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书法教育对学生审美的作用

2020-09-23王玉凤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核心素养

王玉凤

【摘 要】 书法为华夏民族独创的表演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按照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书法教育对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品格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时期加强书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结合小学生在书法课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探索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书法教育对学生审美的作用。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书法教育;审美能力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而书法教育在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能力。那书法教育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了欣赏教学的目的,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教师“美”的知识传授,了解了“美”的含义

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虽然人们能感受到美,能辨别美丑,但在具体回答“什么是美”时,答案却千差万别。古典主义说,美是形式的和谐;新柏拉图派认为美是上帝的属性;理性主义认为美是完善;经验主义认为美是愉悦,启蒙主义认为美是关系,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定义众说纷纭,各种美学在相互对立中又相互影响,批判、吸收乃至继承,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发展趋势。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发展到今日,尚无明确的定论,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作者也难免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道:“美是难的。”而在信息交融的今日,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碰撞,又使人们对美的定义的研究难上加难。诚然,小学生自是不需要了解这些生涩而又难以理解的美学,他们现阶段只需从肉眼上看到美,产生一种对美的认知,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不能脱离事物而单独存在。它虽然不是美的具体事物,但是它是美的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在书法教育中也不能脱离具体的书法作品侃侃而谈。在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书法教育从楷书入手,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笔画简爽,若楷树的树干,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欧体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响较大,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颜体受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观点的影响,又较丰腴;而柳体又因柳公权为人正直,“字正如人正”。初谈书法之美,引以欧阳询正楷作品《化度寺碑》为例,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构开朗爽健。学生通过读帖,了解书法结构的紧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急缓,其中的意境和美感会感染学生,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书法虽然不像书画用以色彩与形状有机融合再以一定的逻辑结构描绘山川河岳、江河湖海、男女老少,但它无形却有画,点横竖撇捺折皆可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喜怒哀乐。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不应该局限于视觉上的冲击,而应该深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美。学生通过书法教育中对美的欣赏,可以有效培养自身审美能力。

二、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获知真理检验真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对于需要感官刺激和实物体验的书法教育而言,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通过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来完成。书法教学主要有对临、背临、意临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写。可以先记住一笔写一笔,然后过渡到一个字的偏旁或局部,逐步提高记忆的量。在第二阶段,先让学生记住一个字的外形结构,然后再记住一行和一段字。第三阶段意临是指学生根据所临学字体的风格、特点,自己创新的作品。在书法教育中,动手实践是形成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没有书法练习的教育教学都是纸上谈兵。教师讲的知识、技能,学生必须通过长期的书写练习才能掌握,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学生的软肋。学生在完整准确地临摹字帖时,也要从这幅字帖中体会到大书法家在其中通过点横竖撇捺折表达出的意境,汲取精華,并且加上自己的风格和习惯,形成自己的风格。学生在大量长期的观察之下,自然会形成独特的见解,进而对书法作品形成一套自己完整的鉴赏方案。

每个人都需要审美体验,都需要审美感受。书法教育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美的书法作品,从而欣赏一切美的事物,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而苏教版小学美术书法教育每课时结束后的书法练习训练正是要达到实践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之后,在观察和练习之余,审美能力自会有所提高。

三、书法教育可以让他人了解写字者情绪、性格,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培养

字如其人,这是我国的一句老话,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在这个“看颜”的社会,假想一幅整齐有章法,字体刚劲有力的字帖与一幅歪七扭八扭扭捏捏的字摆在你面前,你是否会下意识地对前者产生好感,也更加喜欢写出这样字的人呢?西汉文学家扬雄讲过一句话:“书,心画也。”由此可见,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抒发情感变化。因此,书法也可以折射人的性格,心理,情绪等方面的信息。就如李白的作品《上阳台贴》,当他愤怒时,心气郁闷,写的字就带有险绝之感;但凡他悲哀时,心气忧郁,写出的字就带有内敛质感。性格直的人,写字笔画都很刚硬,处世圆滑的人,写的字也是弯出较多;性格张扬的人写的字如天马行空,桀骜不驯;性格刚强的人一笔一画显得干净利落;性格软弱的人,字体无力。从写字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质。北京大学的黄翰琳教授著有一书《字如其人——笔记心灵解码学》,根据一个人所书写的汉字的笔迹,从各个方面做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来剖析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字也许真的可以出卖一个人的心思,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不了解不懂得自己的内心,在写出字的那一刹那,已经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小学生宛若一张白纸,非常容易留下痕迹,而这个最初的痕迹往往会或隐或现地伴随其一生。而教师在观赏学生的字帖中就可以初见端倪,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在其迷茫时指点迷津,在其有负面想法时耐心劝诫,在其浮躁时稍加点拨,有利于性格的养成。

四、长期的美感熏陶可以培养和孕化出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日练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孜孜不倦的熏陶和培养,书法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领导、激励下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书法作品中的美感,并经过长期的培养,让其拥有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让学生在这个繁华而又浮躁的信息大交融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期培养的兴趣才可以走得长久。而学生在日复一日的书法练习中,会慢慢地将这项任务习以为常,转化成一种习惯。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中,审美能力也在长期的美感熏陶中培养出来了。

总而言之,在注重素质培养的当下,书法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在练习书法中可以慢慢培养耐力、自信心,在书法作品的美感的长期熏陶之下,提升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而且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为师生交流打开另一条道路。而对于如何将书法教育融合到传统教育之中成为下一个传统,还需要教师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康蕊.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中小学书法教学模式转型研究[J].美学教育研究,2017(20).

[2]郑爱清.核心素养下小学书法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10+17.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