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非贫困县扶贫审计全覆盖

2020-09-25

审计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贫困县贫困人口审计工作

近年来,襄阳市审计机关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扶贫审计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提高站位强化担当,统筹推进科学谋划,紧盯重点精准审计,突出成效助拔穷根,在全面完成上级安排的重点贫困县扶贫审计的基础上,对我市所辖的非贫困县的扶贫审计工作实现了审计全覆盖,有效发挥了审计机关在扶贫攻坚战中的监督功能和建设性作用。

一、提高站位,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一)站在政治机关的高度重视扶贫审计。局党组充分认识到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审计机关的政治责任,因此反复强调全市审计机关要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牢“四个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充分发挥“精准审计”助力“精准脱贫”的作用。

(二)站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布局扶贫审计。局党组对扶贫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将扶贫审计作为履行审计职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工作来谋划,保持与党政重大决策、与推动襄阳“一极两中心”战略进程同频共振。2016年以来,先后召开党组会、专业协调会、项目推进会20余次,连续四年将扶贫审计列入年度审计工作重点,先后制定《襄阳市审计局农业审计十三五规划》《襄阳市审计工作围绕中心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的实施办法》《关于扶贫审计工作操作规范》等6项制度办法,切实做到行有定向、动有方略。

(三)站在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角度统筹扶贫审计。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推动全市审计“上下一盘棋”、实现扶贫审计“全覆盖”的新方法、新路子。一方面,按照省厅关于“到2020年实现对全省国定、省定贫困县所辖乡镇和插花贫困地区重点贫困村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先后三次以文件形式,统筹安排涉及我市7个县(市)的扶贫审计,实行全市审计大交叉与县(市)同级审、跟踪审计三个相结合,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所在乡镇的审计全覆盖。另一方面,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方案、统一定性、统一处理口径、统一报告的“六统一”原则,全市统一行动,避免各自为战,保证全市扶贫审计工作上下一体、工作同步、质量一致。

二、精心组织,分类施策,精准实施

(一)优化组织方式,积极整合资源,统筹安排项目。坚持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实现扶贫审计全覆盖。近年来,我局把推动扶贫开发、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积极推进扶贫审计全覆盖。长期以来,审计机关一直面临人员少、任务重的客观矛盾,为实现扶贫审计全覆盖,我局积极探索审计项目统筹和审计组织方式统筹,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打破地域界限,统筹全市审计系统人力资源安排审计项目。如,2019年将我市非贫困县的扶贫审计项目与其他市级统筹的审计项目合并实施,在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共抽调40多名审计人员混合编组,综合考虑年龄构成、地区组成、专业组合等多重因素,科学分配到5个审计组,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各自的优势,保障各个组力量均衡,真正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摸清底数,精准把握审计服务对象。作为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我市7个县(市)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2013年建档立卡的全市贫困人口14.1万户、37.5万人,省定贫困村346个,深度贫困村30个。为此,我们将“精准”贯穿扶贫审计工作的始终,在“精准识别”上做文章。2017年组织7个县(市)统一开展了历时两个月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性审计,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法,利用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和跨界数据关联、比对、分析、疑点筛查等技术手段,挖掘出诸如虚报冒领扶贫资金,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符合条件、超范围超标准享受扶贫补助,医疗、教育等领域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根据审计结果,7个县(市)区先后有18889人被重新纳入精准扶贫的政策保障范围或补充登记建档立卡系统,补充发放各类保障性到户资金143.21万元;有15553人因各种不符合条件的原因被清退出建档立卡系统,确保了低收入人口及时建档立卡、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出,识别更加精准。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扶贫审计专业化水平。针对近几年新进人员较多且业务不熟练的实际情况,我们优先安排年轻同志参加省、市两级的扶贫交叉审计,在实战中培养锻炼新人。参审年轻干部不仅学习了上级审计机关先进的审计思维、观念和方法,同时跟前辈们学到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充分调动了参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了基层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2016年至2019年,我市共抽调人员75人次参加了省厅统一组织的11个地区的交叉审计,借助省厅交叉审计这一平台,有效地提升了市县两级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整体实战能力。

三、把握关键,定向发力,确保成果

(一)在重视审计整改上确保扶贫审计成果。2016年至2019年,通过审计有效助推全市7个县(市)区37.5万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同时,也发现一些地方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项目管理不规范、扶贫项目推进缓慢、绩效不高等问题。相关问题均列入了当年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内容并向市人大报告,引起了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纪委责成各地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落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收到审计报告后积极组织相关部门整改,促进有关部门及时拨付资金2.9亿元,推动各地盘活统筹使用闲置资金5.1亿元,归还原资金渠道1280万元,督促129个进度缓慢的项目及时开工、完工、验收。

(二)在助推建章立制中确保扶贫审计成果。市本级及7个县(市、区)通过采纳审计建议,共出台各种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及办法28项。通过审计,我们上报了《全市扶贫专项审计情况的报告》和《我市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工作亟待加强》等审计专报,指出市县(市、区)存在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财政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市级财政资金投入、简化扶贫救助工作程序、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加强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等审计建议,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做出了具体批示。市政府采纳审计建议,于2017年6月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自2017年9月1日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拿出近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每年专项预算安排3000万元,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含已脱贫)在校学生发放生活补助,为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补充商业医疗保险,集中解决困难学生上学,贫困家庭大病、慢性病等问题,彻底挖“穷根”。

(三)在跟踪问效中确保扶贫审计成果。注重与纪检监察机关之间的贯通协作,结合省、市纪委开展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活动,主动加强对接与沟通,及时通报扶贫审计有关情况,发挥部门协作合力,加强重大案件线索跟踪问效,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各审计组在审计实施中紧盯政策和资金两条主线,以项目、资金流向为抓手,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着力查处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过程中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和违法案件线索。近三年,我市审计机关共向纪检部门移送违纪违规问题线索33件。截至目前,7个县(市、区)共对56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追责问责,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7人,组织处理及问责处理29人,收回各类违纪违规资金635万元。部分案件作为扶贫领域的典型案件在全省、全市范围内通报,审计部门打击扶贫领域腐败作风问题的尖兵、利剑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猜你喜欢

贫困县贫困人口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隐形贫困人口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