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9-23刘昆

记者摇篮 2020年9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问题对策

刘昆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我国的舆论传播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正在朝着多元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而媒介之间的竞争,则更多地以争夺受众关注为内容。时政新闻是舆论引导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核心力量。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以更加民生化的表达传递出更多的信息,是新时期的新闻媒体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为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略谈当前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中的不足,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时政新闻   民生化表达   问题   对策

时政新闻,是对当前国家正在发生的各类政治事件的集中报道,是宣传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手段。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工作,是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也是新闻媒体主动承担起沟通桥梁、信息纽带作用的必然途径。

从调查中发现,人民群众对时政新闻的喜爱和依赖程度远不如民生新闻,民众普遍认为时政新闻所包含的信息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这表明,时政新闻报道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在新媒体不断出现、融媒体不断发展、信息爆炸式呈现的当下,媒体人必须深入思索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不足,积极改变观念、创新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更加民生化的表达,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好地入脑入心。

一、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存在的不足

1.报道方式单一、严肃,生活化不足。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是最能体现媒体“党性原则”的一类报道,很多媒体和记者在报道方式的选择上较为谨慎,习惯沿袭多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严肃、刻板地记录和报道相关内容。比如新闻稿中领导讲话多、官话套话多,很多群众已经厌烦了这种一成不变的“流水账”式记录,自然很难接收报道中传递的信息。此外,在报道语言上,书面语言多、话语方式生硬、缺少生活气息,这种“官样文章”也容易让受众产生疏离感,认为报道是脱离生活实际的,避而远之。

2.报道程序固定、僵化,群众的“需求点”不够突出。众所周知,长期从事时政新闻采写的编辑、记者,有自己一套固定的报道程序,按照新闻的“5W”原则,进行“规定动作”的报道。2019年“江北新闻”共播出新闻1600多条,其中时政新闻700余条,会议类和领导活动类新闻约占80%,一些信息是以官方角度进行解读,文字晦涩难懂,加大了受众理解信息的难度,限制了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发挥。久而久之,时政新闻报道成了各大媒体的“独角戏”。

3.对报道内容挖掘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国家大政方针对于个人生活、工作的影响,因此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政要闻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但是,很多媒体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报道追求“大而全”,与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内容却往往一笔带过,缺少受众的参与,内容不接地气,对信息中的价值元素挖掘远远不足,对群众的服务也不到位。同时,时政新闻报道的延续性不足,对于前情后事的提示很少,很多不了解内情的群众不能第一时间抓住信息点,因此也很难产生领悟或情感共鸣。

二、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的策略

1.学会换位思考,深入分析受众需求。时政新闻是政治性较强的新闻报道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民众对于国家事务、方针政策等的知晓欲望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时政新闻发展的内驱动力,也是对时政新闻民生化报道和创新能力的巨大考验。在笔者看来,想实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就要更加突出报道的服务性,找准时政与民生之间的“共鸣点”,站在受众角度,以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深入分析和提炼受众的需求点与兴趣点,以容易理解的话术和更加精练的表达,使时政新闻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提高时政新闻的服务性、可看性和鲜活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才能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与认可。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报道更加贴近民众。以人为本,是时政新闻报道民生化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也是提高时政新闻收视率的关键。新闻媒体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一定要从内容、形式、语言等多个角度,以民生视角阐释时政主题,按照“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要求,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地开展报道,从而使时政与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

首先,在新闻内容上,对时政新闻的解读要与受众关心的点位相匹配,比如,针对国家出台的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政策解读,要从群众更加关心的能源替代、政府补贴等角度,在帮助群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其次,在报道形式上,要以更加直观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反映出时政新闻与社会发展、百姓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更多的受众一眼就明白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对于各类新闻素材的有效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时政新闻的可看性;而传统媒体比如报纸、电视等,则应以先进的技术创新内容、形式,以图表、表格等更加简单易懂的形式,更好地进行报道与解读。

最后,在报道语言上,媒体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定要以平民化、本土化的语言,以更加有人情味的宣传口径,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从而收获更多受众的好感,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3.善于挖掘,延伸视角,开发好时政新闻这座“富矿”。众所周知,时政新闻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这其中蕴含的民生新闻价值则需要编辑记者不断深挖。媒体一定要摒弃过去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学会在报道中不断延伸自己的视角,深挖时政新闻这座“富矿”。有些编辑记者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时,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担心过于民生化的报道,会降低时政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其实,只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守新闻原则,那么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还是有很多发挥空间的。以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为立足点,往往会让时政新闻更加具有说服力和传播力。

三、结语

总之,时政新闻报道的民生化是促进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创新和价值凸显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广大新闻工作者应不断转换思维、大胆创新,以更加与时俱进的报道策略,促进时政新闻报道中时政与民生的更好融合。

(作者單位:重庆市江北区融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孟红兵.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的问题与思考[J].新闻传播,2018,(2):58-59.

[2]卓玛拉姆.关于时政新闻的特征及民生化的探讨[J].文存阅刊,2017,(17):189,182.

[3]张万营.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民生与时政的融合分析[J].传媒论坛,2019,2(2):73,75.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