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士兵与千古孝思

2020-09-27吴广平

博览群书 2020年9期
关键词:孝子

吴广平

据考古学的研究,古老的宗族制度,在上古社会生活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商周以来,更成为王朝政治的基础。由宗族制度孕育的宗族伦理,是当时社会运行的基本规范。宗族伦理发展至成熟期,被定型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组成的“八德”,则是维护“五伦”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国人修身、处世及为官的基本准则,故不仅在历代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也成为永恒的文学主题之一。

本期的五篇文章,即以讨论古典文学中所表现的传统美德为重点,或立足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孝道的开山之作——《诗经·小雅·蓼莪》,分析中国人对父母的“孝思”及不能终养的“抱恨独深”之情;或以汉魏六朝辞赋为例,考察当时士人修身内省的美德;涉及唐诗的两篇,则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唐诗中交友的道德原则,以及作为古代文人交友典范的元白情谊,做了精彩的分析。有关《红楼梦》的一篇,主要讨论的是《红楼梦》对传统孝悌美德的表现。这与诸如超前的爱情观、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与批判等红学热门话题所关注的问题,有明显的不同。五篇文章,角度、思路虽有不同,但都以古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歌咏、践行与反思为核心。文章所论及的作品,今日读来,仍能催人淚下、令人憧憬,或发人深思。几位作者的阐发,不仅有助于文学史研究的深化,对当下的道德重建和民族文化复兴,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刘怀荣

《蓼莪》是《诗经·小雅》中第42首诗,是一首孝子悼念父母、礼赞父母的千古名作,是中国孝文学史的开山之作。作者是一位正在服兵役的普通士兵,由于长年在外戍边打仗,而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因而创作此诗以表达对父母的深深愧疚之情。全诗共六章,首尾四章每章四句,中间两章每章八句。

第一、二章均以“蓼蓼者莪”起兴,主要讲述父母生养抚育子女的艰辛。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菲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这八句的意思是,那高大的是莪蒿吗?不是的,是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劳。那高大的是莪蒿吗?不是的,是牡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而积劳成疾。蓼蓼是高高的意思。莪别称莪蒿、麦蒿、萝蒿、廪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茎叶香甜可食,且抱根丛生,故俗称抱娘蒿,诗中比喻那些长大后成材且能为父母尽孝的人。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苏辙《诗集传》说:

莪,萝蒿也,萝蒿可食而蒿不可食。采莪者将以食之,譬如生子者将赖其养也。幽王之世,孝子行役而遭丧,哀其父母生己之劳而养不终,如采莪者之得蒿也。

戴震《毛郑诗考证》说:“按莪,俗呼抱娘蒿,可知诗之取义矣。”“蒿”,蒿属植物的统称,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种。“蔚”,特指牡蒿。“蒿”与“蔚”均散生,粗恶不能食用,诗中以此比喻像自己这个不成材且不能尽孝之人。由于不能尽孝于父母,因此作者发出了“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感叹。故朱熹说:

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

严粲也说:

始生为莪,长大为蒿。莪至蓼蓼然长大之时,则非莪矣,乃蒿也。其始为莪犹可食,其后为蒿则无用。喻父母生长我身至于长大,乃是无用之恶子,不能终养也。(《诗辑》)作者以“蒿”与“蔚”自喻,对父母满怀愧疚。第三章主要是表达了失去父母双亲的痛苦。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开头两句以瓶(水瓶)喻父母,以罍(水缸)喻子女。水瓶从水缸汲水,如果水瓶里没有水,那是水缸的耻辱,因为水缸无水可汲,比喻自己对年迈的父母没有尽到赡养之责,没有尽到孝心,深感耻辱。接着抒写父母双亡后自己生活的孤独和内心的痛苦,父母不在了,自己一个人活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早早死了算了。没有了父母双亲,自己能依靠谁呢?一个人出门在外,漂泊异乡,内心满怀忧伤,没有地方诉说。踏入家门,父母双亲都已不在,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回家就像没回家一样。这里有无穷的悔恨、伤感与自责。俗话说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是啊,人活世间难免有过不去的坎,有越不了的山,但是只要想想远在家乡生活的父母,心里就有依靠,做事就有劲头,因为父母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父母在,就能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也可以孝顺他们,可以围绕在他们身边,哪怕我们再大,在他们眼里依然是孩子,我们依然可以在他们面前撒娇淘气,可以无拘无束地向他们倾诉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伤感。而父母不在了,自己也变成了最孤独的人,人生的苦和痛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再也没有依靠的港湾了。在作者看来,失去了父母也就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的港湾,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这十分真切地描述了诗人失去父母后痛不欲生的极度痛苦心境。

痛定思痛后作者不禁再次联想到父母养育自己的深恩大厚。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相对于前文中的“生我劬劳”“生我劳瘁”,笼统地写父母养育的辛劳,此处则是将父母的恩情具体化了,是绵绵不尽的温馨回忆与美好思念,言父母“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腹我”,用排比句式排山倒海哽咽着叙说父母“生了我”“养了我”“爱抚我”“疼爱我”“培养我”“教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入家门抱着我”。

作者连用“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将父母养育“我”的恩德一一道来,体念至深,无限哀痛,可谓声声泪,字字血,感人肺腑。清代沈德潜说:“《蓼莪》诗连下九‘我字……情至,不觉音之繁,辞之复也。”(《说诗啐语》)姚际恒也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因此,此章结尾作者写道:“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作者想报答父母养育自己的深恩大德,但天啊,父母却不在了,到哪里去报答呀!这是作者撕心裂肺的呐喊。“行孝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作者为自己没能及时行孝而懊恼、悔恨不已,深感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双亲。

作者越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就越自责自己没有终养父母,没有好好尽孝。在极度的追悔之下,作者最终只能化为呼天抢地的控诉与倾泄。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第五章和第六章承第四章“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而来,以“南山”“飘风”起兴,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这八句的意思是,南山巍巍,狂风呼啸,别人没有不赡养自己的父母的,为何独我难以做到呢!南山巍巍,狂风呼啸,别人没有不赡养自己的父母的,为何独我不能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呢!这是一位孝子泣不成声的心灵煎熬与灵魂拷问。孔颖达说:“亲病将亡,不得扶持左右,孝子之恨,最在此时。”(《毛诗正义》)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八句之中,用了“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四个入声叠词,读来令人哽咽,更加重了悲哀肃杀的气氛。实际上,作者明白不是命运的不公让他遭受了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而是周王朝的暴政,让他不能终养父母,而对此他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作为一位正在服兵役的普通士兵,他不敢痛诉周王朝,而只能将其归咎于天意,化为对天的质问。

《蓼莪》是一首表达孝子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悲歌,是孝子的千古绝唱。《孔子诗论》第26简赞道:“《蓼莪》有孝志。”方玉润说:

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盖父母深恩与天无极,孰不当报?唯欲报之,而不能终其身以奉养,则不觉抱恨终天,凄怆之情不能自已耳。……诗首尾各二章,前用比,后用兴;前说父母劬劳,后说人子不幸,遥遥相对。中间二章,一写无亲之苦,一写育子之艰,备极沉痛,几于一字一泪,可抵一部《孝经》读。固不必问其所作何人,所处何世,人人心中皆有此一段至性至情文字在,特其人以妙笔出之,斯成为一代至文耳!(《诗经原始》)

严粲甚至说:“呜呼!读此诗而不感动者,非人子也。”(《诗辑》)《蓼莪》这首诗全诗没有一个“孝”字,却以深沉浓烈的孝心感动古今无数的读者,让人读之落泪,思之感伤。古人过清明节,有吟诵《蓼莪》的习俗,以此来感恩父母、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西晋王裒、南朝齐代顾欢因分别遭受丧父、丧母之悲,都每读《蓼莪》而哀痛流涕。其中,王裒读《蓼莪》,其孝行感人至深,还引发后人为其修建“蓼莪禅寺”,是《蓼莪》一诗接受史上的重大事件,值得我们特别来谈一谈。

据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的《晋书·孝友传》记载,王裒,字伟元,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史称“王孝子”。王裒是东汉末期大司农郎中令王修之孙,三国曹魏末期司马王仪之子。王裒痛恨父亲蒙冤被司马昭所杀,从不面向西面坐卧,以显示自己决不做朝廷臣子的决心。于是隐居起来教授学业,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不去任职。在父亲墓旁建草庐而居,从早到晚经常到墓前跪拜,攀到柏樹上悲声哀号,泪水洒落在树上,树也为之干枯。他母亲在世的时候,非常害怕天上打雷。后来母亲去世后,埋葬在山林之中,每当狂风暴雨天上打雷的时候,他就立刻奔到母亲的坟墓旁,跪在墓前哭泣着说:“孩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闻雷泣墓》。王裒一生隐居,以教书为业。每当诵读《诗经》中的《蓼莪》一首,尤其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两句时,他的眼泪总是禁不住夺眶而出。他的学生们为了不让老师伤心,以至于读《诗经》时故意不读《蓼莪》这一篇。后人为了纪念王裒这一孝行,便在今江苏常州修建了蓼莪禅寺,并将其位于今山东省安丘市慈埠镇之墓地以北的一座山丘命名为“慈母山”,将流经山下的河流称为“孝水河”,将其陵墓所在之地称为“慈埠”。

读《蓼莪》,思尽孝。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让父母颐养天年,让父母安度晚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的道德义务。《说文解字》释“孝”为“善事父母者”,儿女尽孝就是要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人最大的教养是善待父母。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孝敬父母不能等!我们看着子女成长,也看着父母慢慢变老。当父母慢慢老去的时候,作儿女的应该多些细心,多些用心,多些耐心。尽管我们都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要忘记,家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莪》以一个普通士兵的经历与感受告诉我们,尽孝当及时。

《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称:“孝,礼之始也。”《国语·周语》更进而说:“孝,文之本也。”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国家安定之本,还是人类延续之本。弘扬孝文化,对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都有重大的意义。进而言之,赋予孝以新的时代内涵,确立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地位,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孝子
·我读封面·
英烈
高笋塘的故事
假孝子
孝顺的定义
孝顺的定义
石奢自刎
孝顺父母
望儿山与孝子山
久病床前无“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