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不同岗位上为生活添光彩

2020-09-30

北广人物 2020年38期
关键词:余留乡长航天员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先锋

“判断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是看我帮助过多少人走向幸福!”说这话的是生前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的邹碧华。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如今,邹碧华离世近5年了,但他的精神始终深深影响着广大政法干警和党员干部。

1988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邹碧华来到上海,开启了他26年的司法职业生涯。他毕生追求“当一名有良知的法官”,依法公正审理了上海社保基金追索案、北方证券破产案等一大批全国瞩目的重大疑难案件。

“他非常勤奋,且看书奇快、记忆力惊人。”好友王利军说。到过邹碧华家的人都对他的书房印象深刻,几千本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就连桌子底下也堆满了书。1993年至1999年,邹碧华6年里获得了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邹碧华始终坚持司法为民、便民、利民,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率先创建集电话网络、短信微信、窗口柜台服务于一体的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诉调对接中心,编写《群众工作接待规范》。邹碧华去世前1个月,正忙于推出他精心打造的律师服务平台。在平台上,律师不仅可以申请网上立案、网上支付诉讼费,还可以根据代理不同案件的出庭时间申请庭审排期。有了这一平台,上海全市律师可以在网上阅卷,每年减少60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节省10万次车辆往返。

邹碧华勇当司法体制改革探路先锋,在全国首创法院工作流程、案件审判、干警队伍可视化管理机制,带领研发了国内领先的法院信息化系统平台,独创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法院系统作为范本……

“法官当如邹碧华”———这是自邹碧华去世后,网络上转载最多、引用最多的一句话。他主编或撰写了10余部法律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法官培训教学。邹碧华一生严于律己、刚正不阿,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有同事劝邹碧华“悠着点,少得罪人”。他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格扎:百姓称他“放牧乡长”

“没有放牧乡长的关心,我不可能这么快康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上拉秀乡的牧民才求吉念叨着“放牧乡长”的好。两年前,她身患重病长期卧床。正是在“放牧乡长”巡视期间把情况反映给市民政局,为她争取到免费救治的机会才有了好转。

才求吉口中的“放牧乡长”正是格扎,他可是当地的“大明星”,不只因为他是个体贴入微的“暖男”,更因为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跑男”:自上任以来,他跑遍了全乡所有的草场、拜访了所有的农户,办公在草滩,吃住在山间,光去年一年就换了四条轮胎、行程两万多公里、车辆大修了两次……正因此,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放牧乡长”。

作为玉树州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的边远乡,上拉秀乡一直是全州脱贫攻坚的重点。对于当时刚刚上任的格扎来说,如何走出牧民收入单一、草场黑土化沙化严重、牲畜产量下降品质退化的困境,成了摆在他面前最为迫切的难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创办野血牦牛养殖基地。为了打破牧民们的固有观念,他挨家挨户上门动员。2015年,上拉秀乡加桥村野血牦牛繁殖基地成立,当时野血牦牛数达700头。但由于数量多、野性强,放牧及管理非常不便,为确保野血牦牛不丢失,格扎带头在基地蹲守1个多月,与牧民同吃住、同管护、同放牧,有效保证了野血牦牛的安全。大家都说:“有乡长在,咱们啥也不用愁!”牧民们不用愁,是因为有格扎为他们操着心:建成全市最大的绵羊养殖基地、动员牧民进行草场治理、在全乡開展大规模健康普查、改善牧区的办学条件与交通设施……一件件以往难以想象的事正变为现实。格扎说:“未来我们将走畜牧业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发扬村里特色,建成生态旅游业”。

“希望玉树的天有多蓝,上拉秀乡群众的笑脸就有多灿烂,泞吉湖的水有多碧透,上拉秀乡群众的生活就有多精彩”,这是放牧乡长的“誓言”。广袤的高原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格扎和牧民们携手,一起努力着,一起奋斗着。

余留芬:用爱凝聚乡里情谊

乌蒙磅礴,山高谷深,地处贵州高寒山区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十几年前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穷村。当时的民谣这样唱:“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现如今,依然是民谣,内容却变了:“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清风里阵阵酒香,党旗下齐奔小康”,村民人均年收入2.26万元,村集体资产9200万元。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当家人”———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1988年,余留芬从外乡嫁到“一年种粮半年饱”的岩博村。不想一辈子土里刨食的她从1993年开始创业,给人照过相,也开过小卖部、小饭馆。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爱折腾”的外来媳妇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2001年春,余留芬被任命为岩博村村支书。“我犹豫过,但一想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理由推卸。”余留芬勇敢地接下了担子,用看似柔弱的肩膀撑起整个村子的发展。上任不到一周,通村公路就破土动工,没有资金,她垫上自家4万元积蓄带动大伙儿集资;通村公路修好后,她又着手贷款盘回村集体林场;伴随着煤矸石砖厂、特种养殖场的兴建和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的成立,2015年岩博村全村实现脱贫。发展起来的岩博村联合邻近的苏座、鱼纳两个贫困村,成立了岩博联村党委,余留芬任联村党委书记,带领更多百姓脱贫致富。

在余留芬带领下,岩博联村业已形成以白酒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人民小酒”年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乡亲们摆脱了靠玉米、土豆艰难糊口的日子,纷纷从农民变工人。岩博联村3400多名村民都是村办企业和合作社的股东,2018年利润分红达到1080万元。村民富裕了,精神生活也要更丰富。村里建立岩博好人好事监事会,鼓励村民做好事;建立“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机制,促进家庭邻里和谐;弘扬彝族优良传统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18年来,余留芬激情满怀地致力于脱贫致富的事业,以发展经济、富裕村民为己任,扎根基层、改革创新,使岩博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小康村”。正如余留芬所说:“我们要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激情追梦,用苦干实干谱写出嘹亮的奋进之歌。”

解放军航天员群体:探索未知的新高度

北京航天城里,航天员们正在进行紧张的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太空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在120多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三四个小时,王亚平的手就抖得拿不住笔;而真正的太空出舱活动,一次就相当于地面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的训练量。

多年来,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奋勇前进,不断标注着中国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用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近60万公里,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中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两年后,费俊龙、聂海胜执行危险性及难度系数更高的“神六”任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让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红旗的鲜艳;2012年6月18日17时04分,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刘旺以不到7分钟、误差18毫米的中国精度,赢得世界喝彩……

中国航天员的脚步,伴随着国家强起来的鼓点,以“世界瞩目的速度”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站在“最高講台”,用一堂40分钟的“太空科学课”,在千万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学的种子;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两次飞行,飞行时间超过历次总和的两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超过以往的总数。

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20年来3次入选任务梯队,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首批航天员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十几年来重复着“准备出征”这件事。他们的坚守和等待,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中国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页。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3年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庆幸赶上伟大的时代,有幸参与伟大的事业”“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再次飞向太空”……走好新时代征战太空的新征途,这份豪情壮志始终在航天员们心中激荡。

猜你喜欢

余留乡长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酒香不怕大山远,小康路上有情怀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余留芬,酿“人民小酒”的女书记
余留芬:芬芳映山红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