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滇国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研究
——以贮贝器为例

2020-09-24◎王

文化产业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云南

◎王 越 田 威

(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云南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给后世留下的许多珍宝中,最能体现云南特色的便是贮贝器了,这是一种专门储存货币的青铜器物。古代滇人用自己的方式在贮贝器盖上进行生动的雕铸,形象地记录下了当时的各种生活场景,为后世了解这个神秘的民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贮贝器的由来

云南最早的本土文化发源于滇池地区。据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①当时滇族人民的聚居地主要集中在滇池地区,那里的人把头发梳成辫子,随牧而居。这里可以了解到当时滇人的主要经济模式是以农业为主,同时司马迁将夜郎、滇国、邛都都归入了农业民族这个范畴,表明了在当时的上述地区农业也较为发达。在《后汉书·西南夷传》说道:“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②表明了当时除了农耕经济发达以外,畜牧、渔猎等产业都比较发达。西汉至东汉时期,牛耕技术传了过来,此后随着农耕、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盛产金属的滇国冶金业也随之繁荣起来了。

滇国特有的青铜贮贝器是在战国末期出现的,主要用途是用来储存当时市场的流通货币——贝壳。这是一种叫作“环纹海贝”的贝壳,它的产地主要在热带地区如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也有分布。对于远在西南边陲地区的云南来说,是不可能产出这种贝壳的,因此想要获得这些海贝,只有接触到沿海地区才有可能。由于贸易往来的不易,于是这些海贝被视为珍宝,代表了拥有者的尊贵身份。因此,用来储藏这些海贝的贮贝器就这样诞生了。

二、视觉具象化

据《滇国与滇文化》记载:“滇国时期,当地民族尚未使用文字,尤其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表示某一物或记录某一事时,多采用图画形式,我们暂称其为‘图画文字’。”③滇国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这段模糊的历史便通过贮贝器盖上精美的雕刻真切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无疑是一部具象化的“像解史书”。

这段鲜为人知的滇国历史面貌,可以跟随贮贝器去慢慢了解。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牛(图1)的造型。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何牛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在战国到西汉时期,滇国还未出现牛耕,尚处于锄具农耕阶段;到了东汉时期,滇国和内地在经济文化上开始频繁交流,牛耕技术引入到云南,因此青铜器上出现了众多关于牛的题材。据此表明在滇人的社会生活中,农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又据《滇国与滇文化》的记载:“滇国房屋的横梁上多悬挂牛头,牛头的多少,也是统治者财富多寡的象征。”④据此可知牛在古滇国是作为财富的象征,拥有牛的数量的多少便是身份和地位的直接代表。人们不但在现实生活中想要拥有更多的牛,就连在生活的器物上也铸造出了各种千姿百态的牛,由此贮贝器上出现的这些各式各样的牛的造型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1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战争场面的贮贝器是极具画面感的,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战争场面叠鼓形贮贝器”(图2)。交战的双方主要是滇族人和辫发民族,形象高大的滇人坐在坐骑上带领着他的部下奋勇杀敌,士兵有的手持长矛,有的跪地求饶,在他身旁还有一个士兵正一只手抓着辫发人的发髻,另一只手作拳头状狠狠地击打着敌人。战争题材的贮备器反映的历史内容大多是滇人获得成功的场景,制作工艺也多数是采用先分铸再焊接的方法,最后加上立体的雕像。这样的制作工艺对于记录某一事件或者表达某一主题的贮贝器盖的雕铸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不但有助于把事情讲述清楚,也有助于让刻画更加精致,通过这种对某一事件的具体刻画,也向我们形象的展露出了古滇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在史书记载较少的这段历史里,古滇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将当时发生的“事”一件件地记录了下来。通过这种记述人物集群或针对某一事件的表达方式,古滇国人民为我们勾勒出了原本沉没于史海中的场景,真实地为我们再现了当时滇人的社会风貌,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段过往,变成了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物象。这部“像解史书”,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历史上的珍贵篇章。

图2 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

三、造型的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即节奏、韵律、平衡、和谐、对比等,匠人们通过多年的实践让青铜器的造型不论是从审美上还是从功能上考虑都更加趋近完美,用今天的形式美法则去分析会发现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

节奏是一种有规律性的重复,通过加入一些其他形式的元素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韵律则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在设计中,节奏结合富有韵律的变化,可以给观者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在器物整体效果的呈现上,也会有更丰富的层次体现。闻名遐迩的石寨山出土了许多贮贝器,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滇国贮贝器主要有筒形贮贝器(图3)、束腰形贮贝器(图4)和叠鼓形贮贝器(图5)三种,战国时期出现的束腰形贮贝器一直延续到了西汉,可以说是见证了贮贝器的形成和全盛时期,是贮贝器的主流器型,出土的数量也最多。在造型上和筒形贮贝器相比,束腰筒状贮贝器有曲面和直面,曲直交替的结合,看似圆滑的过渡中又加入了硬朗的直线,一柔一刚不但使层次更加多样化,也表现出了更加丰富的韵律感。

平衡是指各要素以某一支点为中心形成的视觉平衡。束腰形贮贝器的外形(图4)和竹子很像,中间部分即腹身向内凹,越靠近顶部和底部的平直面则越呈现向外扩张的流线型,和筒形贮贝器(图3)相比,束腰形贮贝器的器身依然保持了筒形贮贝器干练的外形,器身上端、底端的平直面和中间向内凹的弧面上下贯通,看似无奇但做到了器盖和器身的完美咬合,体现了当时古滇国人的精湛技艺,而从体量上来观察,在寻找器身的平衡点上,器物的向内收缩和向外扩张不但严格遵循了中轴对称,而且还利用了曲线地走向来平衡力度,使整个造型在视觉上达到和谐和统一,呈现出平稳泰然的气势。

图3 五牛筒形贮贝器

图4 七牛虎耳束腰形贮贝器

具有差异的双方安排在一起就会产生对比。在贮贝器上处于主要地位的人或物的一般体量较大,或是贵族身骑骏马,或是贵妇坐于众人抬起的高轿椅之中,抑或是通体鎏金直接表明社会地位,而处于附属地位的人,要么作为祭祀的牺牲品,要么赤身裸体、手脚捆绑,且一般身姿低下、矮小,与主体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装饰法适用于目前所发现的所有贮贝器中,由此可见对于贮贝器的造型构成来说,形式美法则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

具有差异的双方安排在一起就会产生对比。在贮贝器上处于主要地位的人或物的一般体量较大,或是贵族身骑骏马,或是贵妇坐于众人抬起的高轿椅之中,抑或是通体鎏金直接表明社会地位,而处于附属地位的人,要么作为祭祀的牺牲品,要么赤身裸体、手脚捆绑,且一般身姿低下、矮小,与主体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装饰法适用于目前所发现的所有贮贝器中。由此可见,对于贮贝器的造型构成来说,形式美法则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

图5 狩猎场面叠鼓形贮贝器

四、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贮贝器的造型体现了贮贝器的实用功能,按照先实用后美观的工艺制作方式,装饰工艺则是附着于造型之上的点缀。最早的贮贝器:“通体呈竹筒形,盖子以子母口合于器身;盖与身各有相对之小耳,用以穿绳而相联结。其他的部件,则是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⑤据此可知,贮贝器的造型结构和器耳等装饰,主要是从实用性出发的。在虎牛搏斗贮贝器(图6)中,器耳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器耳被铸造成老虎的形象,在器身的中间部位左右各自焊接了一只老虎,四肢健美有力,虎口大张着怒视前方。器耳的焊接为提携带来了便利,不难发现在贮贝器由提筒形到束腰形再到鼓形的演变过程中,造型和实用性都在一步步地完善着。“如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铜鼓双盖贮贝器’,和‘铜鼓形贮贝器’,便分别在盖子、‘鼓’面上,各有3.5和4.8厘米的圆孔。”⑥据此可知还有着开有小圆孔的贮贝器,结合今天存钱罐的投币方式来看,这种“投贝口”的出现也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贮贝器的实用功能即更方便人们贮贝。

图6 虎牛搏斗贮贝器

从贮贝器器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实用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装饰不只是为了审美服务也是为了提高实用价值,贮贝器的雕铸使装饰性与客体的实用性相结合,既扩大了艺术的表现力也在加强审美的效果上提高了其实用性。

五、结语

在系统化、符号化的文字出现以前,人类最早的记录方式是刻画图像。古滇国人民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无法像中原的青铜器那样用铸铭纪实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但却用另一种方式保存了那段光辉岁月。滇青铜器的内涵丰富是多元文化的象征,通过对这些器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更深层的文化脉络。

【注释】

①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②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③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④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⑤李伟卿.《贮贝器及其装饰艺术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04期.第44页。

⑥李伟卿.《贮贝器及其装饰艺术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04期.第46页。

猜你喜欢

云南
云南图片库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云南图片库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最后的秋境
云南 一个巨大的地质博物馆
云南图片库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