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影视类课程的影响及对策

2020-09-23高莹马艳丽

记者摇篮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想引领媒介素养

高莹 马艳丽

【摘 要】在新媒介背景下,必须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对青年亚文化现象作出理性判断,积极利用新媒介平台,在影视类课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样才能提高影视类课程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网络青年亚文化   影视类课程   媒介素养   思想引领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意识形态,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影视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样也受到了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他们在日常闲暇时间所接触的新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形成。影视专业学生不仅受到新媒介空间亚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的生产与创造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亚文化类型。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随着新媒介赋权的扩大,青年亚文化群体在各种新媒介中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可以看出,青年在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与使命。

要研究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影视类课程有何影响,先要明确何谓网络青年亚文化。笔者认为,“青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利用虚拟身份,通过网络语言、行为制造一系列网络事件,并通过网络媒介中的虚拟符号的制造和传播,表达青年群体的话语和理想,从而构建出属于青年群体特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这就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由于青年群体更加自如地使用各种新生媒介,所以虚拟的互联网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的开放性、大众性让青年亚文化个体找到其他个体达成身份的认同。

网络青年亚文化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雨女无瓜”“好嗨哟”等网络语言和网络表情包。比如,2017年主旋律正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达康书记”表情包红遍网络,青年群体通过富有创意的方式寻找共鸣,拉近了原本严肃的反腐正剧与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这种现象也说明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包容与理解。

在网络文化丰富表达的环境下,网络青年个体通过新媒介获得表达话语的空间,使用充满个性的语言与符号打破壁垒寻找到产生共鸣的青年群体。

由此,高校要提高对学生价值导向的引领效果,就必须了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特征,打造开放的影视文化素养课程,通过鉴赏主旋律影视文化产品让青年群体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引导,达到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双向互动。

二、网络青年亚文化背景下加强影视类课程建设的对策

1.將主旋律视听作品融入到影视类课程常规教学中

高校影视类课程可以大体上分为理论类与技术类两大课程分支,而技术类课程又离不开理论也就是艺术感知的支撑。理论类课程在影视语言的基础之上又衍生出类似影视艺术鉴赏、影视批评、经典电影赏析等艺术素养课程,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借助大量的视听作品,其中主旋律视听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给青年植入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青年亚文化并不否认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相反,网络青年亚文化在通过网络缓解青年群体精神压力的同时,想要在现有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影视类课程中增加主旋律视听作品的比重,通过最直观的视听手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精神认同感。例如在讲授影视评论、电影精品解读等课程时,对主旋律电影《战狼》系列、《我和我的祖国》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电影进行观摩,之后对其主题、人物、叙事结构等视听手法进行解读,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优秀的电影剧作、拍摄技巧,也可以领悟到深沉的家国情怀。目前大学生中的90后、00后被习惯性地认为对国家的大事小情漠不关心,但是就网络视听产品的点击量来看,《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成为爆款,衍生的文创产品在学生中成为“网红”,已经预示着青年一代正成为传统文化的消费主体。

2.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到实践创作中

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到视听作品中,丰富学生创作视听作品的题材内涵,弥补作品主题思想空洞的缺陷。比如在撰写电视与网络节目策划方案时,把传播传统文化作为节目的宗旨与内容定位,用年轻化的节目包装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可以同时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校影视类课程如果一味地以讲授理论基础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难以调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适当增加创作实训的比重。将与主旋律相关的题材、体裁带入到规定的实训创作中,以项目驱动实训法来提升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创作主旋律视听作品中提升爱国热情。

比如在《短片创作》这一课程实践中,把全班学生按照岗位进行分工,从剧本的立意设定到人物设定,以主旋律价值观为导向。

在实训过程中注意对拍摄环节和制作过程加以引导,最终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每组成员经历了从选题、撰写剧本、中期拍摄、后期剪辑再到最后短片导出及展示整个过程。

三、结语

新媒介不断促进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变迁,也使得青年群体不断利用新媒介技术更新已有的亚文化形式并持续创造出更新鲜、更具活力的新媒介亚文化形态。大学的教学环节应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了解大学生的文化兴趣与需求,教师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正确看待青年亚文化中各种新兴娱乐符号与多元文化,缩小与学生之间的文化隔阂,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社交媒体为载体,建立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归属感,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自信与文化自强。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雪.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2]张宇,沈杨.包容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嵌入视域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9(04)178.

[3]孙黎.身份、组织、生产: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实践的三重层面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9(06):87-93.

猜你喜欢

思想引领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将政治教学融入初中生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