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敬业克服浮躁病

2020-09-21李辉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0年9期
关键词:乐业敬业精神理想信念

李辉

自古以来,敬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内涵。《礼记·学记》有言,“敬业乐群”,这里的敬业主要是指学业的成就。《论语·子路》也说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的敬业主要是指为人办事之道。《论语·学而》提到“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此处敬业已经提升到治国的高度。宋代朱熹将“敬业”解释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也就是说,敬业的人专心致志、认真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业。简单来说,敬业就是敬重、认同、珍惜、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它集中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

如何理解敬业是培养敬业精神的前提?顾名思义,业是职业或工作,敬业是对职业的尊敬。因而,从人的自身属性出发认识职业、理解职业,是形成敬业精神的认知基础。从人的社会属性而言,尊重自己从事的职业,就是对自己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负责,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有责任心的表现。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而言,敬业也是自我尊重,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概言之,敬业精神内在于人的本质之中,是属于人的特有品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敬业精神成为助力中国梦实现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民族共识和人民期望。如何把握机会,成就人生理想,需要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支撑。高尚的德行是人的道德素质的体现,为人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属于德的范畴,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如何培养青年的敬业精神,既是教育课题,也是社会课题。作为一种对待职业的态度,价值观教育决定敬业精神的养成。价值观回答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从社会关系本质论视角,我们可以得出利他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人的社会属性而言,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包含于人的社会化进程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对职业的态度是其对家庭、学习和生活态度的延续。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执着于一件事,认真做好一件事,体现的就是敬业精神。从这个角度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倡导的女排精神、焦裕禄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无一不是敬业精神在不同的主体层面的阐释和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浮躁的问题。他说,“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時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浮躁的心态。为官浮躁,结果是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文艺浮躁,结果就是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学术研究浮躁,则会造成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学风问题。

“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凝神聚气是克服浮躁病的良方。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是凝神聚气的必由之路。敬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而实现理想信念离不开认真的态度,认真也是敬业精神的另一个支撑。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要从对学习、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开始养成,以他律和自律共同发力,成就人的美好品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国家要把培育青年的敬业精神置于其人生的整体教育中,置于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敬业精神。

(选自2019年第14期《人民论坛》)

鉴赏空间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中,明确告知读者“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作者从“要敬业”和“要乐业”两个方面对“责任心”和“趣味”深入浅出地做了剖析。本文的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阐述了敬业的内涵和培养敬业精神的意义所在。作者又从价值观的角度,提出了培养青年的敬业精神,必须帮助他们克服浮躁的毛病,呼应了文题所提出的观点。

阅读文章,除了要明确本文提出的观点外,还要善于将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和《敬业与乐业》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掌握议论文写作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即材料佐证观点,观点引领材料。

读有所思

1.文章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敬业的内涵的?你认为这几个方面有什么关系?

2.文章第六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猜你喜欢

乐业敬业精神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职业教育应是乐业教育
意识
去乐业看蝴蝶
曹纪平:一位保险推销员的“乐业”与“忧患”
谈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广西乐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