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怀祖国明大义 修筑海堰宋公堤

2020-09-26徐向林

铁军 2020年9期
关键词:芷江阜宁县海啸

徐向林

海啸突袭

盐阜区地处黄海之滨,先民多以渔盐为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海(古称东海)海面相对稳定,长江、淮河奔流入海、泥沙俱下,大量泥沙在浅海湾底部逐步堆积,形成了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岸外沙堤。堤外,浪奔潮涌、广袤无垠;堤内,累泥成陆,民生渐稠。

大海一方面给沿海居民奉献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及延续2000多年的海盐生产资源,但另一方面,黄海因飓风海啸不时侵袭,沿海居民深受其苦。

历朝历代,也曾修筑过捍海堰、挡海堤,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北宋名相范仲淹在东台西溪任盐仓监期间,组织民众修筑的“范公堤”。自北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虽然也曾多次修筑过海堤,但只满足于“修修补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入清末民初,民生凋敝,修筑海堤之事更是无人相顾。仅抗战前的近百年间,盐城的沿海地区先后发生灾难性海潮啸涌、咸水倒灌达10次之多。肆虐的狂潮,一直是沿海居民心头的噩梦!

1939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十六。

这天傍晚时分,阜宁县境北部(现滨海县境内)海面突然惊涛拍岸,如滚滚雷声,不绝于耳,沿海居民人心惶惶——莫不是海啸又将来袭?

果然,当晚9时许,从海上刮来的飓风,如惊起突奔的疯牛冲到岸上,像山崖一样的海潮突破破旧的海堤,瀑布般向堤内倾泻。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海啸发生了!

据《阜宁县志》记载,海啸发生时,巨浪滔天,铺天盖地,狂潮吞没了良田,荡平了村庄,仅阜宁一县死亡人口就达13000多人,悲凉景况,惨绝人寰!

奔走呼吁

当时,主政江苏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表面上抗日,暗地里却忙于“对付”新四军,对黎民百姓之苦置若罔闻。大海啸发生后,受灾群众的求助信雪片般飞到韩德勤的案头,但他看都不看,更没有组织任何有效地救灾。

1939年冬,阜宁县的开明士绅杨芷江愤怒于国民党政府的不作为,联合当地士绅,向韩德勤呈上了吁请书。韩德勤一听说又是苏北的求援,本不想看,但副官提醒他,说杨芷江是有名士绅,不能置之不理。

原来,杨芷江的身世颇为不凡。他早年毕业于安徽立法政学堂法律科,曾任北洋政府塞北关监督,1920年任河南督理靳云鹗的秘书长,1921年被军阀吴佩孚委任为直鲁豫巡阅使驻北京办事处处长,1926年起,先后任绥远托克托县(今属内蒙古自治区)禁烟局局长、青岛盐务运传公署副使、安徽省区长训练所秘书等职。因不满军阀们不顾百姓死活,连年混战,他于1930年辞去官职,1933年回归隐居于故里。

灾情发生后,杨芷江深感痛心,一方面迅即动员家人及众家族安葬死者,一方面邀请当地名绅张景繁、王翰先、张慧卿、汪继光等人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所在地兴化县乞赈。杨芷江亲手起草《阜宁县沿海潮灾募捐启》(当时县境隶属阜宁县)四处张贴,以求同情惠施资助沿海地区受灾者,启文委婉凄恻,催人泪下。殷实富户及往来商贾无不被启文所感动,纷纷解囊救灾恤难,不长时间便募得大米百斛运回,济得灾民燃眉之急。

杨芷江还到处奔走游说,呼吁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抓紧“堤堰复修,蓄淡刷卤”,在兴化足足活动了两个多月。在舆论的压力下,省政府才决定修筑海堤,下拨20万元经费。可几经克扣,加之经办人员从中渔利,修筑海堤经费最后仅余11万元。

这区区11万元,根本无法造堤。最后费时几个月,仅修了一条一米多高的小堤,别说是阻挡海啸,就是一般规模的海潮也阻挡不住。沿海居民大失所望,将这条海堤讥称为“韩德勤小堤”。

第二年海啸又起,所修海堤全部崩溃,沿海人民再次遭受劫难。杨芷江悲愤填膺,痛骂国民党政府“早迟要完蛋”,痛恨之余愤慨写下:

捍患未周无远虑,堤防重决有深悲。

桑田坐看成沧海,庐舍行间痛离别。

人将春熟还艰食,我为年荒发浩歌。

劫运纷乘靡底止,问天不语奈天何?

诗中充分表达了杨芷江对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和对广大贫苦百姓的关心,后杨芷江将一生中所有愤慨感喟呼吁的文稿搜集起来,辑成《吁天录》。

义士出山

1940年,随着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挥师南下,历史就此翻过崭新的一页。

当年5月,中共阜宁县委成立。同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任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部长的宋乃德,被推任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

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一成立,即在阜城召开各界座谈会,问民所需,因需施策。座谈会上,宋乃德敞开心扉:“抗日民主政府以抗击日伪、造福民生为宗旨,今天请各位来参政议政,请大家畅所欲言,是凡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无论大小,我们均一一记录,逐一落实。”

众人见宋乃德态度诚恳,遂畅所欲言。大伙儿提得最多的就是建议在沿海修筑海堰。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修筑海堰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县抗日民主政府新成立,百端待举,宜从长计议。”

宋乃德听出了反对者弦外之音,那就是“财大气粗”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都没有拨出足够的财资修筑好这海堰,凭一个新成立的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修筑,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吗?

听完所有人的发言后,宋乃德动情地说:“无情的海啸年复一年地摧残、毁灭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我们抗日政府不能坐视不管。共产党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海堰我们一定要修,而且刻不容緩!”

会后,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立即将修筑海堰之事作为“头等大计”。宋乃德代表县抗日民主政府向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汇报,黄克诚当即表态支持:“修筑海堰是事关人民利益的大事,再困难也要修筑。这不仅仅是修一道海堤,而是筑起共产党军队、新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坚不可摧的桥梁!”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召开。会上传出两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其一是历经“皖南事变”的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浴火重生;其二是参议会讨论通过了修筑海堰的方案。原先为民请命的杨芷江,在会上被选举为副参议长。

而杨芷江的出山,还是宋乃德亲自上门做的工作。

1941年1月,宋乃德听人介绍杨芷江的情况后,亲自到杨庄拜访了杨芷江,二人一见如故,把酒畅谈。当宋乃德询问如何取信于民、以利军民团结时,杨芷江提出三条建议:发还民枪,以安民心;兴筑海堤,以定民居;创办盐场,以纾民困。

宋乃德对杨芷江的三点建议笑颔采纳,不长时间便全部兑现。

杨芷江被选为副参议长,家人对此不理解,国民政府许其高官厚禄不做,现在却要当共产党这个没有油水的官,何故?杨芷江笑道:“共产党是真心为民造福,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这个官我不能推辞。”

1941年至1943年,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了多次大“扫荡”,杨芷江曾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新四军埋藏了一批重要的军用物资和6麻袋抗币、两大木箱银元及金条。不仅如此,他还掩护了一批不便随军行动的盐阜区党政军干部在杨家“打埋伏”。

特别是1943年2月26日,在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的第三次大“扫荡”中,新四军三师首长将正在生病的邹韬奋及贺绿汀等人转移到杨芷江家中“打埋伏”。伪军头目徐继泰(时任伪淮海省第四支队司令、和平军第四军军长,是杨芷江的表侄)听说后,马上带人到杨家企图搜查。杨芷江与徐继泰巧妙周旋,并大义凛然怒斥徐继泰说:“日本鬼子是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天?为鬼子办事,好比站在麻花冻上(薄冰),说下水就下水,你应该清醒一些!”说得徐面红耳赤,最后只好带领伪军空手而归。

修筑海堤

1940年冬,宋乃德来到阜宁县重镇东坎,召开阜宁东北地区士绅座谈会。会上,田厚斋、杨芷江提出了“修筑海堤、防潮御卤、保障沿海几十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建议。

宋乃德一面详细记录,一面询问海啸、海潮以及修堤的规模、所需人力财力等。会后不久,宋乃德就带人到沿海实地勘察,丈量残缺的旧海堤,测算土方量,并登门拜访田厚斋、杨芷江,就修堤细节进行探讨,形成了修筑海堤的初步思路。

调研结束后,宋乃德把修堤议案提交至1941年2月召开的阜宁县参议会进行讨论。

抗日民主政府的决心和诚信得到众多参议会成员的认同,修筑海堤的提案最终获得了参议会通过,以宋乃德为主任的“修堤委员会”宣告成立。

宋乃德随即向黄克诚司令员做了详细汇报,得到了黄克诚司令员的支持。刘少奇看了宋乃德写的《关于批准修筑海堤的报告》后,表示:“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事。”陈毅代军长说:“宋乃德的报告说得很清楚,阜宁县的海堤修不修,直接关系到我们在苏北能不能站住脚,人民政府能不能巩固,共产党是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军队是不是真正的抗日救国的人民子弟兵等等根本性问题。这个海堤不仅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支援的,我们的部队一定大力支援!”

得知修筑海堰的报告获得批准后,杨芷江难抑激动之情。在与宋乃德握手时,他的手久久不愿放下,感慨万分地说:“国民党政府不顾民众的死活,我们多方奔走呼吁,方才象征性拨了点钱修了一个没用的海堰应付民众。而你们共产党人不一样,说的话句句如泰山般落地,这是民众之幸啊!”

修筑海堰经预算需耗资百万。钱从何来?

当时,江淮银行、盐阜银行尚未成立,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人的亲自统筹下,新四军以盐税为抵押,向社会发行公债,解决修建海堤的资金难题。

不久,60多万元公债成功发售,再加上开明士绅的慷慨捐助,修堰资金得以落实。

万众一心

以韩德勤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得知新四军帮助老百姓修筑海堤后大为光火。他们恐慌于新四军的顺应民心之举,寻找一切机会制造摩擦,日伪军则借此机会,组织频繁地“扫荡”,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新四军修筑海堤的决心。

按计划,在北堤开工之前,需筹集口粮40万斤,不料由于运输困难,开工时只筹集了12万斤。于是,谣言即起,说抗日民主政府对修堤并无诚意,不然不会只筹这点粮食。为了击破敌人的奸计,新四军第三师遂以新购进的12万斤军粮,全数接济。同时,盐城等地所购粮食也陆续运达,敌人的谣言不攻自破。

1941年5月15日,修堤北段工程正式開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2万多民工,县长宋乃德亲自任工程总指挥,八滩区长陈振东任现场指挥,已50余岁的杨芷江也闲不住,积极投入到筑堤的后勤工作中去。

整个工程以发行公债方式,筹款60余万元,实行以工代赈,历时84天。当年7月31日,全长90华里、高7米的捍海长堤筑成。那年,当海潮再次来临时,海堤巍然不动,沿海地区百姓从心底里传唱这样一首歌谣:

从南到北一条龙,挡住咸潮浸阜东。

从此没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为了铭记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在苏北兴建的最早、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同时也为了铭记宋乃德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绩,阜宁沿海各界决定将这道海堤称为宋公堤,并在海堤上刻石立起一块纪功碑。杨芷江特为此撰诗云:“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

有了“宋公堤”,沿海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有了保障,百姓从此兴垦种植、安居乐业。

如今的宋公堤经过达标治理,已经彻底摆脱了海潮大患。宋公堤北堤下,滨海港10万吨级航道已经于2014年10月28日成功开港试航,国电投煤码头和疏港航道项目、国电投2×1000MW火电项目、 中海油LNG项目、国电投500万吨储配煤中心项目、国电投30万千瓦陆上风电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总投资300亿元的中信国安新材料、100亿元的丹化煤制乙二醇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滨海港一类开放口岸已上报国务院审批。

(本栏目责任编辑 丁 岚)

猜你喜欢

芷江阜宁县海啸
芷江行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研究
芷江受降纪念坊
一次调研,成就芷江“和平文化城”
江苏阜宁:监督收监执行一名脱逃超两年缓刑罪犯
连续的海啸
发酵床与传统水冲圈模式下猪寄生虫虫卵调查及防治效果
引发海啸(下)
芷江缘何成为受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