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米多:土地的乐与美

2020-10-09圆活

至爱 2020年9期
关键词:极地田野土地

文|圆活

“柴多、米多,生活之美,这就是柴米多的出发点。柴米多倡导的是回归生活本源,实践‘连接社群和激发社区’的核心理念。这些年来,我们始终不变的是愿意去分享土地的乐与美。”洪嘉明如是说。柴米多由洪嘉明创立于2013年,起步于云南大理。这些年,柴米多与社群伙伴们一起,重新梳理风土、食材、民艺、生活美学,共建了一个可持续的农耕生活体系和好玩又友善的社群家庭。

探索民艺 拥抱土地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洪嘉明号召在地农人与他们一起恢复湿地。他与各领域艺术家、生活美学家一起,为保护苍山多样性募捐,用艺术赞美农业和自然。为了连接人与人、人与土地,他筹办供销社、农夫市集,寻访有故事的在地食材,开设从田野到餐桌的柴米多餐厅,学着与地球友好相处,重新审视每个人与食物和土地的联结;通过建立起城市与乡村联动的链条,将真实、优质的生态食材送到每个人的餐桌上。在尊重本地农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他引进了有机农业的新方法和新视野,保证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同时,他也发掘有产品潜力的新农人,持续支持小农,帮助更多具有宝贵本土属性的食材走向市场。

为了支持艺术,他策办大地艺术节,在云南腾冲举办以稻田为舞台的现代舞演出,让在地农人和“亲土生活爱好者”感受到土地和食物的魅力。为了探索民艺复兴与社区改善,他令版画、铜器、毛毡、藏毯等民间艺术重现生机。

震泽烟雨 不时不食

01 震泽湿地

2018年初,柴米多来到苏州震泽,将柴米多的江南大本营落在太湖之畔—一片田野、村庄皆丰美的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村落之中,在这里开拓农场,建立震泽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这是柴米多从云南迈向江南的第一步。2020年,苏州震泽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正式开放。

白墙青砖的传统村落,自然地散落在丰富的水道和稻田当中,高高耸立的红杉树,与远处亲水小树林、白房子一起勾勒出乡村特有的美妙轮廓,开阔的田野连接着远方的蓝天。位于苏州震泽的这片自然湿地,地理结构本身已经赋予它典型的江南气息:背靠着鱼虾丰饶的太湖,丰富的水系就像毛细血管般密布在田野的肌理之间。充沛的水资源孕育出肥沃的土壤,不仅令人们乐于在这里世代居住,也为依托土壤生存的生物和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生命在这里孕育繁衍,逐渐形成活跃、多样、永续的生态圈。生物多样性的存留,人与自然自在相处的传统,这是柴米多极为重视的宝贵品质。

在江南,人们自古以来就以精耕细作的生活方式著称,苏州地区更是此中翘楚。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都有与之相应的风物,苏州人更是以“不时不食”作为日常饮食的信条。如今,村子里的住家依然保持着耕种的习惯。家家户户的小菜田里种着当季水灵的蔬菜,竹晒筛和腌缸里码着各种菜干、番薯片,闲暇时人们也在水道中撒下渔具,为餐桌添一道小菜。闭上眼睛,笔者几乎可以想象在这里一边生活、一边工作的模样。

02 大理柴米多农场

选定基地,蓝图画起。来自上海的建筑师甘泉,致力于江南一带的乡土实践和园林研究,也是柴米多熟识已久的好伙伴。他为村落和农场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在保持乡村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功能和审美兼备的新式空间和建筑小品,为村野注入新的生命力。

自然教育 追溯源头

村落的核心位置建造了一座震泽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这栋面朝田野的白色建筑,宛如一座漂浮在稻田上的轻舟,承载着柴米多对江南基地的期许:希望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重新审视土地和人的关系,重拾起对自然和农食的信仰。

自然教育中心为每个人准备了一趟亲近土地的旅程。眺望翠绿或金色的稻田,踏上曲曲折折的木栈道,漫步田野的腹地,在稻香和蛙鸣声的包围中,以园林般的行径感受,逐一在基地上的建筑小品中逗留、玩耍。水景的部分,洪嘉明特意选择了江南本地的水生农作物“水八仙”—茭白、莲藕、水芹、鸡头米、慈姑、荸荠、莼菜、菱角,他相信在餐桌上品尝过的人,也会和自己一样好奇它们在田间生长的模样。这些规划和空间既带有一些当代园林的趣味,又与土生土长的农作物呼应,这是建筑师甘泉在设计时想要呈现给大家的苏式“农园”游览体 验。

此外,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还会定期举行自然教育生活艺术展览、讲座和亲子手工作坊。希望藉此带领大家回归土地,回归田野,用多样有趣的方式重新唤起久居城市的人对自然、对地球的更多理解和爱。如果想要追溯食物的源头,可以在乡野的土地上亲自经历耕种、采摘、制作食物的过程,分享季节的富饶与喜悦,重新感受大地的脉动。如果想要了解食材背后的故事,可以观赏以“土地、农人、菜市场”为主题的摄影展,摄影展将云南这片土地上的春耕秋收、农人的朴实脸庞、菜市场里动人的烟火气都一一带到了江南。如果关心环境保护,可以参加定期举办的“极地热”分享会。身为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现极地旅行向导的分享者王海宁,将神秘极地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娓娓道来,他将和大家分享他对极地、对动物、对地球的爱。他本人也积极倡导负责任的极地旅行、倡导极地公益。

自然教育中心体验者反馈只有站在未来往当下看,才能让我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谢谢柴米多和柴米多的朋友圈!这个世界会好吗?2020,这个世界不缺坐而论道者,要的是身体力行!

—潘老师一家

播种、生长和收获的喜悦是基因烙在我们每一个生命里的“源代码”,“道法自然”是中国人的智慧内核;因由柴米多农场的存在,让更多的家庭可以亲近自然、拥抱土地、亲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过程。

—夏庆华

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的这次活动,带给了我一次解放身心、回归自然的感受,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随和与亲近。希望这样的场所与活动能够更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更多地感触到土地、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感动。

—侯杰

猜你喜欢

极地田野土地
希望的田野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我爱这土地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极地之星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