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防控误区与防控要点

2020-09-27寇政威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赤霉病杀菌剂喷药

寇政威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小麦流行性病害,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是气候湿润多雨地区受害严重。2019年仅河南省、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就达366.67万hm2,造成产量减产,损失极大。另外,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若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麦率达4%时,小麦将不能食用,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效益。鉴于近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危害严重,已引起相关部门和种植户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种植户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小麦赤霉病的防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小麦绿色增产增收的目的。

一、防控误区

(一)忽视田间湿度及品种差异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防控要“看天、看苗、看地”。虽然现在农户普遍能根据天气情况辨别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率,但容易忽略田间湿度和品种差异的影响,不能及时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

(二)没有抓住防治最佳时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期一般集中在小麦扬花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用药的最佳时期是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需要注意的是,若抽穗期天晴、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那么齐穗期就可以用药;若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若抽穗期赶上连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在雨停间歇多次喷药防控;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控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三)藥剂防控效果下降

截至2018年3月23日,我国防控小麦赤霉病的登记药剂有349个,其中,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176个,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药剂81个。最早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多选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这也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关键药剂之一。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小麦赤霉病对该类杀菌剂产生了严重的抗性。据相关专业部门调查,抗性从最初的浙江省蔓延到上海市和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因此,建议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施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阻止病害蔓延。另外,要关注推广的新药剂品种,如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

经试验可知,戊唑醇·咪鲜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较好,且价位适中,同时能促进作物生长,性价比较高,受到经销商和种植户的认可。近两年,很多企业将目光放在戊唑醇·咪鲜胺上,开始进行其相关证件的登记和试验,截至2018年3月23日,我国戊唑醇·咪鲜胺登记证件有35个(22个登记的防控对象为小麦赤霉病),其中,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水乳剂剂型最多,有16个,占73%。预计戊唑醇·咪鲜胺的未来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

25%氰烯菌酯悬浮剂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杀菌剂,高效安全,具有内吸性及向顶传导活性,可以被植物根部、叶片吸收,在植物导管中以短距离运输的方式向上输导。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效,并且可以与常见杀菌剂复配施用,没有交互抗性。

二、防控要点

(一)预防为主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发生小麦赤霉病的可能性极大,现在的小麦品种几乎不抗赤霉病。防控小麦赤霉病应以预防为主,尤其在常发区,小麦扬花期无论有没有降雨都要喷药预防。另外,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依据。

(二)抓住关键防控时期

在防控小麦赤霉病时,喷药时期若遇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天气时,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水干后抢时喷药。但在实际防控过程中,很多种植户选择在小麦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才用药,防控效果极差。同时,要控制好浇水时间,尽量不要在扬花期浇水,避免增加田间湿度和感病概率。

(三)防治其他病虫害

需要注意的是,防控小麦赤霉病喷药后遇雨可隔5~7 d再喷1次,每667 m2用水量不低于15 kg,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水量,以提高防控效果。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时间正好也是防治吸浆虫、蚜虫、白粉病、锈病的时间,应用杀菌剂、杀虫剂、腐殖酸微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但用药量不可过大,浓度不可过高。

猜你喜欢

赤霉病杀菌剂喷药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高株果树自动喷药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
成功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乡村无人机喷药
葡萄杀菌剂的分类及合理使用技术
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
墨西哥使用生物杀菌剂提高芒果出口量
雨季喷药应注意的问题
农药及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