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救式采访”与“九畹”口述文化史融媒报道实践

2020-09-23赵威

记者摇篮 2020年9期
关键词:口述史文脉媒体融合

赵威

【摘 要】本文从“抢救式采访”与辽宁书坛名家“九畹”口述文化史切入,探索在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方面的融媒实践。

【关键词】辽海   文脉   口述史   媒体融合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句所写的是不可逆的自然法则。面对现实与历史,作为记录者,记者不可避免地总要经历采访对象的离去。所谓的“抢救式采访”由此而生。

旨在承载辽海人文历史,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探索融媒实践,2017年起,沈阳日报、沈阳日报帅正新闻客户端邀约辽海名家口述艺术人生,推出系列策划——文脉溯源·艺缘雅集专题报道,倾听艺术家与艺术结缘历程,汇集艺术家创作与人生感悟,历练文化古都艺术涵养,回放过往、启迪来者。将口述文化史与融媒报道相结合,结合传统党报转型做了探索实践。

在表现形式上,该系列报道一改传统媒体图文报道的模式,运用“二维码”实现《沈阳日报》纸媒与新闻客户端的融合联动,音视频、现场照片、历史资料与图文全面应用,并在“两微”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实现了全媒体报道。其中,从2017年3月到7月,报道组完成了对“辽宁九畹”九位书法家的口述文化史采访,并于2017年10月由辽海出版社出版《风起九畹》一书。此系列报道对艺术家口述文化史进行了文字记录,并突出了对人物影像的应用。

一、寻找“鲜活”文化史

2014年8月,作家、文化学者彭定安先生在《沈阳日报》万泉版发表《鲜活的当代文化史向我们走来——读沈阳日报专版图说往事·老艺术家》。“图说往事·老艺术家”为沈阳日报新媒体部门创办的艺术家口述实录访谈版,在当时的条件下,纸媒读者可通过关注沈阳日报官方微信,通过回复关键词的方式,获取图文容量较纸媒有扩展、更丰富的融媒体报道。“九畹”口述文化史亦是此系列的延续。

彭定安在文中写道:“我每期都很有兴味地阅读这些故事,并且深受教育和启迪。我感觉到一种生动鲜活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文化史向我们走来,好像与这些老艺术家们促膝倾谈,听他们娓娓道来,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颇有‘共话巴山夜雨时之感。”

彭先生认为,这些口述文化史报道富有启迪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内涵,它活泼轻松,却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艺术体验和引人思索的内蕴。它在传播一种严肃而有价值的人生态度、理想志气、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而这些是能够起到“启迪青年人格追求和重塑国民性”的作用的。

“九畹”是辽宁九位书法家组成的一个书法艺术群体,九人分别是王贺良、孙德洲、李仲元、陈复澄、姚志忠、徐炽、聂成文、郭子绪、董文。“九畹”之名,源于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九畹”书家群的诞生为辽海乃至中国书坛吹进了一股强劲而新鲜的翰墨之风,迅速引起书界的广泛关注。

二、“抢救式采访”

37个春秋过去了,当年“九畹”中年龄最大的李仲元先生已经87岁,年龄最小的董文先生已经73岁。孙德洲先生离世,郭子绪先生于2018年去世,徐炽先生卧病……其余几位先生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不止。

对于“九畹”书家口述文化史系列报道的选题,笔者认为,其一,它是一种“抢救式采访”。比如,徐炽先生接受采访时已经不能开口说话。郭子绪先生在接受采访一年后永远离开了人世。其二,它是关于艺术、关于文化的史料性积存。比如在采访前,王贺良先生、姚志忠先生均未归纳艺术创作年表,此次报道完成了对两位先生艺术创作年表的归纳、整理。其三,它将成为辽海、辽沈、沈阳的地域文化与人文艺术符号。其四,它成为探索传统媒体转型报道的案例。其五,探索實践了口述文化史、艺术史的采访报道模式,写作方式和报道模式有突破。其六,影响具有持续性。系列报道引起了搜狐、雅昌艺术网、辽宁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并转发转载;系列报道得到了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沈阳市文史馆、沈阳市文联、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沈阳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支持。其七,系列报道充分、直观地展现、记录了九位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历程,影像(包括翻拍)发挥了视觉语言应有的作用。

采访徐炽先生时,记者邀请了先生的家人和学生来讲述其艺术与人生经历,就徐先生人像摄影,记者尝试了多种方式,一是翻拍老照片,但这样与先生的真实状态相差较大;二是拍摄先生的头像雕塑,这样的艺术造型又与整个系列报道的人像作品风格不相符,征得老先生家人的同意,记者拍摄了坐在轮椅上的徐先生,角度几经调整,在大量的现场照片中,采访团队与先生家人一同选择了那张老人于一株绿植旁边,面向窗外的侧脸人像照片,照片上的先生若有所思,闭目不语。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与画面感染力实现了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孙德洲先生已于2006年去世,在人像作品的选用上,采访团队同样做了多个方案的尝试。其一,同孙先生家人一起到先生墓园祭拜,进行现场拍摄,准备与翻拍的先生照片组合到一起,这个想法在视频作品上实现了,但放在纸媒版面上效果不理想,只好放弃;其二,和先生家人一起选择了先生生前个人最喜欢的一张特写黑白照片,组成了版样之后有压抑之感,再次放弃;其三,从众多照片中,选择了一张先生创作高峰期的坐姿人像照片,背景是先生的作品,在版面上做成通栏压题效果,这个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可,这张照片也成了系列口述文化史报道中人像作品的收官之作。

三、“私藏”诉诸公众

沈阳日报口述文化史系列融媒报道,以全媒体报道为载体,深耕本地,加强整合,持续深入开展辽海、辽沈、沈阳相关人物口述史的挖掘与提炼,丰富了沈阳日报的原创内容,成为沈阳日报融媒报道的一大特色。

彭定安先生认为,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有共同特点,又各有其独特的个性,读了令人深思,令人回味历史、反省自身,并展望未来。这些人生哲理和艺术感悟,既是他们艺术实践的结晶,又是他们心里的“私藏”,通过媒体诉诸公众,就成为社会财富了。这足以教育他人、启迪后人。这可视为当今文化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

【参考文献】

[1]沈报融媒“文脉溯源 艺缘雅集”报道组编著.风起九畹.辽海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口述史文脉媒体融合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