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微博用户的共鸣

2020-09-23王雪晴韩金朗梁海霞

记者摇篮 2020年9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社交媒体传统文化

王雪晴 韩金朗 梁海霞

【摘 要】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推出即受各界好评,在网络上也掀起了一阵文博热,本文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宝藏》官微文本进行研究,并从宏观主题、微观结构和文本形式三个角度总结了其话语特征,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话语分析   社交媒体   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回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元艺术相结合,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模式。如今国家宝藏官微粉丝量已达232万,它如何在微博这块流量阵地上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并与微博青年用户产生共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学者对《国家宝藏》的研究大多从其节目创新性、对文化和记忆的传承等角度出发,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节目宣传文案的研究较少。话语分析理论的源头可追溯至1952年哈里斯的《话语分析》,之后梵迪克将其应用到新闻学领域, 分析新闻话语的超结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其中超结构属于形式维度范畴,而宏观和微观结构属于内容维度。本文将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对国家宝藏官微话语进行研究。

二、《国家宝藏》官微话语的内容分析

1.《国家宝藏》微博客户端研究样本抽取

本研究選取微博文案的时间范围是《国家宝藏》节目开播期间,选取每天转载、评论、点赞量最高的一条微博作为样本。这样既保证了语料范围封闭,又保证了样本的数量合适,方便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共抽取了微博133条。

2.《国家宝藏》微博内容分析

①内容维度分析。梵·迪克认为,主题所形成的层级结构支撑起了文本的整体宏观结构,在对微博文本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其主题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节目宣传主题。原创音乐、演员海报等是微博宣传的主要方式。第二是聚焦人物主题。《国家宝藏》官微对文物相关的人物及其故事也进行了宣传。第三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微博内容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了现代化的文化创新。第四是家国情怀主题。本着“以文鉴国,以物衍家;以史为鉴,以心爱国”的创作理念,节目官方对家国情怀也进行了深入的贯彻与传递。

在微观结构上,本研究结合学者臧国仁的框架层次说从主要事件、附加事件及表达方式角度来进行分析。所有微博中,主要内容为节目预告及片段的微博最多,达48条;数量第二多的是嘉宾、剧照公布类,有34条。附加事件方面,以历史文化知识为补充的微博最多,有6条。表达方式上,使用记叙方式的微博最多,有34条,使用了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方式的微博次之。

②形式维度分析。从确定命题到保持内部的一致性、句法、措辞风格、修辞等,各种非常具体的分析,都属于话语分析的重要部分。在抽取的133条微博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方法是设问,共12条,拟人修辞次之,有10条。风格上主要有幽默风格、轻快风格、古诗文风格等。新闻消息类风格的微博数量占比最大,在133条微博中有62条是该风格,约占44.6%。按数量排序,第二的是轻快风格,共28条。

三、《国家宝藏》官微的话语特征

1.内容特征

主题上紧随主旨,与节目一脉相承。例如,节目宣传主题是为了配合节目的播出以扩大节目知名度与影响力,聚焦人物主题是将节目里面出现的各种人物进行重点突出与展示,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将文化的传承进行现代化的运用与创新,家国情怀主题则深刻贯彻了节目的创作理念。而所有的主题都与节目的主旨和理念相一致,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指向明确,与青年受众相勾连。

从微观结构上看,涉及节目预告及片段和嘉宾(剧照)公布的微博数量最多。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其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节目特色为亮点的宣传策略。附加事件上,国家宝藏官微更注重添加历史文化知识作为补充。如2018年12月9日的微博,在放出节目片段的同时,补充了《上阳台帖》相关的历史知识。

2.形式特征

风格上,使用新闻消息风格撰写的微博数量最多,其次是使用轻快与流行风格的微博,还有部分文案使用了当下青年群体常用的颜文字,体现了节目官方在更贴近平台特征和用户习惯上做出的努力。修辞上,《国家宝藏》官博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设问语句,调动读者和观众兴趣。

四、结论与展望

《国家宝藏》官微内容上能够高高举起宣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帜,明确传播指向,搭起文化传承的桥梁,潜移默化中宣传中华文化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迎合新媒体平台用户特点,在互动中引发共鸣。形式上,国家宝藏官微文案的叙事风格和修辞手法都较为贴近青年群体,得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近年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与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国家大力提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相关作品在网络上的发布与宣传也应紧贴时代紧贴群众,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希望未来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在网络时代真正做到传承与创新。■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姚璇.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以《国家宝藏》为例[J].出版广角,2018(04):53-55;

[2]张枭.中泰广告话语方式的差异比较——基于梵·迪克批判性话语分析[J].青年记者,2018(35):100-101;

[3]李彩玉.梵·迪克新闻话语分析理论视角创新性和适用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34-236;

[4]刘英翠,饶鉴.民国报刊新闻述评的话语分析研究[J].编辑之友,2017(09):97-102;

[5]胡雯.新媒体时代话语分析的发展 [J]. 沈阳大学学报,2011.104(02):85-88;

[6]陈力丹.深刻理解“新闻”——读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J].新闻大学,2004(04):89-90.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社交媒体传统文化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