”一样,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流动性,并不断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而线上教学平台及应用则担负着推动资源流动的重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行为必须为同一时空下师生面对面进行,因此师资一直成为阻碍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而依托云计算、AR/VR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线上教学平台则突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师生传统的交互方式与学习评价模式,对教学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及实时监控,为学习者进行行为分析及问题诊断,并根据其反馈(动态表情、注意力、回答等)及时制定、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在智能教育生态系统中,贫困地区的学习者将不再局限于所处的物理空间,而是通过智能化手段在虚拟场景中模拟不同目的和类别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通过人机交互、人机协同实现交流、协作、探究,从教育机会层面消除数字鸿沟。通过“实时追踪、精准诊断、个性指导、评估反馈”四个环节,线上智能教学平台将“教”与“学”两个方向进行连接、联动,把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服务输送至学习者方面,同时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反应及时反馈至平台,最终形成“造血循环系统”。

通过智能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贫困地区的教师职能可由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向组织者转变,侧重筛选与学生能力匹配的教学资源,组织大家共同学习,而课后的大量阅卷、批改作业等重复性工作可由教学应用中的自动批阅功能完成,极大降低了教师工作压力与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师能力及教学质量,使之有更多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准化指导,并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拥抱“人工智能+教育”扶智新时代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扶贫攻坚战中起着基础性、先决性、关键性作用。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一方面使得贫困地区师生有机会获得当今社会必需的信息化能力,同时缓解了乡村教师引进难度大、流失率高的师资问题,并大大降低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门槛,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三个维度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已从宏观层面打造了“造血机制”,并构筑“造血系统”,作为“造血器官”的信息基础设施和“造血细胞”的线上教学资源也已逐步就位,通过“血管”——线上教学平台及应用将资源传送至学习者终端,形成完整的造血循环。“人工智能+教育”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在进行时,从根源上变“输血式扶贫”为可持续的“造血式扶智”也指日可待,相信智能教育生態环境的构建必将开创教育扶智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邹薇.我国现阶段能力贫困状况及根源——基于多维度动态测度研究的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5):48-56.

[2]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3):66-71.

[3]曾玲芳.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SPOC混合教学实践研究——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25):191-192.

猜你喜欢

造血输血扶智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