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26许光明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初中化学

许光明

[摘   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则与这一要求相吻合。以《物质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为例,介绍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基本环节以及具体应用。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各环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6-0072-02

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支架”一词来源于建筑行业术语“脚手架”,在教学中指的是教师为使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支持。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可以得到解决,而有的问题则需要凭借外界的帮助才能得到解决。当学生尝试处理超出其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需要给予支持与引导,即为学生搭建一套有关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渡过最近发展区。长此以往,当“支架”逐渐被撤掉时,学生仍然能够在以往的学习框架中继续上升,最终只凭借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展支架式教学之前,教师要知道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其目标水平。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绝对正确的表征,而是对现实世界大多数现象的相对较可靠的解释,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或提出假设。可见,所谓的有效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对外界信息做筛选和处理加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管理员、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运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从学生内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丰富知识体系,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般支架式教学模式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些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搭建支架

在学生学习新课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课程内容来搭建“支架”。“支架”的建立不是随意的,需要明确探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掌握这种知识的最好途径,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支架”。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这节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千姿百态的物质,它们之间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和变化。那么你们可以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积极地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接着,借助多媒体播放課件,展示烟花绽放、钢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变质等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变化”的观念。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再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变化,初步认识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

2.进入情境

在搭建完前期支架后,教师需引导学生进入概念框架中某个节点的具体情境中。通过第一环节,学生已经回忆起了前面的知识,所以在进行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形成闭合式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后,可以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好奇心与兴趣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对此,教师可以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为基础,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进行充分的整合。例如,在讲授《物质的变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准备两张一样大小的纸张和一盒火柴,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首先教师将其中一张纸用手撕成几片,然后将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张用火柴点燃,随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请描述一下纸张撕碎和纸张燃烧前后的形态。(2)纸张撕碎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3)纸张燃烧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学生通过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自然而然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产生兴趣。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思考,学生初步了解到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变化,从而为之后的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概念的学习做了铺垫,并且通过教师真实的课堂演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验的欲望。

3.独立探索

在搭建“脚手架”之后,应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目标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学生也更易于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中,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例如,《物质的变化》这节课中讲解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之后,给学生提供简单的实验器具,如纸张、火柴、酒精灯、蜡烛、玻璃片等,让学生在了解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器具来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从而在实验中进一步验证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教师将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然后统一解决,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协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是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知识形成系统建构。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从而促进对知识的建构。协作学习能够集思广益,将学生的各种想法汇总起来,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學中,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例如,《物质的变化》这节课中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3到4人的小组,然后提出问题:(1)物理变化的过程中存在化学变化吗?(2)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物理变化?提供给各个小组一些实验器材,包括蜡烛、酒精灯、火柴等。各个小组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设计实验来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实验参考方案:先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一根蜡烛(不点燃),让蜡烛油滴落下来,然后把另一根蜡烛点燃,让其发光发热。各个小组通过协作得到了“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必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这一结论。

5.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的具体体现。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贡献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运用情况等。效果评价的原则应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优势要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加以引导和鼓励。面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不要过分指责,而是委婉指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培养其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习成绩,又要关注个人情感。通过效果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哪里做得比较好,哪里还尚有欠缺。这样,既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为了使支架式教学更加合理化,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确保支架式教学的高效运转。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模式初中化学
中职英语口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小项目中的应用举隅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