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与他所倾心的月亮

2020-09-27白彬彬

博览群书 2020年9期
关键词:清辉太白峨眉山

白彬彬

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亮与地球如影随形,关系密切。当夜深人静之时,一轮皎洁的圆月悄然升起,洒下清辉,映照着地球上的山川河流、千门万户。而在中国,月亮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关系似乎尤其亲密,它是朋友,是亲人,是恋人,甚至是另一个自己……事实上,正如美学家潘知常先生在《众妙之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所言:

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离别,仿佛往往是被月光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世界中有响斯应。

可以说,一轮皓月,见证了中国人最纯洁明澈的诗思。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间,若要问谁对月亮最为倾心,李白应是无可争议的不二人选。据统计,在李白的诗歌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李白曾写下很多首流传后世的关于月亮的光辉诗篇,《古朗月行》《静夜思》《关山月》《峨眉山月歌》《把酒问月》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李白笔下写月的名句更是俯拾即是,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等。甚至关于李白之死,民间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李白醉月”的故事。傳说,李白晚年流落在当涂,有一天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乘着酒意泛舟长江。此时,一轮皓月当空,满江水色如银,酒醉的诗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伸手去碰触水中的月影,却飘飘然落入水中,与明月、清辉融为一体。大概是人们知道李白太喜欢月了吧,所以才为诗仙安排了这样一个美妙而又浪漫的结局。

太白笔下的月姿态万千,具有十分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象征意义,透露出强烈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如《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整首诗以儿童稚嫩的口吻写就,似脱口而出,毫无羁绊,充满了新鲜感。诗人以“白玉盘”“瑶台镜”作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与“疑”两个动词,则准确传达出儿童天真烂漫之情态,惟妙惟肖。“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四句,将眼前一轮明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既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又发问新奇,准确切合了儿童的身份。

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李白迎来了意气风发的青年,而一首《峨眉山月歌》则将初次出蜀时太白对家乡的思念写得格外情致深婉: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最为人称道者,在于四句之中连用五个地名,却自然浑成,毫无堆垛之感。如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所言:

四明周屺公斯盛曰: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中连用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地名,绝无痕迹,岂非天才!

那半轮升起于峨眉山颠的上弦月,将皎洁的清辉洒向大地山川,似乎是一位多情的友人,在送别年轻的诗人离开家乡,开启闯荡世界的旅程。它将月影映照到清澈的江面上,随着李白一路漂流而下,也安慰着诗人那颗隐隐不安的内心。

关于此诗末句中的“君”所指为何,历史上曾有过争论,如朱谏在《李诗选注》中言:“所谓‘君者,其姓名不著,不知为何如人也。”显然认为指的是太白的某位友人。而沈德潜、黄叔灿等人认为此处“君”指的是诗题中的“峨眉山月”。从全诗内容来看,私以为还是理解为峨眉山月更符合当时情境。诗中所咏乃是上弦月,上弦月升起得早落得也早,故而夜深时分已经隐没不见,加之舟行峡中,两岸皆峭壁层峦,山势愈高,江水愈狭,诗人再望时那半轮峨眉山月已经难觅其踪,于是心中不免平添了一份“思君不见”的惆怅与感伤。将空中的月亮径直换作“君”,正可见李白对于月之亲近。

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而一首《静夜思》,更是太白望月思乡的绝唱,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思乡曲: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分析此诗曰:

客中无事之夜,忽见一片之光。寒月色白,故疑是霜,意以为天晓矣。乃举头上望,见月之方高,始知其月光。首句是光,此句是月。见窗前光是无意,望月是有心。月方高,正在夜中,床前雪白,性急又睡不去,始知身在他乡,故“低头思故乡”也。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久蓄于胸中,因为床前的皎洁月光而被触发,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此月光成为诗人情感的催化剂。由“看月”而“疑霜”,由“疑霜”而“望月”,由“望月”而“思乡”,诗人的心理与行动,始终与那一片皎洁的月光紧紧联系在一起。

月亮不仅是高悬于天际夜夜升起的乡愁,还是诗人心系友人绽放在玉壶里的一片冰心,在听闻挚友王昌龄因事被贬之后,李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河岳英灵集》谓王昌龄“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太白闻友人左迁龙标,遥寄此诗。“杨花落尽子规啼”所写为暮春景象,目之所见为杨花落尽,耳之所闻为子规哀啼,诗人之心情已可想见。正在此愁苦之际,又得到友人远谪的消息,沉郁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无奈此时友人已经踏上贬所,远在五溪之外的蛮荒之地,诗人无法当面送上安慰,只好就眼前的一轮明月而设想:就让我把满怀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吧,让它随着长风一直吹送到夜郎之西友人的贬所。在此,明月化身成了诗人的信使,负责把诗人的牵挂与关切传递到友人那里。

从构思上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或是受到三国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等句的影响。但李白寄愁心与明月,别具一种明朗、飘逸之感,也使得愁苦的情绪在皎洁如水的月光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仿佛友人可以挹皎月而知故人之怀也。

屈原在《天问》中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月亮的圆缺引发了世人对于永恒和短暂的深沉思索,牵引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如前响未歇,李白《把酒问月》的追问则如后音已继。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题下有自注:“故人贾醇令予问之。”朱谏《李诗选注》卷十一曰:“时白在长安,故人贾醇相与对月把酒,令白作诗以问月。”这位贾醇的生平事迹如今已不可考,但他真不愧是太白的知己,或许他知道,“把酒问月”这样的事情,只有爱酒且爱月的李白才能做到,也多亏了他的这一次看似“無礼”的要求,才有了太白这首想落天外的奇篇。为此,我们要郑重地感谢他。

“青天有月来几时”,首句的劈头一问,问得突然,问得新奇。“人攀明月”二句,乃就月与人之关系而言,在诗人的心目中,那一轮明月既高不可攀,又如影随形,诗人对月亮那种既仰慕又亲切的情感自然地流露了出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二句则写月临中天、光照人间之动人景色,“飞镜”就其形而言,“绿烟灭尽清辉发”描摹月光之皎洁纯净,细致入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但见”“宁知”二句,就月亮的运行发问,饶有趣味。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或许是受此启发,将太白此问敷衍成《木兰花慢》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稼轩在此接连抛出七个关于月亮的问题,可谓“踵其事而增华”。接下来的“白兔”二句,转就与月有关的两个神话发问,满含着对神秘月亮的好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此诗中流传最广的名句,语言虽质朴,却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诗人面对一轮圆月,引起出一番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揆之于理,今月古月实为同一轮,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李白这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背后隐藏着“古人不见今时月”之意;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也隐藏着“古月依然照今人”的意思。此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唯愿”二句乃是就月亮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而发,与《将近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同一机杼。

皎月横陈,普照乾坤。既然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物,那它便成为了世事沧海桑田、人间喜怒哀乐的见证人。站在“曾经照古人”的月光下,一种思古之幽情如月光一样自然流淌,《苏台览古》即是太白以月为证鉴照古今的代表作: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其子夫差增建。夫差曾与西施及宫女们在此作长夜之饮,李白有《乌栖曲》专咏此事。昔日歌舞繁华之地,随着人世的变迁,如今早已是人去台空,诗人到此只看到“旧苑荒台”的一片废墟,以及周围的青青柳色。当年的姑苏台上,歌舞追欢,夜以继日,何其热闹!现如今,歌声舞影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女子采菱时唱的婉转清亮的民歌还在回荡。以上是变化的事物,而亘古不变的则是西江上的那一轮圆月,它曾映照着昔日繁华热闹的苏台,也映照着如今的旧苑荒台;曾照临西施等“吴王宫里人”,也照临着如今的采菱女子。西江月以其亘古不变的自然属性,在此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对历史兴衰、人世沧桑的思索全部凝结于那片灿烂的月光之下。

作为“谪仙人”,太白在人世总不免孤独,而这时,能陪伴慰藉他的,除了葡萄美酒,就是皎洁月光了。于是在某个月夜,孤独的李白提笔写下了《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其一)

诗题曰“月下独酌”,正可见孤独之意。然太白本非常人,当此之时却突发奇想,何不举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同饮呢?这样再加上月下自己的影子,刚才还孑然一身,转眼就变成了三人,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然而这热闹毕竟是虚幻出来的,虽是三人,月却不能陪我饮酒,影子也只是徒然随身。短暂的热闹,转瞬之间又被清醒的认识所打破。但李白毕竟是李白,虽然有遗憾与失望,他却能够很快地化解,诗人把遗憾与失望抛诸脑后,在月与影的陪伴下起舞歌唱。醒时且尽情欢乐,醉后便各自分散,诗人在篇终更与月与影约定,彼此结成永远的朋友,一起在天汉云霄之上遨游。在此,与其说月是李白的知己,毋宁说月就是李白自己的化身。

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诗仙李白笔下,一轮明月圆缺盈亏,见证着历史的兴衰荣枯、人间的聚散离别,也在诗人心头投下永恒的光辉。那皎洁的月色照彻古今,成为中国文化中最迷人的符号之一。

(作者系文学博士,商务印书馆编辑。)

猜你喜欢

清辉太白峨眉山
江上随想
【眼儿媚】辛丑中秋唱和(2)
峨眉山月歌
太白湖畔
峨眉山下
深夜拟词有感
冬日望月
峨眉山游记
清点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