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楼摄影

2020-09-23陈忱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楼大楼成都

陈忱

高楼摄影师又被称作“爬楼党”。成为“爬楼侠”至今,我的累计爬行高度已超过19000米。在多个城市的高点,我迎接过第一缕划破天际的晨光,也目送过夕阳余晖从高楼间溜走。从高处俯瞰,眼前熟悉的城市变得立体……

魔幻与现实镜头前后的震撼与历险

镜头前震撼的风貌和拍摄背后辛酸的故事,是我高楼摄影这些年获得的宝贵财富。

一座城市的脉络,由多样的交通方式和造型各异的建筑连接而成。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我会关注建筑本身的线条语言,绝对的水平垂直和流畅弯曲的弧度,各有美感。方正的大楼威严规整,这样的建筑群汇集在一起显得更有气势。而曲线或曲面具有流动性,其柔和的线条减少了钢筋森林带来的压抑感。

还有一些建筑会以经典的几何图形作为主体轮廓,例如成都的交子金融科技中心,是由三座错落排列的三棱柱建筑构成。通透的外墙玻璃配上三角形稳固的结构,整个建筑显得简洁、独特。

我很痴迷于将楼房、路和桥置于同一画面,观察不同建筑间的“互动”,享受构图乐趣。我在重庆拍摄了很多这一类型的照片。重庆本就有“3D山城”之称,城依地势起伏而建,楼群高低错落、交通线交织其间。我拍过轻轨轨道横亘于高耸的楼房前,也拍过跨江大桥凌驾于蜿蜒的公路之上。在合适的取景位,多变换角度,就能拍出极富立体空间感的作品。

高楼摄影表达的立体、几何美学,离不开摄影技术和经验的积累。首先,正式拍摄前,我们会提前踩点、模拟机位,还需结合天气预报软件(MeteoEarth、Meteoblue、Windy)觀察近期云层高度和位置之后,才能确定具体的拍摄点和时间。

即使是在相同的取景位,摄影师们拍出的作品也有所区别,因为不同焦距展示的是不一样的镜头语言。广角镜头可以让风光看上去更壮丽,它的透视比例夸张了画面的纵深感,可以拓展透视空间,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长焦镜头会产生反向透视畸变,压缩纵深,更适合表现建筑的细节,特别是几何形状。另外,城市风光相比自然风光,构图更需要注意“横平竖直”。由于城市建筑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线条结构,所以只要稍有倾斜,就会有明显的视觉差异。鉴于拍摄的地点一般是在高楼楼顶,不太容易架大三脚架,所以我偏好使用小脚架和专用的“F型固定夹”来拍摄。

通常高楼摄影作品都是在大楼楼顶完成,因此,拍摄时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千万不要为了寻找无遮挡的宽视域,到顶层围栏外拍摄;也要固定好相机,看好随身物品,以防高空坠物。高楼摄影师常会被人误会为外界的“入侵者”,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文明拍照,切勿大声喧哗,打扰附近居民。

高楼摄影背后的故事除了心跳,还有许多心酸与感触。有一次,我们找到一个机位拍摄成都天府熊猫塔。为了得到官方的拍摄许可,我们四处协调。先是用相关部门审批后的文件去找大楼物业,而物业需要街道办事处准许,于是我们又立即去街道办事处办理相关事宜。等到一切都办妥后,物业才带我们进入大楼,打开楼顶大门。我们看到眼前绝佳的城市风光,觉得之前一切奔波都算不上什么。那天天气很好,出片率非常高。我们拍完、收拾好装备差不多快晚上九点了。等到准备下楼时,我们才发现电梯已经关闭——物业当时忘记告诉我们电梯九点会关。我们只得硬着头皮从55楼走回地面。

我还记得一次难忘的拍摄经历,发生在重庆。当时我想拍摄渝中半岛,朋友告诉我,有一个机位能把渝中半岛和周围的江都拍到。我激动地前往朋友推荐的地点。到了才发现那是一个刚修好,还未投入使用的大楼。大楼里还是施工工地的样子,没有明确的指示牌,我只好靠经验寻找上楼的电梯。或许是“山城”奇特的地形和建楼特色,我在负2楼到1楼之间徘徊往复,一度迷路。当时我很绝望,又不甘心打道回府。结果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电梯成功到达顶楼。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哭笑不得。

通常,高楼摄影师要找到好的机位总会经历重重难关,接受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总会想起某个清晨,重庆棒棒军在光影下行走的画面。他们骨瘦如柴的身上背负着沉重的货物,在城市人潮里缓慢前行。看到他们为了生活努力的样子,自己的困难也不值一提了。

快城市,慢灵魂生长地成都给我的启示

我的高空摄影之旅,始于我的生长地成都。在这片土地上,我时刻感受到:疾驰的城市里,依然拥有安逸的慢灵魂。这种“慢”,意味着速度放慢。我第一次登上高楼楼顶,俯视整个城市时,飞驰的车辆与行人变得渺小,城市的喧嚣离我很远。我眼前是岿然不动的大楼和大片的霞光,时间突然放慢了脚步。

高楼摄影的魅力于我而言,不只是摩天大楼和城市灯光的震撼。当自然的身影出现在城市景观里,画面会更加丰富。成都是国内少有的,能看见雪山的特大城市。晴空万里时,绵延的雪山与林立的建筑完美融合。自然的磅礴之气,与城市的雄伟相映成辉。那一刻,“窗含西岭千秋雪”就这样毫无保留地被装进镜头。

最美的高楼摄影作品大多是日出、日落时刻拍下的。我们通常将一天中日出、日落的那一个小时称作“黄金时段”,那个时候太阳位置较低,光线投射到地面会有更多的阴影,能使拍摄的画面更有质感。而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半小时,我们则称为“蓝调时刻”,因为那时太阳处于地平线之下,整个天空会呈现大片饱和度较高的蓝色。

为了拍好日出时的城市风光,我一般提前一到两天查好天气和云图。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凌晨三点就起床收拾器材,提前到取景位准备。我曾在成都的“中国-欧洲中心”,拍到满意的日出“蓝调时刻”作品。

“中国-欧洲中心”是成都城南的又一标志性建筑物,外形酷似一双靴子。一开始,我在欧洲中心附近数十栋大楼里寻找合适的取景点。由于天气不可控,我选择了两个拍摄点,并多次踩点、时刻关注天气情况。终于,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早晨,我目睹了天空从蔚蓝色变为橙黄,欧洲中心在梦幻的幕布前缓慢苏醒的全过程。大自然成为天然的背景板,也使得高楼摄影作品更有气韵。

当然,天气不总是遂人愿的。但成都的“慢”灵魂,教会我在等待中沉淀。我们的拍摄计划,经常会被天气或其他因素打乱。例如筹备好几天的拍摄,会因为突然飘来的厚重云层而中止。一开始我很容易变得灰心丧气。但后来我明白,“等待时机”也是摄影师必修课程之一。而且当我去除浮躁,坦然面对镜头前的景色时,我发现:风雨雷电都是自然的馈赠,都可以被拍出精彩的一面。记得有次我去拍摄成都339电视塔的夜景,刚架好三脚架没多久,天就开始下起小雨,眼前一切都变得雾蒙蒙的。但是我没有气馁,仍按原计划拍摄。结果雨中的电视塔在灯光辉映下反而别有一番风味。保有达观、坦然的精神,才能让我们遇到好风景、拍出好作品。

透过建筑局部窥见人间烟火

俯视的镜头记录了城市建筑群的恢弘和灯影的绚烂,我也常会移动镜头、调整焦距,放大眼前的景色。而这些被放大的局部,总会展露出沉默的建筑所没有的流动感和烟火味。

我曾在成都的一个年代久远的小区,拍到了令我印象深刻的照片。因为小区的两栋楼并列而立,由“之”字形楼梯连接,所以大家都称这楼为“鸳鸯楼”。一进入小区,生活的气息迎面扑来。一楼的走道靠着各式自行车,各家各户的阳台挂着彩色的床单、衣服。

因为年代久远,鸳鸯楼的窗户、栏杆都生了锈,雨棚也破烂不堪。楼上的人说话,楼下能听得一字不差。我好像被拉回到小时候,大概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楼里的人们像一个整体般,一起生活。和小伙伴四处跑跳,楼道里总是此起彼伏地响着锅铲敲铁锅、家长打骂孩子的声音……看似混乱驳杂的生活,现在想到却觉得是另一种其乐融融。

选好一处位置,我架好相机,取景框中的鸳鸯楼分列左右,朝视线远处延伸,楼的末端就是交错的楼梯。交织的楼梯处于后景,加强了照片的景深,前后景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颓败空间。

我也拍过现代化高楼的局部,镜头就像个放大镜,大楼的千万个小小窗口,快速地前移到我眼前,好似无数人的日常生活也涌到了镜头前。尤其是夜幕降临之时,每家每户亮起的暖黄灯光,虽然与城市灯光工程相比显得渺小微弱,但我总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生活的能量。

这样的能量,我也在一次上海之行的拍摄中感受过。对高楼摄影师来说,在上海,不能错过的一个拍摄对象就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栋位于陆家嘴商业腹地的摩天大楼,外形凌厉、直插云霄,阳光下的玻璃幕墙显得格外耀眼。通常我们会从直耸云霄的高度,或是流畅的外形弧线入手拍摄。但当我转动镜头焦段时,一名外墙清洁工赫然进入取景框。他身着显眼的黄色背心,正投入地擦拭着外墙玻璃。巨大的玻璃外墙被分割成密密麻麻的小格,看久了让人感到眩晕。而外墙清洁工像在玻璃海浪里行舟,缓慢地移动着身体。我拍下这一幕:渺小又努力的“蜘蛛侠”在高空孤独专注地工作。面对大型的现代化工业产物,人的姿态在其中是如此迷人。这张照片带着一种无声的力量。

建筑是城市的轮廓,而人则是城市的灵魂。拍摄放大后的高楼,我记录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线条和结构,还想记住与高楼相互依托的人。

城市里不仅有现代工业的造物,也有人的柔情。高楼摄影是一种慢节奏的城市观察,可以记录城市的溫度。高楼摄影多元的拍摄视角,开阔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包容的心态。

猜你喜欢

高楼大楼成都
高楼搬家
盖高楼
未来已来8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北边
数看成都
大楼
省电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