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真实的化学

2020-09-26李似麒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客观事实生活实际真实

[摘   要]以理论依据和教学主张为主体,以教学实践案例为主线,从尊重客观实验事实、创设真实探究情境、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紧贴学生客观实际和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五个方面,对“教真实的化学”进行实践阐述,并总结反思。

[关键词]化学教学;真实;客观事实;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6-0066-0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化学的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質,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1]。因此,不论从哪个层面,都说明了化学是揭示元素、生命以及自然奥秘的重要力量,要求人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元素、生命乃至自然奥秘进行研究。而高中化学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探索元素、生命以及自然奥秘的基础能力的重要过程,正确观念、科学品质和关键能力成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和有力保障。而只有教真实的化学,才能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一、理论依据及教学主张

1.理论依据

“发现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独立探索;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教师应侧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探索的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们主动建构获得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其基本主张是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已有认知结构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是合理、多元、主动的建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重点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以上两个理论的核心观点都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索和建构知识体系,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进思维的高阶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主张

基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笔者认为教真实的化学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化学教学应凸显化学学科的本来面貌,遵循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维;二是化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应真实可靠,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发展;三是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给予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体验;四是化学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实际,尽可能因材施教;五是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凸显“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在教学中落实“真实”,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教真实的化学”的理念,潜心在化学学科的真实性和化学学习的真实性上下功夫,不只教给学生被提炼出来的化学知识,更重视化学知识的来源与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真正价值。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尊重客观实验事实,体现化学的科学本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就失去了事实基础,甚至有可能变成“伪科学”。教真实的化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尊重实验事实,突出化学学科的科学性。例如,近年有一些试题出现“用氯化钙溶液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提法,其前提是假设氯化钙与碳酸氢钠不反应。事实上,在常量条件下,氯化钙可以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沉淀和气体;氯化钙只有与较稀的碳酸氢钠溶液才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用氯化钙溶液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并不可取。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对氯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情况向学生做一个真实的介绍,更不可以“假设Ca2+与HCO3-能大量共存于溶液中”作为背景来进行教学和命制试题[2]。

2.创设真实探究情境,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化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情境的依托,而教真实的化学,倡导真实化学问题或情境的创设,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在让学生主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化学知识的来源与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进一步强化化学学科的真正价值。如“铁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中,笔者以月饼包装盒里的灰黑色抗氧化剂——还原性铁粉入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灰黑色抗氧化剂变成棕褐色的抗氧化剂时铁元素被氧化成的价态和测定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步步深入开展教学,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又高效复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比传统的“回忆”式复习更加有效。

3.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彰显教师的教学机智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3]教师会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预设,但预设还需要学生个体的参与才能灵动起来,即课堂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优秀的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尊重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包括突发状况,学生的注意力、主动性、合作情况、发表的观点和提出的问题等反馈信息。这些反馈,有些可能是教师预料之外,却是真实存在的,且其中很多还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予以甄别、选择和利用。比如“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演示“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学生预测有两种可能:一是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钠;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开始实验:将一黄豆粒大小的钠块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时烧杯壁的液面处有黑色固体出现,这是一个预料外的“新奇”现象,学生自然会感到好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没有回避,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这时,笔者顺势抛出“是不是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铜”的问题,请学生查阅资料写成小报告上交,并择时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兴致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的平铺直叙好得多。

4. 紧贴学生客观实际,落实因材施教理念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其学习表现是存在差异的,同时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文理不同需求的学生教学要求也不同。因此,教真实的化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使教学的深广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兼顾学生的个性特點及差异,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学过程中,作业既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学业水平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要载体,还是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笔者所在学校长期坚持作业校本化的做法,通过对现成作业进行删改,编写具体校本特色的习题,增加作业的实践性、开放性、合作性和研究性,凸显了校本特色,是因材施教的好做法[4]。

5. 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无处不见化学的身影。同时,以化学为中心形成的化学学科群正成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新技术革命的每一领域都跟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真实的化学,还体现在组织教学时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探索和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学好化学,又可加深学生对“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感受。

如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充分体会化学给人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5]。笔者在教学《乙醇》一课时,以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客家酒娘”作为切入点,在研究“客家酒娘”的主要成分——乙醇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同时,利用身边的“客家酒娘”“客家人小孩满月,外婆要送银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探究效果。中国有优秀的酒文化,通过诵读与酒有关的优秀诗句渗透“酒在人体内的消化”的化学原理,并对学生进行“少量饮酒的益处与过量饮酒的危害”“酒驾的危害与酒驾的检测”等人文教育。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着实体验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真实的化学,还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凸显化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如对2015年某电视台播出的“我们恨化学”的不当广告,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客观的评价:尽管该广告涉及的化妆品公司在致歉申明中说明该广告创意是针对当下护肤品领域存在的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滥用化学药剂,导致对人体肌肤产生危害的现象,替消费者表达愤懑之情。但该广告的误导产生了负面影响,应受到批评和纠正。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化妆品都不可能没有化学成分,广告中所谓的“纯天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三、收获与反思

化学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中学化学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长期秉持“教真实的化学”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让化学学科思维入脑入心,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此教学,收获的是课堂的高效、学生的进步。简言之,教真实的化学,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觉得化学是值得好好学习的,学习化学对自己的成长是有用的。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化学教学,应扎实做好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学到的方法、观念和思想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真正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建立元素观、微粒观、结构观、转化观、分类观、能量观、守恒观、平衡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并通过观念的建立带动学生进行模型建构,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问题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和联系,然后用化学符号或化学方式表示出来,得出可以用来分析、预测或者参考的结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教学效益。

目前,笔者正在进行“情境—模型”双向建构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化学情境问题中抽象出化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并通过典型的化学模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学科本质,发现并建构新的化学情境,升级化学教学的“真”,将教真实的化学进行到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伍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实验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5(12):48-50.

[3]  赵力晴.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化学动态生成课堂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152-154.

[4]  李似麒.高中化学作业校本化实施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9):60-62.

[5]  李似麒.鲁科版化学2《乙醇》教学实录与反思[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1):60-62.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客观事实生活实际真实
有关初中化学定量计算的两点思考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吗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