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蛸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

2020-09-24朱文博季本安李文蕾孙成峰许传堂

水产养殖 2020年9期
关键词:性成熟浮游幼体

朱文博,季本安,李文蕾,孙成峰,许传堂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 日照 276800)

短蛸(Octopus ocellatus)是我国北方重要蛸类经济物种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以及黄渤海近海。短蛸的生活史一般为一年,生长迅速,是优良的养殖品种。日照处于海州湾北部,由于岸线类型为砂砾质海岸及礁岩型海岸,为短蛸提供了优良栖息地。因此,每年4月清明节前后,短蛸会聚集到日照近海进行产卵交配。然而,近几年受环境恶化及过度捕捞的影响,使得近海短蛸资源量严重下降。因此,该试验于2014年开始对短蛸人工繁育进行了研究,现将技术方法总结如下。

1 亲蛸的选择

通过对日照海区短蛸群体进行周年采样,对其体重、胴长、性腺指数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将短蛸生活史划分为4个阶段:繁殖期为4—6月,短蛸繁殖群体在清明节前后开始向近海聚集;生长期为7—11月,在此期间,短蛸快速生长,直至冬季水温下降,生长速率逐渐降低;停滞期为12月至次年1月,此期间由于水温较低,短蛸几乎不进食,并迁徙至深水区进行越冬;成熟期为2—3月,由于水温回升和丰富的饵料,短蛸群体开始向近岸迁移,并积蓄能量为繁殖做准备。雄蛸在9月开始性成熟,雌蛸在次年2月开始性成熟,雄蛸性成熟早于雌蛸,交配开始于产卵前4~5个月并于产卵前1个月达到高峰。

因此,当海区水温上升到10℃左右时,短蛸繁殖集群开始向近海积聚,形成渔汛。此时是采集亲蛸的最佳时机。在采集短蛸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保亲蛸采用罐捕而非网捕,采用罐捕的亲蛸30 d成活率达到90%以上,而采用网捕的亲蛸30 d成活率在50%以下;二是确保亲蛸未用淡水浸泡,用淡水泡过的亲蛸收购回来后将很快死亡,而未用淡水泡过的亲蛸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是挑选体质量70 g以上、体色正常、性腺饱满、腕足完整、活力较强的个体作为亲蛸。性成熟的雌蛸胴体圆润,腹面呈淡黄色,卵巢轮廓清晰可见。雄性个体右侧第三碗茎化,形成具有交接功能的茎化腕,且雄性个体小于雌性个体,精巢增大。由于短蛸雄性性成熟早于雌性,雌雄交配始于11月,在次年2月以前大部分雌蛸已完成交配,因此在亲蛸采集过程中,只采集雌蛸即可。

2 亲蛸的日常管理

亲蛸暂养于室内水泥池中(面积为30~40 m2,水深约l m,养殖用海水经过简单砂滤处理)。亲蛸入池前用10×10-6聚维酮碘药浴0.5 h,进行消毒。为避免亲蛸间的相互残杀,放养殖密度为5~8只/m2。暂养过程中换水量每天50%~100%,每3 d清除池底部的剩饵及粪便,持续充气,使溶解氧含量保持在6 mg/L以上,饵料以肉球近方蟹等饵料系数转化率高的活饵为主。将陶罐(上部开口,底部具有通孔,最大外径8 cm,底部直径4 cm,通孔直径1 cm)用尼龙绳吊挂在池壁四周,作为雌蛸的产卵巢。当亲蛸全部钻入陶罐进行产卵时,停止投喂。水温达到13℃时,雌蛸开始陆续产卵,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分批孵化,整个产卵过程持续15 d左右。雌蛸产出的单个卵子通过卵柄相互缠绕,一般由四股卵柄缠绕,并在外层包裹一层绿色胶状物质,呈葡萄串状,粘于陶罐壁上。短蛸具护卵行为,产卵后雌蛸不再离开产卵场巢,并不断用后两对腕抚弄卵子,去除赃物和坏卵,并用漏斗给卵子喷水,增加卵子周围水流和通气量。孵化期间应加大水循环量,日循环水量200%~300%。每日逐个检查产卵巢及时清除死亡亲蛸,当池中短蛸幼体密度过大时,及时移走正在孵化的短蛸及产卵巢。

3 雌蛸产卵量计算

短蛸卵呈葡萄串状,在产卵量计算过程,先计数卵群中的总卵串数,再随机抽取10串计算卵粒数,由此计算出平均每串卵粒数,进而计算出总卵粒数。总卵粒数=总卵串数×平均每串卵粒数。根据对随机抽取的7组卵群进行精确计算,平均卵串数16串,平均每串卵粒数为32粒,平均总卵粒数483(表 1)。

表1 雌蛸产卵量

4 幼体日常管理

短蛸卵呈长椭圆形[卵子长径约为(5.8±0.3)mm,短径约为(2.2±0.2)mm]外层具胶质膜有弹性,为极端黄卵。在水温13~23℃时,受精卵经过约39 d孵化出膜,为盘状卵裂,发育过程中经过两次胚胎逆转,可见明显的“红珠期”及“黑珠期”。短蛸胚胎发育为直接发生,不存在变态过程,刚孵出的幼体已具备游泳能力,幼体靠残存的卵黄生活,当卵黄耗尽,幼体开始自主摄食。初孵幼体体质量约0.02 g,胴长4~5 mm,起初居于水体表层,经过5~8 d陆续向池底迁移,直到全部附底,一直居于池底。幼体孵化期间应加大充气量及换水量,当短蛸居于水体表面时,换水应保持水位恒定,以免水位变化导致短蛸幼体因干露而死。在短蛸室内人工繁育过程中发现,幼体间的自相残杀行为是降低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提出了有效降低短蛸自相残杀卵巢的养殖策略:一是针对浮游期和附底期生活习性的不同,投喂不同的适口饵料,以保证短蛸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可以摄食到充足的饵料。浮游期以投喂大丰年虫为主,由于丰年虫所含营养充足,且具有趋光性,行动缓慢,易于被短蛸捕食,是短蛸幼体浮游期的最佳饵料。经过饵料对比试验发现对附底期的短蛸投喂肉球近方蟹等小杂蟹幼体可以显著提高短蛸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二是在浮游期和附底期投放不同的遮蔽物。浮游期投放尼龙网片等漂浮物,可以在水面形成隔绝空间降低短蛸幼体残杀率。底栖阶段投放海螺壳或陶罐作为人工巢穴,增加短蛸的栖息场所,以降低相互捕食概率;三是及时分池降低密度。刚孵化出幼体的养殖密度≤40只/m2,附底早期养殖密度为 10~20只/m2,附底晚期8~15只/m2,并随着规格的变大应相应降低养殖密度。

猜你喜欢

性成熟浮游幼体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浅谈微生态制剂对水域环境中水华浮游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
人参皂苷在青年鸡生产上的应用潜力探究
《浮游》
沉箱出运安装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羊的繁殖规律与育种技术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育苗技术的改进
鲸沉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