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道德教育之我见

2020-09-22房岳南李雪飞

速读·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道德教育学生

房岳南 李雪飞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加之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以致诸如下岗失业者、进城民工、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在生活、发展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与此同时,由于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得近年来的特殊家庭也在逐步增多。面对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现状及道德问题,社会各界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对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与引导中,应该加强研究和分析,多关注其发展需要、心理动向、道德教育,并通过诸多针对性、有效性、差异性、丰富性道德教育措施的落实,让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在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尊重、集体的温暖中健康成长,并不断纠正其在思想道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弊病、矛盾,为促进道德教育作用发挥,确保道德教育价值体现而奠定基础,给予保证。

关键词:特殊家庭;弱势群体;道德教育;学生

对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而言,其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问题直接制约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关爱缺失,导致其在生活与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倾向,甚至对其他同学的幸福生活或者优越环境充满妒忌,久而久之,其思想道德问题也会随着家庭、父母、环境的不利影响而愈加凸显。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境况的突然变故,父母关系的瞬间恶化,导致其难以接受眼前现状而惊慌失措,思想、心理、意识也因为严重刺激而陷入极端,对应的思想道德意识恶化自然在所难免。基于此,教师应该以道德教育为驱动,加强对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思想道德、价值倾向、意识形态、情感心理的教育与指导,并通过诸多针对性道德教育措施的落实,让这些孩子在接受思想洗礼,获得道德感召中实现认识转变,走出思想误区,形成良好道德。

一、转变思想观念,公平面对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现状

面对比较复杂的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现状,教师应该不断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并将更多关爱、呵护融入至具体教育指导之中。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其现状,通过谈话、了解、调研等方式,科学、精准、充分把握班级学生中各类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的生活现状、家庭状况、发展诉求等,为确保后期道德教育中能够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而给予保证。其次,应该切实变革教育思想,将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对象,结合其思想道德、价值倾向、意识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灵活融入不同道德教育方式,切忌将这类特殊学生视为教育的包袱或者累赘,让其切实享受教育的公平与心灵的呵护。最后,应该不断调整道德教育方式,多列举一些鲜活案例,使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在思想、心理、意识上树立起自尊、自信,以乐观态度、豁达状态面对生活中的困惑、挑战、考验,以饱满热情融入生活,不断提升其道德境界。

二、积极付诸行动,切实开展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德育

由于很多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不同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都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切实走出传统思想的误区与困境,并在教育指导上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将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伟大工程区对待,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或者知难而退、消极懈怠。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变革、优化,尤其对于各类性格孤僻、素质不高、意识淡薄的学生,应该充分融入不同德育措施,并结合具体情况,针对学生变化,按照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德育准则,确立具体而充分的道德教育机会,并分步、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和引导,以促使其在思想与意识上向着更好方向逐步靠拢、发展、进步。同时,学校应该建立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道德教育工作计划及发展培养档案,将具有不同教育经验的教师于具体学生对接起来,为确保道德教育质量切实提升而给予保证。

三、丰富教育方式,灵活处理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问题

每一个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虽然在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都源自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教师时,应该从思想指引入手,采用诸多丰富、灵活、多元的教育方式,將来自外在因素的不利影响消除至最低限度,让其在学习、求知、成长中渐渐淡化由于外在差异而形成的自卑自负、自暴自弃、思想消沉、意志脆弱等问题。首先,多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活动。通过励志演讲、交流会话、情境活动等,让这些孩子在思想、心灵上深刻认识良好道德素质、健康心理状态对于其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步融入至集体之中,在班级的快乐、关爱中走出心理阴霾,以乐观、积极态度面对自身问题,并积极、充分实现改进。其次,多树立道德教育楷模与榜样。针对一些经过道德教育引导之后转变比较明显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后期教育的典型模范,并倡导其他学生学习其克服困难、变革进步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为确保道德教育成效巩固而给予辅助。最后,多融入励志教育、赏识教育、关爱教育等道德教育方法,对于其在思想道德、认识观念、价值倾向等方面的转变及进步,多鼓励、多肯定、多赞许,不断增强其成长自信,使每一个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对于切实提升其思想道德充满自信,并积极配合教师指导而实现蜕变。

四、结论

总之,做好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道德教育工作,是新时代每一位教育者应该切实担负的责任与使命。教师在平时的道德教育与思想引领中,应该加强对不同学生现状的考量与了解,并在具体道德教育措施落实上,做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内容生动、措施科学,让不同特殊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上逐步活动感化与熏陶,进而在不断提升自己道德境界、完善自己道德修养、塑造良好道德意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好成长,得到全面发展,实现认知蜕变。

参考文献

[1]樊娟萍.班级德育工作中特殊家庭学生的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222-223.

[2]覃飞年.基于班主任视角的山区特殊家庭学生德育实践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204-205.

[3]江海雄,李薇,李建.农村特殊学生家庭教育对德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71-72.

[4]邱文辉.特殊家庭学生的德育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3):33+29.

长春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JKBLX-2016118。课题主持人: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于家镇中心小学校李雪飞。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道德教育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